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藝 李清平
摘要:目前國家推進的“一帶一路” 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促進經濟共同繁榮的共贏之路。為了順利完成建設任務,“一帶一路”建設者不僅需要具備精湛的專業(yè)水平,還要將自己打造成為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具備適應項目所在國文化習俗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各異,大多數(shù)國家與英美文化有顯著差異,傳統(tǒng)的適應英美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能滿足新形勢下這個重大倡議的需求。政府、教育機構、企業(yè)需要采取激勵措施,培養(yǎng)建設人才適應新形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他們與沿線項目所在國國民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實現(xiàn)民心相通,有效保障建設任務順利實施。
關鍵詞:“一帶一路”建設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C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3160(2018)02-0137-07
在“一帶一路”宏觀倡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亟需具備良好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力資源,以便與沿線國家國民順利溝通,有效進行基礎設施、產能合作、貿易往來、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為了確保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產能合作、貿易投資、人文交流等領域展開務實合作,實現(xiàn)經濟和文化共同繁榮,建設人才應當具備較好的能夠適應項目所在國文化特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一帶一路”建設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新要求
(一)“一帶一路”建設人才應當樹立包容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一帶一路”沿線包括 65 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及 53 種官方語言,分屬九大語系,文化差異大[4]。很多沿線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和我國截然不同,有些甚至截然相反。這就要求建設人才應當樹立全球化觀念,具備與多國民眾進行順暢交流的跨文化意識,在與沿線國家民眾溝通時,樹立包容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尊重對方國民的文化風俗,不嘲笑、不譴責、不冒犯對方的文化傳統(tǒng),避免觸犯對方的文化禁忌。
西亞大部分國家使用阿拉伯語作為官方語言,英語為商界通用語言,信奉伊斯蘭文化;東南亞和南亞國家使用英語作為通用語言,崇尚英美文化;中亞和東歐有四國使用俄語作為官方語言,俄羅斯文化發(fā)揮很大作用;但大部分沿線國家皆使用本土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且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
文化方式決定國民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直接影響經濟貿易往來的協(xié)商。很多我國民眾習以為常的行為在一些沿線國家是必須避免的禁忌。比如與阿拉伯人溝通,不要討論王室話題,嚴禁談論其它宗教偶像,在他們心目中真主只有一個;除非突發(fā)緊急事件,不要在周五休息日打擾沙特人;切忌送給沙特人酒類禮品,嚴禁在沙特人面前飲酒,飲酒和私自釀酒都會受到嚴刑制裁;禁食豬肉及一切沙特人認為外形丑陋的事務,如甲魚、螃蟹等;忌諱左手遞送東西或事物,沙特人認為這種行為侮辱人格;不能單獨給女主人送禮。建設人才在與沿線國家國民進行溝通時,應當理解對方的文化風俗,不妄議對方的風俗習慣,不把自己的愛好習慣強加到他人身上,避免觸犯它國的文化禁忌,引起誤會,給中國企業(yè)帶來名譽損失,從而影響雙方經濟貿易的互聯(lián)互通和友好合作。
(二)“一帶一路”建設人才應當具備學習沿線國家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自學能力
由于改革開放前期,我國主要目標是引進外資企業(yè),學習英美發(fā)達國家的經驗,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涉及的外國文化教育以英美文化為主,跨文化交際場景中的目標人群大都是英美人士。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很快,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yè)具備“走出去”的實力,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企業(yè)在沿線國家的投資和業(yè)務越來越多,需要更多的建設人才去沿線國家與當?shù)卣推髽I(yè)合作。這就要求建設人才要懂得當?shù)貒业奈幕匦?、風土人情,了解如何和當?shù)卣ぷ魅藛T、企業(yè)管理人員、企業(yè)工作人員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
沿線國家歷史、地理、文化、政治都有自己的顯著特點,彼此都有差異,與英美國家也不一樣,很多建設人才工作流動性大,隨著業(yè)務的變化,會被派到不同的國家去執(zhí)行任務。沿線有65個國家,單靠在學校接受的跨文化知識無法滿足就業(yè)的需求,建設人才應當培養(yǎng)自主學習項目所在國跨文化知識的自學能力。在去項目所在國以前,搜集權威書籍或網(wǎng)站,學習項目所在國風土人情特點、文化風俗和社會禁忌。目前,國家信息中心創(chuàng)立的中國一帶一路網(wǎng),包含了沿線大多數(shù)國家基本情況、文化風俗的介紹,為建設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跨文化知識的素材,然而有些國家比如也門、緬甸等的國情介紹較少,沒有涉及文化習俗,需要進一步補充,以供建設人才參考。相關企業(yè)可以設立文化國內培訓課程,為擬派出人員提供項目所在國風土人情的講座。建設人員應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向去過項目所在國開展業(yè)務的企業(yè)員工了解當?shù)貞斪⒁獾氖马棧搅隧椖克趪?,與項目所在國員工積極交流,詢問當?shù)氐娘L俗習慣。
(三)“一帶一路”建設人才應當向沿線國家民眾弘揚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多用外國民眾聽得見、聽得懂、聽得進的方式積極傳播中華文化[5]?!耙粠б宦贰苯ㄔO人才與沿線國家民眾正面接觸,具備傳播中華文化的條件和優(yōu)勢,可以通過外國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與他們進行文化交流。
中華文化強調以和為貴 、友善天下、 和而不同、先義后利、弘義融利,是中國企業(yè)對外投資合作、融入當?shù)氐挠行Ь癖WC。建設人才通過主動介紹博大精深、追求和諧、奮斗向上的中華文化,以便外國公司更好地了解中國企業(yè)的投資理念,能讓外國民眾更加理解和支持中國企業(yè),更加信任中國員工,營造有利于中國企業(yè)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
(四)“一帶一路”建設人才應當具備全球化交際技能
交際技能包括跨文化知識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對不同文化現(xiàn)象、價值觀等的思辨能力,交流策略的運用能力,及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中根據(jù)具體社交情境靈活應變、心理調適的能力[6]。傳統(tǒng)教育中,跨文化交際技能大都只針對英美人士。然而在“一帶一路”的新時代背景下,沿線國家眾多,跨文化知識包羅萬象、跨文化環(huán)境復雜,建設人才的跨文化交際技能需要更具全球性,使其能夠與多國民眾進行有效交流。新形勢下建設人才不能以傳統(tǒng)的只針對英美人士的溝通技巧為標尺,應當開拓視野,樹立全球觀,收集、理解、總結和吸收沿線國家的跨文化知識,培養(yǎng)自己在不同國家根據(jù)當?shù)匚幕榫踌`活運用交際技能的能力。
二 “一帶一路”建設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現(xiàn)狀
人才是實現(xiàn)“一帶一路”建設任務的支撐和關鍵。“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需要大量勝任建設任務的工程、貿易、數(shù)字技術等領域的國際化人才。雖然建設人才專業(yè)技術過硬,業(yè)務能力強,但跨文化交際能力薄弱,用沿線國家通用語言進行有效深入交流和行業(yè)對話的能力還較弱[7]。為響應國家的需求,“一帶一路”建設人才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順利完成建設任務。
受英語應試為導向的觀念影響,我國傳統(tǒng)外語教學與研究偏重語法錯誤分析、詞匯學習和句子結構的理解和表達,培養(yǎng)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力度不夠。這種做法勢必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大幅度提高。雖然近年來,高等教育機構意識到不僅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專業(yè)素質,還需要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其成為善于溝通的國際人才??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受到重視。建設工程、經濟貿易、數(shù)字技術等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外語尤其是英語語言交流能力逐步提高,具備了一定的主要針對英美西方國家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和技能,但用英語進行專業(yè)領域交流的能力還相對較弱,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仍然不容樂觀。
建設人員將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文化思維套用到外國文化上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以致跨文化交際時語言運用不當,造成誤解,甚至還會對經濟貿易合作產生不利影響。比如中方與外方進行商業(yè)洽談時,經常套用中國人待人處世的習慣,恭維對方,貶低自己以表示客氣和禮貌,向外國客人說一些諸如招待不周、準備工作做得不好之類的客套話,讓對方誤認為沒有得到重視,沒有盡力去招待他們。中方給予報價時,使用了對方禁忌的數(shù)字,匈牙利和伊拉克都禁忌使用數(shù)字“13”,造成一定的誤解。保加利亞人喜歡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點頭表示“不”,搖頭則表示“是”,與中國人習慣恰好相反,易造成溝通障礙。國人強調集體主義,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喜歡強調產品使用的普遍性,適合各類人群。然而中東歐人崇尚個性,注重產品的多樣性和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特有需求。因此中方進行外貿時,應宣傳產品的獨特性,和產品各種類型對不同群體的特殊功效。
此外,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很多是非英語國家,涉及的小語種眾多。學習項目所在國當?shù)氐恼Z言,能幫助建設者更深入地了解當?shù)氐恼?、經濟、文化現(xiàn)狀,融入當?shù)厣鐣?,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與項目所在國的相關人員洽談業(yè)務時更為順暢。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機構針對準備投身“一帶一路”建設的學生的小語種語言能力和適合沿線國家文化特性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正處在摸索嘗試階段。現(xiàn)有畢業(yè)生對項目所在國的小語種語言能力還較弱,不熟悉當?shù)胤煞ㄒ?guī)和風土人情,無法用當?shù)赝ㄓ谜Z言進行專業(yè)交流,與沿線國家國民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較弱。
三 “一帶一路” 建設人才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創(chuàng)新路徑
在外語環(huán)境中,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很難自然發(fā)展,需要通過正規(guī)教學才能獲得。即使學習者的外語語言技能好,如果沒有接受有效的跨文化教學,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很難提高[8]。鑒于此,政府、教育機構和企業(yè)要重視培養(yǎng)“一帶一路”建設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其適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新要求。
(一)遵循文化學習者認知規(guī)律,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政府、教育機構和企業(yè)要重視“一帶一路”跨文化的研究,遵循文化學習者認知規(guī)律,注重開發(fā)高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模式。
認知框架下的信息加工理論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行的理論基礎??缥幕浑H知識點包括跨文化知識和交際技能。建設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根據(jù)交際需要,幫助他們選擇跨文化交際的知識點進行深入加工和記憶,促進他們把交際知識點的形式、意義和功能在工作記憶中有效聯(lián)結,在社交語境中能夠靈活運用。遵循信息加工理論,能有效幫助大學生深入加工跨文化交際知識,提高其運用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溝通能力。
根據(jù)信息加工理論,二語語言和文化習得是一個注意-操練-自動化的過程[9]。人們接觸大量信息后,在同一時段的注意力和加工能力有限,無法全部掌握所接觸到的信息。他們只能先獲取注意到的信息,然后通過一系列操練,深入加工這些信息,使這些信息轉變?yōu)槲招孕畔?,然后通過內化,實現(xiàn)自動化,才有能力去注意其它的信息。信息加工中的注意理論認為注意是語言文化學習的必要條件和支撐[10]。只有那些被學習者注意并經學習者的大腦理解加工后的知識點才能被學習者吸收到長期記憶中,當遇到相關語境時,再從長期記憶中提取注意到的知識點。
注意理論能夠解釋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為了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人們必須同時注意話語的跨文化交際形式和與之相關的社交語境特征。學習者接受的語言文化教學大都和詞匯、語法和句法相關,促使他們在學習語言時習慣注意語言的詞匯、語法和句法。由于大腦注意信息的容量有限,而且語用文化知識點和社交語境特征對學習者而言很陌生,僅僅讓他們接觸包含跨文化交際知識點的語篇,很難注意到跨文化知識和交際技能。這就需要教育者引導學習者注意到需要學習的跨文化知識和交際技巧,促進他們深入加工和內化這些知識和技巧。同時學習者通過模擬真實交際場景,不斷操練,能促進知識整合,最終實現(xiàn)自動化,幫助他們能靈活自如地根據(jù)不同的交際場景中得體運用跨文化知識和交流技巧。
(二)采用多模態(tài)模式延伸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適用范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shù)量眾多,語言文字、歷史傳統(tǒng)、社會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顯著文化差異,為了與項目所在國合作單位有效溝通,順利完成“一帶一路”建設任務,我國教育機構和企業(yè)應當開發(fā)多模態(tài)的學習模式,以課堂教學、網(wǎng)絡學習和實地實習三個維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國別研究,介紹沿線各國歷史、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社會習俗、交流技巧、宗教信仰等主題,為建設人才提供項目所在國的跨文化知識和交際技能。同時幫助建設人才樹立包容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項目所在國國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中華文化。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重點是吸引外資企業(yè)來華發(fā)展,學習英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成果,為了有效與英美西方國家經濟、貿易、教育和文化交流,傳統(tǒng)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大都針對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的英美西方國家。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國內企業(yè)具備“走出去”國際化發(fā)展的實力?!耙粠б宦贰背h為國內企業(yè)“走出去”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然而沿線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存在很大差異。傳統(tǒng)的僅以英美文化為主要目標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無法適應“一帶一路”的新要求。“一帶一路”在亞歐大陸沿線包括中亞、東歐在內的許多國家,都以俄語為通用語言,西亞和北非有14個國家以阿拉伯語作為官方語言(或之一),而全國俄語和阿拉伯語學習者不多,并且以往的人才培養(yǎng)主要面向俄語或阿拉伯語通用語言技能,能用俄語或阿拉伯語進行專業(yè)交流,具備俄語或阿拉伯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缺口很大。我國具備沿線國家所使用的民族語言能力和適應項目所在國特有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更少,直接影響了“一帶一路”的建設。
對此,教育機構需要針對服務于不同領域的 “一帶一路”國際化復合型建設人才,制定符合他們多元化需求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規(guī)劃。首先,重點培養(yǎng)精通英語、俄語或阿拉伯語,具備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翻譯人才,根據(jù)他們預計參加的基礎設施、商業(yè)貿易、金融等領域的特點,加強特定領域行業(yè)知識的學習,以便能勝任翻譯洽談工作。其次,教育部可以委托全國高等教學指導委員會非通用語組統(tǒng)一協(xié)調中國急需的“非通用語 +專業(yè)”高端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獎學金,吸引有興趣的中小學生從小學直至大學不斷線的學習非通用語,以便協(xié)調中國企業(yè)與沿線國家合作企業(yè)之間的業(yè)務溝通。我國的非通用語一般指英、法、俄、西、阿、德、日七個語種以外所有語言[11]。教育部門應該規(guī)定從事基礎工程建設類、商業(yè)貿易類、金融類、數(shù)字技術類等非語言專業(yè)建設人才,在大學階段需要系統(tǒng)學習一門常用的通用語,培養(yǎng)其運用該門語言進行本專業(yè)交流和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再者,當大學畢業(yè)生指派到特定沿線國家從事項目建設前期,教育部門可以提供短期針對項目所在國的跨文化交際課程。這些課程包括當?shù)卣Z言、跨文化知識、交際技能等方面。由于他們有可能去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沿線國家從事項目,讓他們精通不同項目國家的語言和文化費時費力,也不符合認知規(guī)律。在他們前往項目所在國之前高強度的短期培訓課程有助于他們對當?shù)匚幕曀缀徒傻牧私?,避免發(fā)生文化沖突。這類課程可以采用網(wǎng)絡學習的方式。教育機構應該為建設人才提供豐富優(yōu)質的網(wǎng)絡學習資源,滿足其多元化需求,建構跨文化交際在線學習平臺,根據(jù)國別分為政治、經濟、語言學習、綜合文化、商務文化、交際技巧、社會習俗、文化視野等版塊,并按照授課語言、難度級別、適用人群、課堂形式、教學目的和內容屬性進行分類,訪問網(wǎng)站人員只需點擊感興趣的課程,就能隨時隨地學習相應的內容。同時政府應當倡導教育部門編寫沿線國家通用語言版本的中國文化教材和網(wǎng)絡資源,幫助建設人才學會如何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詮釋中國特色,加強民心相通,進而讓沿線國家國民了解中國的文化價值,更加信任中國企業(yè)。此外,在沿線國家有項目的企業(yè)可以提供相關領域大學生的海外實習機會,讓他們有機會應用跨文化交際知識,畢業(yè)后無縫鏈接職場,更快地適應職場要求。
(三)拓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跨文化知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內容和實現(xiàn)有效交際的基本前提。傳統(tǒng)的跨文化知識學習主要是介紹諸如傳統(tǒng)節(jié)日、特色美食、餐桌禮儀等常見的文化現(xiàn)象。這些知識反映表層的文化現(xiàn)象,無法幫助建設人員認識到這些表層文化現(xiàn)象背后所蘊含的深層的文化精神。
為了實現(xiàn)民心相通,獲得合作單位和個人的信任和支持,建設人員需要了解項目所在國文化知識的內涵。比如當?shù)鼐用竦乃枷胗^念和道德規(guī)范、宗教信仰、歷史特征。東正教影響俄羅斯國民的思維方式、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企業(yè)建設人才應了解東正教的主要精髓,充分尊重東正教教民的信仰,尊重東正教教義、熟悉東正教商貿文化,有助于與俄羅斯的經貿溝通。沿線西亞和中亞的伊斯蘭國家與我國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歷史進程上有顯著差異。伊斯蘭文化因素在阿拉伯國家和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幾乎是大多數(shù)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年伊斯蘭教歷的9月為齋月,在30天的齋月期間,除病人、孕婦、喂奶的婦女和日出前踏上路途的人外,伊斯蘭教徒從太陽升起后到落山以前不能飲水、進食,無論多么重要的生意都不能進行。在與伊斯蘭國家發(fā)展經貿關系時,必須了解伊斯蘭文化特性和精髓,例如齋月禁忌、異性溝通的社交禮儀、商務交易習俗等,才能與阿拉伯人順暢溝通,達到雙贏的效果。
同時,建設人員應當加強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內涵學習,比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內容“中”與“和”思想、現(xiàn)代文化的中國夢、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傳承我國自古以來奮斗向上、追求和諧的文化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能夠與沿線國家國民分享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讓中華文化五千年來傳承的智慧結晶惠澤沿線國家,推動它們基礎設施、經濟貿易的發(fā)展。通過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宣傳包容和諧的中華文化,能讓沿線國家國民消除對中國諸如威脅論、霸權主義的誤解,向他們展示我國愿意與沿線各國人民一起求同存異,和諧發(fā)展,共同繁榮。
在我國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如火如荼的時代背景下,我國與沿線國家社會、經濟、科技、政治、學術、軍事等方面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建設人員不僅要具備精湛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良好的適應項目所在國文化習俗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便適應“一帶一路”倡議的要求,與沿線國家政府、企業(yè)和民眾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增加外國民眾對中國和中國企業(yè)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完成建設任務,實現(xiàn)我國與沿線國家經濟和文化的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 潘盛洲. “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探索和實踐 [N]. 人民日報,2017-04-19.
[2] 史興松.外語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社會需求分析[J].外語界,2014(6): 79-86.
[3] Deardorff D 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 10): 241-266.
[4] 王輝,王亞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狀況[J].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6(2): 13-19.
[5]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8-211.
[6] 顧曉樂.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之理論和實踐模型[J].外語界.2017(1):79-88.
[7] 張兄武.服務“一帶一路”戰(zhàn)略建設工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研究 [J].教育探索,2016(11): 96-99.
[8]李清平.教學導引對英語學習者的社交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影響[J].現(xiàn)代外語,2009(11): 399-407.
[9] McLaughlin,B.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Edward Arnold. 1987:87.
[10] 李清平.兼顧形式對請求策略習得的影響 [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153-159.
[11] 文秋芳.“一帶一路”語言人才的培養(yǎng) [J].語言戰(zhàn)略研究, 2016(2): 26-32.
責任編輯:肖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