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爾喀雇傭兵英勇善戰(zhàn),除了裝備現(xiàn)代的先進武器,也隨身攜帶著傳統(tǒng)的闊頭彎刀——這種18英寸長的彎刀出鞘必見血,能一下子砍下一顆人頭。因此,他們又被稱為“彎刀部隊”,也是世界上最有名、最令人生畏的雇傭兵團之一。
在新加坡低調(diào)神秘,負責外賓安保
近些年來,每逢新加坡有重要領導人蒞臨時,都可能會看到一隊戴著棕色貝雷帽、臂章上標有雙彎刀標志的士兵,他們扛著比利時造的FN SCAR突擊步槍,在相應地點負責安保工作。他們就是新加坡精英特警部隊之一的廓爾喀警察團。
這支廓爾喀特警隊伍在新加坡低調(diào)神秘,近似于隱形,但他們負責過印度總理莫迪、美國防長馬蒂斯等重要外賓來訪的安保,平常主要是執(zhí)行保護國際學校及駐守與馬來西亞的邊境等高安保的任務。
廓爾喀警察團,是新加坡警方從尼泊爾山村招募來的雇傭兵。廓爾喀雇傭兵英勇善戰(zhàn),除了裝備現(xiàn)代的先進武器,也隨身攜帶著傳統(tǒng)的闊頭彎刀——這種18英寸長(約為0.46米)的彎刀出鞘必見血,能一下子砍下一顆人頭,因此,他們又被稱為“彎刀部隊”,也是世界上最有名、最令人生畏的雇傭兵團之一。
新加坡警方官方形容這支隊伍“堅韌、機警、忠誠”,參與了“系列準軍事行動,幫助保衛(wèi)新加坡”。
在英國服役200多年,被王室看重
廓爾喀人來自喜馬拉雅山山地,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他們練就了健壯的身體、強悍的性格,令他們擅長于山地戰(zhàn)和近戰(zhàn)。19世紀初,英軍入侵尼泊爾,當時的英軍發(fā)現(xiàn)廓爾喀人忠誠耐戰(zhàn),于是與尼泊爾簽訂條約,招募這些山民,收為己用。1815年,英軍編制中有了第一支由廓爾喀雇傭兵組成的戰(zhàn)斗營。
在過去的200多年中,幾乎每一場與英國有關(guān)的戰(zhàn)斗或沖突中,都有廓爾喀兵團的身影。他們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福克蘭群島戰(zhàn)爭(即馬島戰(zhàn)爭)期間皆有杰出表現(xiàn),他們曾出現(xiàn)在伊拉克、阿富汗戰(zhàn)場上。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超過20萬廓爾喀士兵加入英軍,其中4.3萬人犧牲。在二戰(zhàn)的一次戰(zhàn)斗中,廓爾喀士兵星夜?jié)撊肴哲婈嚑I,最后只留下一個日軍活口,讓與日軍同一陣線的其他國家聞風喪膽。迄今,共有26名廓爾喀士兵因作戰(zhàn)英勇頑強,榮獲了英國最高獎賞——維多利亞十字勛章。
二戰(zhàn)時期,是廓爾喀士兵在英軍服役的高峰期,大約有11.2萬人,隨后不斷下降,目前維持在3000人左右。在加入英軍之后,廓爾喀人主要擔任步兵,近些年也越來越多地涉入到工程、通訊和運輸?shù)确矫妗?/p>
據(jù)稱,這支平均身高只有160厘米的廓爾喀部隊深得英國王室的厚愛,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查爾斯王子不但定期看望他們,還經(jīng)常參加他們的閱兵式和紀念活動。
選拔過程堪稱世界上最艱苦、競爭最激烈的選拔之一
每年,英國軍隊都會派出征兵人員到尼泊爾山村里為廓爾喀旅尋找新鮮血液。這個過程被形容為世界上最艱苦、競爭最激烈的選拔之一,申請者要經(jīng)過重重考驗,才能突圍而出。舉例來說,其中一項“山選”就長達8小時,“山選”在考核項目之一是負重25公斤在48分鐘內(nèi)完成5公里登山跑。
隨著科技的進步,考核形式也在與時俱進。近些年,申請者除了年齡的限制——須在17-21歲,身高的要求——須在158厘米以上,也對學歷和身體素質(zhì)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有中學畢業(yè)證、護照,要有一定的英語讀寫能力(會進行相應的英語聽力和寫作測試),不能有韌帶拉傷,不能接受過激光視力矯正手術(shù),等等。
加入英軍,就意味著能在國外享受到高薪和高福利,對入選者的家族來說也是一種榮譽。此外,廊爾喀士兵每年都將軍餉的大部分匯回家鄉(xiāng),對尼泊爾來說,這也是僅次于旅游業(yè)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有英國媒體稱,這部分外匯占尼泊爾GDP的四分之一。
通常,每年會有6000名廓爾喀人提出申請,其中只有789人能參加為期一周的最后測試,僅約200人能加入英國軍隊,另有大約100人加入新加坡警隊。
通過選拔后,還要經(jīng)過大約39周的新兵訓練,才能正式成為英軍廓爾喀旅的戰(zhàn)士。
廓爾喀人加入英軍后,穿著標準的英國陸軍制服。閱兵時,士兵則戴著黑色無邊帽或廓爾喀軟帽,穿其他制服時則戴綠色貝雷帽。辨認他們的關(guān)鍵在于,通常在臂章、帽檐或腰帶扣上,會有雙彎刀標志,如果是英國皇家廓爾喀步兵旅,雙彎刀標志之上還有王冠標志。
除了英國每年固定招募廓爾喀人從軍外,印度每年也至少招募2000名廓爾喀士兵。近些年,廓爾喀人除了從軍外,還干起了警察、保安等職業(yè),并靠著忠誠的口碑、過硬的作風和表現(xiàn),在業(yè)內(nèi)成了“名牌”。
(朱權(quán)利薦自《信息時報》201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