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平
一、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考試緊張或焦慮,更甚者產生厭學情緒
“一聽說考試,心里就緊張。一拿到試卷,腦子里就一片空白,公式可能會忘得精光,以前會做的題目也不會做了……”在高手如林的中學,學習競爭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試,學生心情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會失敗,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從而產生高焦慮。而一旦真的考試失敗,就立刻灰心喪氣,情緒十分低落,甚至厭學。這些學生總是訴說內心的煩躁不安,他們經常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圍環(huán)境,總是不高興、不滿意,感到精神緊張和無法放松。經常無故地擔心親人遇到傷害或一去不復返,擔心學業(yè)失敗、人際關系不良或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等等??荚嚱箲]是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只是程度因人而異。
(二)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社交恐怖
由于是獨生子女,在家多為“太子”“千金”,養(yǎng)成了自我中心意識強,不關心他人,依賴性強,不能容人等不良傾向。他們大多數(shù)人際交往能力弱,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很多會程度不同地存在與人相處不愉快。有的感到別人對自己不友善,不喜歡自己。有的和異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說話會臉紅。有的過于內向,既不愿在公眾場合說話做事,也害怕與人交往,一般都是回避與人打交道,嚴重的會焦慮、多汗、面紅耳赤,甚至會有自閉傾向。他們最愛做的事就是“關在屋子里聽音樂”,自閉的心態(tài)使這些學生完全忽略了人際關系,以至于終于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和別人多談”,產生了社交恐怖。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長、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對學生的缺點看多,優(yōu)點看少,拿家長和有些老師的話說,“要常敲打才能成才”“嚴師出高徒”。消極評價多于積極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敗“老覺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敗,考大學肯定沒有希望了”,于是灰心喪氣,“前途渺?!?,失去自信心。
(四)沉迷網絡不能自拔
“一回家就想上網,一上網就想玩游戲、上QQ,一玩起游戲聊起天來就剎不住車。有時上課了,腦子里想的也是游戲和聊天的內容,總想著自己能過多少關升多少級長多少經驗……”當前由于網絡的普及和上網引導的缺失,很多孩子都在網絡中有自我迷失現(xiàn)象,甚至會沉湎于網絡游戲甚至患上網絡成癮癥,這不僅浪費學生的時間和金錢,更重要的是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使他們出現(xiàn)人格的異化,出現(xiàn)道德失范、行為越軌,甚至違法犯罪。
(五)早戀問題的困擾
中學生性意識的蘇醒,使其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之心,以及追求異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時其整個心理發(fā)展,尤其是品德發(fā)展尚未成熟,常導致中學生不善于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兩性之間的關系。這個時期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會出現(xiàn)早戀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問題,他們由此感到“煩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績開始下降。由于走進了戀愛的誤區(qū),他們心理沖突加劇,產生種種心理病態(tài)表現(xiàn)。
(六)面對挫折的消極態(tài)度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他們受到一點兒挫折或批評便悲觀失望,過分貶低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使自己處于被動低劣的地位。對挫折適應問題采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而不是積極的去面對問題,從此一蹶不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wěn)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tài)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xiàn)。于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二、解決策略
(一)心理教育課程化
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jié)技術。其實際訓練活動操作內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fā)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jié)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設立悄悄話熱線信箱
熱線信箱這種方式對一些尚不善于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學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話又是礙于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而且中學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組織得更為嚴密。這樣可以使老師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三)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教師讓學生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困惑,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使學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凈化的同時,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
(四)兼顧對學生家長進行心理宣傳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xiàn)和延續(xù)。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矯治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顧對學生家長的宣傳。
(五)營造一個寬松、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
學生的心理健康既離不開學校、家庭的教育,也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社會各界應積極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發(fā)生,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
重視和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愿我們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種、收獲,做他們的“心靈按摩師”,使自己真正稱得上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