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娜
中學生多正處于青春期前后時間,正是逆反心理比較突出的年齡階段。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像一個反沖活塞一樣堵塞了德育渠道,沖擊了教育效果,一直是一個不好解決的難題。這種消極心理狀態(tài)的存在,使中學生在接受德育時,對教育的道理聽不進去,對一些要求、規(guī)定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對宣揚的先進典型經常不屑一顧等等,結果造成感情不能溝通,思想不易交流,觀點不易接受,教育不能產生應有的效力,嚴重時還會產生對立情緒。如果不及時捎除這種消極心理,就會直接影響學校管理活動和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消極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和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找出可行的矯正疏導的方法,來消除中學生消極逆反心理,切實增強德育的有效性。消除學生存在的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在中外傳統(tǒng)心理學概念中沒有提及,然而,卻是我國近年來教育實踐中被人們關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逆反心理,是客觀要求與主觀需要不相符合時所表現(xiàn)出的強烈抵觸情緒(如我們常見到學生頂撞當眾批評或挖苦他的老師、家長),其實質在于突出主體(自我)的某種需要或尊嚴,突出自我的獨立性、自主性或存在價值,相反,表現(xiàn)出對他人(非我)的不尊從(或抗拒)。“逆反心理”與西方心理學講述的“違謬”“心理感應抗拒”有相通之處,但又不盡相同,它是集正確逆反與錯誤逆反于一體,逆反與認同相伴行的復雜心理現(xiàn)象;是人們一定社會關系實踐的產物。
二、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個體方面的因素
中學生的身體發(fā)育較快,漸趨成熟,但心理卻很不成熟。這一時期充滿了矛盾,是一個很不穩(wěn)定的時期。隨著身心發(fā)展的加快,中學生自我意識有了新的飛躍,不再愿意接受教師和家長的“保護”,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樣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師仍然只看到他們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們當孩子看,還一味要求他們聽話和服從。老師認為學生不聽話,學生認為老師不尊重他—這種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特別是對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們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尤其是對那些受到封閉禁錮的事物,向往之情更為迫切,以至于產生你越不讓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別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為很沒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學面前見到自己的父母,隨著年齡的增大,生活群體的改變,從心理上形成了對父母的叛逆。其次,現(xiàn)在的學生以獨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長輩們的過分溺愛或放縱,養(yǎng)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賴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長期無法得到滿足,他(她)便會耍脾氣,久而久之,形成對人對事的逆反心理。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現(xiàn)在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對子女寄予相當?shù)暮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卻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訓,對子女管教過于嚴厲,使子女長期生活在恐懼的陰影當中,一旦他們的心理再也無法承受時,他們的所有積怨都會隨之暴發(fā)而來,由恐懼演變成為逆反,輕者不聽父母的話,對著干;嚴重者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學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脫離了中學生原有的個人需要,在學生還沒有產生自覺的學習需要之前,我們應積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人需要,否則勢必為他們接受教師的要求造成困難,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時采取了強制的或觸犯學生個性的方式,中學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不要認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論怎樣向學生提出,學生總是應該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不尊重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和對立的常見原因,其三是由于教育者處理問題不當,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學方法的生硬、呆板。其五是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如果教師說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也會使學生反感,使學生對一些正面宣傳教育的信息產生逆反心理。
三、解決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一)正確的認識是解決問題的思想基礎
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教育者應面對現(xiàn)實,應正確地引導其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向轉化和發(fā)展。首先,要大膽運用逆向思維,通過逆向論證.提高中學生對錯誤思想的鑒別能力;其次,改變教育方式,運用辯證思維。
(二)學校要優(yōu)化教育手段,講究教育藝術
學校要主動更新教育觀念,以“人”為本;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減少教育失誤,提高教育質量和實效;改進教育學方法,建立以學生心理經驗為基礎、與教材邏輯經驗緊密融合的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個性體驗和情感需求,形成適應學生心身實際,充滿情趣的新教育;創(chuàng)建優(yōu)良的校園文化,發(fā)揮校園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潛在性特征,減少學生自我統(tǒng)一性與學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劇烈沖突的發(fā)生。
(三)教師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責
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觀因素就是教師教育方法的失當,違背了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因此,教師一定要勇于承擔責任,直面自己的失當,并及時查找原因,改進方法。
(四)構建家庭、社區(qū)、學校一體化立體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 才能得到真正開展。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獲得來自利會的支持和認可,尤其應獲得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fā)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xiàn)代的、科學的人才觀, 獲得家長的支特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chuàng)造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待心理健康教 育的 環(huán)境與氛圍,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總之,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有其主觀和客觀原因,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冷靜對待,努力尋求解決的正確方法,引導學生自覺接受教育,使他們健康地成長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