孫建勇
李昆華和鄭強是美國新移民,雖然彼此不認識,但是同在波士頓查理士高中讀書。前不久,他倆收到同一條比賽信息:波士頓華埠小區(qū)中心在波士頓市公立學校的華裔學生中,舉辦一次主題為“勇于改變”的DV比賽,獲獎者將被邀請到華盛頓白宮領獎。
李昆華和鄭強都躍躍欲試。然而,沒過多久,兩人都遇到了困難。李昆華雖然會寫劇本,卻對拍DV心有余而力不足,拍出來的東西連自己都不想看。而鄭強呢,雖然對拍DV頗有心得,但是對拍攝素材卻不知如何取舍,根本形成不了能夠打動人的作品。
一天,為了解決各自的短板問題,李昆華和鄭強不約而同地去了學校圖書館,恰巧坐在同一張閱覽桌旁。于是,兩個陌生人在深聊后,有了相見恨晚的感覺。
“要做好一件大事,單靠一個人的力量不一定能成?!崩罾トA說,“我們?yōu)槭裁床粡姀娐摵夏??我編劇,你攝影,一起做一個短片去參賽,怎么樣?”“這主意不錯,我同意!”鄭強高興地伸出手與李昆華握在一起。接下來,李昆華和鄭強在課余時間都聚在一起,反復碰撞靈感,很快就有了一個創(chuàng)意——讓足夠多的人擔任主演!
為了把這個創(chuàng)意變成現實,兩人首先在校園里尋找演員,每見到一個華裔同學就說:“請加入《我的聲音》劇組吧,你會成為主演!”結果,先后有10位華裔同學欣然加入。
根據大賽要求,參賽作品時長不得超過3分鐘。為了能讓12個人都當主演,李昆華絞盡腦汁。一番思索后,李昆華決定采用“燭光晚宴上分享故事”的形式,讓12人都在鏡頭中“本色出演”,每人2~3句臺詞,總單詞量嚴格控制在40句以內。在兩人的協(xié)調下,12個人既分工又協(xié)作,表現出極強的團隊精神。
經過一個星期的緊張拍攝和后期制作,DV片終于成型。李昆華給短片取名為《我的聲音——他們的故事》,然后發(fā)給了大賽組委會。很快,該片憑借“畫面溫馨,轉切流暢,樸實自然,言辭感人”等特點,從200多部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入圍決賽的11部短片之一,并最終榮獲大獎。
在片中,燭光搖曳,12名華裔高中生圍坐一起,伴著輕柔音樂,輪流講述自己適應新生活的困難與掙扎。在描述使用新語言溝通的困難時,有同學說:“放棄母語交流,我感覺就像在用樹葉撓癢?!痹趦A訴對故鄉(xiāng)親友的思念時,有同學說:“有媽媽嘮叨的日子其實很甜。”在表達對融入新文化的焦慮與期盼時,有同學說:“我真希望別人看待我的目光像湖水一樣純凈?!?2個人都在鏡頭上“露臉”,都是真正的主演。片長2分39秒,平均到每個人的時長為13.25秒。
獲獎后,鄭強說:“一個團隊的成功,需要每一個成員恰到好處的發(fā)揮。我為我們的團隊自豪?!崩罾トA則說,“我想讓人們看到中國移民也有領導才能,現在,我的團隊幫我實現了這個夢想。我想說,成功,其實就是讓每個人都主演13秒?!?/p>
讓每個人都主演13秒,本質上就是將“話語權”交還給所有參與者。而這,才是這個團隊真正的核心凝聚力。
(馮國偉摘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