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成鳳仁 張小兵
摘要:仔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所引起的斷奶前后仔豬的一種特有的腸毒血癥。引起仔豬水腫病的病原體為腸毒血癥大腸桿菌,有多種血清型。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突然發(fā)病,運動共濟失調,驚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頭部水腫。剖檢可見頭皮下、胃壁和大腸系膜水腫。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冬春季多見,呈散發(fā)性,不廣泛傳播。發(fā)病率平均不高,但死亡率可達80%~100%?,F(xiàn)側重于應用中藥方劑治療該病,治療效果良好。
關鍵詞:仔豬;水腫痛;診斷;中藥方劑;療法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57-01
1 病原
引起仔豬水腫病的大腸桿菌稱為腸毒血癥大腸桿菌,有多種血清型,最常見的血清型為0138: K81,0139:K82和0141:K85,098,0115,0121,0147,0157等。在鮮血瓊脂上培養(yǎng)可出現(xiàn)β型溶血環(huán),在形態(tài)、染色反應、培養(yǎng)特性和生化反應上與其他類型的大腸桿菌相似。
2 癥狀
仔豬突然發(fā)病,很快死亡。有的仔豬表現(xiàn)不安,沒發(fā)出叫聲,即倒地而死;有的倒地側臥,不能站立,張口呼吸,數(shù)小時后死亡;有的前一天晚上沒有任何異常,早上死在豬舍內。水腫是該病的特征臨診癥狀,常見于臉部、眼瞼、結膜、齒齦,有時波及頸部和腹部皮下。
3 病理變化
剖檢病理變化主要為水腫,如胃部、膽囊、喉頭、大腸系膜常見水腫,淋巴結有水腫和充血、出血的變化;心包和胸、腹腔有較多積液,暴露于空氣后則凝成膠胨狀;有的病例沒有水腫變化,但有內臟出血變化,出血性腸炎尤為常見。該病需注意與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區(qū)分。
4 治療
中獸醫(yī)認為該病為水濕內停。治宜抗菌消炎、利水消腫。
桉樹葉(生品)45 g,五加皮19 g,大腹皮15 g,地骨皮10 g,茯苓皮15 g,煎汁內服。
蒼術、白術、豬苓、澤瀉各5~10 g,煎汁內服。
杠板歸莖葉30 g,車前草60 g,芫花葉30 g,紫金牛60 g,煎水灌服,每日1劑,連服3劑。
燈芯草、淡竹葉、甘草各5—10 g,煎汁內服。
大蒜6~8頭、赤小豆500 g,商陸16 g,生姜lg,煎水內服。商陸2份,甘遂根l份,大戟l份,蕪花1.5份,共研細末,加米醋調勻后涂敷在病豬肚臍上,紗布包扎,6h后撕去,停6h再敷1次。
黃芩、黃柏、大黃、茯苓、澤瀉等量混合,研成粉末,口服,每頭豬20—80 g,同時給強心利尿劑,并肌注土霉素0.25~0.5 g。
黃柏、大腹皮、陳皮各20 g,黃連、黃芩、桑白皮、茯苓皮、姜皮(夏天可不用姜皮)各15 g。煎汁喂服,每日3次,連用4~5劑。
魚腥草(鮮全草)2份,野蕎麥根1份,洗凈搗爛,敷于豬肚臍上,用布包扎好,敷1晝夜,連敷2次。
馬蹄金鮮草60 g,洗凈與鯽魚加水煮熟后取汁內服。
仙鶴草、龍膽草、澤瀉、茯苓、車前子、木通各15 g,焦白術、何首烏、當歸各25 g,螻蛄7個,甘草Sg,水煎取汁喂服。
鳳尾草6館,雙花藤100 g,車前草40 g(均用鮮全草),水煎取汁,拌食喂服,每日1劑,連服5劑。
茯苓皮、大腹皮、豬菩、澤瀉各5~10 g,煎汁內服。
白術9 g,木通6g,茯苓9g,陳皮6g,冬瓜皮9g,豬苓6g,澤瀉6g,石斛6g,水煎分2次喂服,每日1劑,連用2劑。
海金沙、燈芯草、破故紙各15 g,草薢30 g,淡竹葉(帶根)25 g,甘草10 g。水煎內服,每日2次,連用2日。 水針療法。選后三里、天門、百會、尾根、大椎、后海等穴,按肌內注射量的1/2注射抗血清、丁胺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鈉、呋喃苯胺酸等藥物。
白針或血針療法。選山根、承漿、耳尖、太陽、丹田、百會、尾根、尾尖等穴,每日1次,連用2天。也可選天門、蹄門、帶脈、尾本為主穴,配穴為耳尖、大椎、后三里。
卡耳埋植。發(fā)病初期,耳中下部避開血管處的背側,用寬針在皮下刺成一皮下囊,深約20 mm,放人適量白砒或紅礬(約0.06 g),再將白酒0.5 mL滴入針眼內,用手輕柔后,以膠布覆蓋針眼即可。也可割破尾尖或耳朵,放人適量胡椒粉。再喂給5~l0個核桃仁或杏仁效果更佳。
5 預防
該病的預防應采用綜合性防治措施。按照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采取“管、消、防、治”綜合防治措施。加強飼養(yǎng)管理,防止飼料單一;在斷奶前后應做好防應激和飼料的調配T作;斷奶時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養(yǎng)條件及方法;限制喂高蛋白、高能量飼料,增加纖維素含量,適當增加抗應激藥物、抗生素和硒等,以增加抗病力。同時搞好圈舍、周圍環(huán)境衛(wèi)生和消毒工作,實行全進全出,每批仔豬轉入前、轉出后都對豬舍和周圍環(huán)境進行徹底清掃或洗刷、消毒。做好預防注射和藥物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