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課堂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和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的音樂感受,增加學生的音樂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下面就音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粗淺地談一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教學模式下上好音樂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音樂教育興趣培養(yǎng),小學階段是孩子興趣培養(yǎng)最重要的階段。在任何階段的學習上,我們都不能忽視興趣在整個過程中起到的"首領作用"。在學習的初始階段,著重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利于音樂教學。
一、尊重學生,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目前,在我們小學的音樂課堂里,學生的自信現狀是令人擔憂的。學生缺乏自信,缺乏表達的自信,缺乏對自己的感受力的自信,缺乏爭辯的自信,缺乏競爭意識。教師在講臺上使出渾身解數,引導、等待,學生依然靜悄悄的坐在那里等待著老師“口吐”標準答案,在課堂上請幾位學生上臺面對全體同學唱學過的歌曲時,有很多學生上臺是在我的再三邀請下才上臺的。唱歌的時候聲音象蚊子叫,眼睛不敢看同學,走起路來身體也是彎的,非常的不自信。學生信心的缺失原因固然是多種的,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教師,只有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手段,讓尊重和賞識走進教師的心靈,走進我們的音樂課堂,保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會給他們帶來自信和成功感。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實現新課標。
二、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
音樂是以情動人、潛移默化的,如果我們在學生沒有愿望的情況下,強制他們去學習音樂,那將會產生逆反心理,使學生憎惡那些督促他們學習音樂的人。許多學生在一入學時,對于音樂課特別有熱情,但是由于教學形式的陳舊老化,使他們漸漸的不喜歡音樂課,在能體會到音樂的美妙之前,就拒絕和放棄了學習音樂。 所以必須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輕松地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學會自主性學習。關鍵是在教學中如何突出“以學生為中心”。
(一)教師要正確看待自己在課堂中的位置
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相處,把學生視為“伙伴”,真誠的接納學生,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感情、觀念。更多的賞識和鼓勵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發(fā)現學生的亮點,懂得賞識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讓學生在同學互動中發(fā)現同學及自己的亮點,懂得賞識自己和他人。在欣賞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沒有標準的答案。教師要與學生形成交流式教育,不僅是學生從老師那學到知識,老師也從學生那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都獲得一些在他們身上都不曾擁有的東西。
(二)不忽視每一個學生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特別關愛一些歌唱得好,回答問題積極又愛表現自我的“特長生”。整個教學活動中,提問的是“特長生”,上臺表演的是“特長生”,大部分學生則成為“特長生”的“陪讀生”,結果這些“特長生”因為常常被老師關注而特別喜歡上音樂課,對自己也充滿信心。其實學生都有希望獲得成功的心理需求。我們何不也關注一下那些膽小、怕羞、性格內向、不愛表露自己的學生呢?在上課中把最美的笑容留給他們,更多地把最深的關懷留給他們,用自己的健康情感去感染他們,讓他們也感到老師對自己的偏愛,讓他們也從心理上得到滿足,并在這種滿足中增加信心,從而熱愛音樂課。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關注,體驗到進步的喜悅,從而對音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讓音樂課貼近生活、走進生活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隨口就能哼唱幾首流行歌曲,會喜歡抄一些歌詞在筆記本上。但有不少學生卻不喜歡音樂課,我們的音樂教育離生活太遠了。音樂藝術所涉及的內容繁多,教材提供的內容是有限的,而這些有限的內容也并不一定能夠適應學生的審美需求。作為音樂教師,要大膽改革與創(chuàng)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縛,尋找學生喜歡的內容與形式。賦予學生自主的機會,把“選擇權”還給學生。因為選擇權是學生自己作出的,學生一旦作出選擇,就意味著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那么作為老師,就在課堂上提供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提供學生想要的素材。而對音樂課堂里面的很多歌曲沒有多大的學習興趣,可以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份每學期音樂選修歌曲表,讓學生自己進行自主選擇,然后根據學生的選擇情況,匯總、確定歌曲。
小學生的表演欲比較強,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文藝小匯演、音樂知識小競賽等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例如在每節(jié)音樂課的時候開展課前三分鐘,孩子們特別喜歡參與,他們可以選擇課本中的歌曲,也可以演唱課外兒童歌曲,在教唱欣賞教材歌曲時可以加入一些勵志優(yōu)秀的通俗歌曲,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音樂教學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捕捉音樂的美;讓生活溶入音樂教學,在音樂中感受生活的美。帶領學生走出封閉教室,把大自然與社會作為音樂課堂,不拒絕社會,不脫離時代,設計出開放的、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音樂教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音樂、在實踐中感受音樂、在創(chuàng)造中理解音樂?!耙砸魳穼徝罏楹诵牡幕纠砟?,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感”,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現實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少教師仍然偏重對音樂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訓練,而作為音樂靈魂的情感卻沒有引起廣大音樂教育者的足夠重視。其結果,必然導致教學過程枯燥乏味、死氣沉沉,教學效果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尤其是情感培養(yǎng)、情感發(fā)展方面的效果不如人意。
今后我會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彌補不足,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