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對于談話中短暫的冷場,還是一個人深處安靜環(huán)境中會選擇默默戴上耳機,抑或是在恐怖電影中對于突然出現(xiàn)的安靜的異??謶郑@些都是“安靜恐懼癥”的表現(xiàn)形式,那么,其發(fā)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好像患上了一種“安靜恐懼癥”,我們發(fā)現(xiàn)在過分安靜的環(huán)境中很難集中注意力,甚至都無法忍受在這種環(huán)境中多待一分鐘,這種現(xiàn)象在這個科技產(chǎn)品充斥著人們?nèi)粘I罘椒矫婷娴臅r代顯得更加嚴重。研究人員對這種我們生來就患上的“安靜恐懼”本質(zhì)做了剖析,發(fā)現(xiàn)其實安靜預示著“有大事發(fā)生”,而對于未知、不可把握的事情,人們天生地充滿恐懼感。
安靜恐懼癥困擾一直存在
像美國恐怖電影《寂靜之地》里所表達的那樣,在面對超自然恐怖力量的威脅時,人們瑟瑟發(fā)抖或者喘氣不均的聲音都會引來對聲音極其敏感的怪獸的圍追堵截,整個電影都是在超級安靜、大氣都不敢喘的氛圍中度過的,研究人員表示,這種令人“驚悚”的安靜可能在人們走出影院后還會如影隨形一段時間。
為什么恐怖電影特別喜歡用安靜來制造恐怖氣氛呢?這大概就源于人們自身對安靜的一種恐懼本能。
可能對于愛看恐怖片的觀眾來說,這種恐怖效果烘托得恰到好處,但如果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會讓人受不了。
比如,在一堂沒有老師監(jiān)堂的自習課上,班里的同學正在熱火朝天的談天說地。教室門突然開了,原本喧鬧的教室也變得鴉雀無聲,大家都以為有老師來。之后發(fā)現(xiàn),只是風吹開了虛掩的門,并沒有老師來,教室里又繼續(xù)沸騰起來。按理說,安靜環(huán)境中突然的響聲會嚇人一跳,可是為什么突然的安靜也會讓人毛骨悚然呢?
人們這種對于安靜的恐懼感其實是有科學研究佐證的,某新聞網(wǎng)曾發(fā)表過一篇文章,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媒體傳播學講師布魯斯·菲爾肯定地表示,“人們對安靜的恐懼感千真萬確存在,這也并非是突發(fā)的,而是過去一個世紀來一直困擾人類的,雖然還沒有準確認定,但被學界暫且稱為‘安靜恐懼癥?!?/p>
對安靜的不適應感
安靜恐懼癥,也是一種恐懼感覺的體現(xiàn)。而心理學把感覺定位為:人腦對于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人們可以產(chǎn)生很多種感覺,那假如一下子把這些感覺都撤走,人會怎么樣呢?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進行了一個“感覺剝奪實驗”:被試者被放進一個專門的實驗室,在這里戴上護目鏡剝奪視覺,還要戴上耳罩限制聽覺,手臂被戴上套袖和手套,腿腳也被固定住,限制其觸覺。雖然這還不能讓所有的感覺完全消失,但是人的大部分感覺都被限制住了。
實驗結(jié)果:短短幾個小時被試者就感覺到害怕,甚至有幻覺。而三四天之后,被試者產(chǎn)生了許多病理心理現(xiàn)象:錯覺幻覺、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焦慮、緊張……
通過這個實驗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了外部刺激帶來的感覺,人們會痛苦萬分。實際上,人們離不開刺激帶來的諸多感覺,因為只有根據(jù)感覺我們才能不斷了解自身的機體狀態(tài)和外界環(huán)境的信息,調(diào)整個體行為與環(huán)境相平衡,以此提高個體的生存適應性。
而人類的感覺是一個很復雜的課題,它有很多特點,其中之一就是感覺的適應性。
什么是感覺適應呢?簡單舉個例子,當你剛帶上手表的時候,手表沉沉地墜在手腕上,會讓你覺得很不舒服,總是能在觸覺上感覺到它。但是時間一長,你就慢慢地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了。這就是感覺適應。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感覺的定義:人腦對于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這里面著重強調(diào)了它是人腦的一個反應,也就是說感覺適應并不代表你的感覺消失了,實際上你的皮膚依然被手表壓迫著,只是人腦對這一刺激暫時習慣了。所以當戴了很久的手表被摘下去,原本感覺適應的平衡又被打破,我們便會覺得很不自在。
感覺這種看似偷懶的特點,實際上對我們的生存意義重大,因為這可以更好地感知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適應這變化莫測的環(huán)境。
回到上述那個人聲鼎沸的教室來,對于嘈雜的聲音,我們的聽覺本已經(jīng)適應,但是可能突然某幾個人停止了說話,教室的音量小幅度下降了,就像手表被摘下去了,我們本能地對這一變化感到不自在,便立刻閉上了嘴。因為環(huán)境的細微變化可能傳遞給我們的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老師來了。
每個正常的個體的感覺都具備相同的特點,所以大家也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沉默,以便觀察環(huán)境中是否真的出現(xiàn)了危險。幸好,這是一場虛驚。所以大家可以繼續(xù)開心聊天。而安靜恐懼癥表現(xiàn)出的就是對安靜的一種不適應感。
相對的是對噪音的渴求
菲爾對580名學生做了一份時間跨度為6年的觀察報告,報告發(fā)現(xiàn),他們對噪音的渴求和對安靜環(huán)境的不適感都是后天習得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對背景噪音的渴望,更多的是受老一輩的影響,而非來自新的社交媒體。
“當我的房間沒有背景音的時候,我會感到害怕。”一位大學生表示,其他人也紛紛附和,“好像不太能忍受安靜的環(huán)境”。最讓人驚訝的是,不僅是出生在科技年代的這一輩人,就是我們父輩也會受到祖父母的影響,也同樣有對背景噪聲的需求。有些人會寫道,“我的爸媽會一早就打開電視,然后就一直開著……就算沒有人看……”媒體的背景聲似乎從嬰兒時期開始,一連籠罩了我們的幼兒園、中小學直到大學。這也難怪,當沒有這些背景噪聲時,我們會表現(xiàn)出不安和焦慮。而這種背景噪聲,按照菲爾的說法,被稱作是“第三父母”。
從調(diào)查結(jié)果來看,學生的“第三父母”比他們的親生父母對他們說的話還要多。還有一個學生寫道:“來自電視的噪音和社交網(wǎng)站上的聯(lián)系,讓我覺得自己跟人走得更近?!薄澳壳?,無處不在的智能手機信息的聲音和流行音樂的背景聲讓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因為人們已經(jīng)徹底喪失了和安靜‘打交道的能力?!狈茽栒f。
菲爾的一些學生表示,從小時候爸媽就整天開著電視,到現(xiàn)在即使在飯桌上,一家人也各自盯著自己不斷叮咚作響提示新消息的手機,這種科技的聲音讓人無法抽離。“即使安靜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我也會立馬戴上耳機,聽點什么都好。”一個學生寫道。
根源在于對未知的恐懼
另一些對于安靜恐懼癥的研究著眼于在交談中突然出現(xiàn)的無話可說的尷尬。這種經(jīng)歷估計大家都不陌生,冷場好像成了交談中的大忌,會讓人坐立不安,想找個地縫鉆進去。
《實驗社交心理學》雜志的一篇文章對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做了解釋,談話中突然出現(xiàn)的冷場會給人很強的“失落、害怕、受傷和被排斥”的感覺,因為其降低了人們的社會歸屬感和認同感,仿佛一下子被社會拒之門外一樣。
所以,不管是對于談話中短暫的冷場,還是一個人深處安靜環(huán)境中會選擇默默戴上耳機,抑或是在恐怖電影中對于突然出現(xiàn)的安靜的異??謶郑@些都是“安靜恐懼癥”的表現(xiàn)形式,而其發(fā)生的根源都在于:對于未知的恐懼。
安靜在我們潛意識里意味著是“將有大事發(fā)生”的鋪墊,也就會讓我們不自覺地開始產(chǎn)生等待“石破天驚”打破沉寂的事情到來的預期心理,這種期待但又對期待之事不可把握的心理讓人們情緒緊張,開始害怕。
(《北京晨報》2018.4.16 陳佳莉/文、中國新聞網(wǎng)2017.4.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