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娜
縱觀現在的高中英語課堂,很多教師都有這種感覺:學生上課舉手發(fā)言不積極,課堂討論氣氛不熱烈,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其中學生方面固然存在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問中也存在不足之處:①問題未經設計,不假思索,簡單問答。教師過多地提出一些諸如"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等問題。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對不對",形同口頭禪,發(fā)問不少,收效甚微。或是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一條條地進行描述,以一系列練習的方式機械地回憶簡單事實,問題的思維含量不高,低水平的認知問題較多,無法激起學生們的積極參與。②教師提出問題后,并不讓學生來回答,而是自問自答。③提出問題后,沒有等待時間或等待時間短,尤其等待學習水平低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較短。④先點人名,后提問題。被喊名的學生站起來了。還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心中惶惶不安,其它學生則不集中注意思考所提問題。往往會造成一個驚慌,大家松馳的局面。⑤不自覺地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間區(qū)域的學生提問,或只對成績好的學生提問。⑥一個問題還未作出明確結論,又提出另一個問題。⑦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不置可否,不作評價。
總而言之,提問形式單一,缺乏引導;提問目的的異化;問題的設計缺乏探究性。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1、觀念陳舊
課堂提問會出現以上幾方面的問題究其原因可以歸納成一個,那就是我們現在的許多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沒有沖破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主義和教材中心主義的束縛,還沒有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觀念。提問頻率過高限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空間。有些教師認為教學是一項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只要將預設好的問題依次解決,學生就可以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就可以實現教學目標。但事實上,學生學的行為才是最重要的,教師的教學應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必須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最終目的。
2、缺乏互動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協(xié)同活動過程,師生雙方都是提問的主體,也都是提問的客體。但遺憾的是,課堂提問常常是按照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進行的。教師通過提問可將問號裝進學生的腦子里,使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教師提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在于此。在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問的同時,還應該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學生互問的機會。要使他們在討論、辯論和爭論中激活思維,點燃創(chuàng)新的火花。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問自己,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方式、方法和結果等提出質疑。學生通過這樣的自我提問不僅能鞏固和提高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能發(fā)展自我評價和反思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自律習慣。
3、質量不高
出于對傳統(tǒng)教學“滿堂灌”的反叛,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以問代講,這無疑是一個進步。問題是教師的提問只重視了數量,而沒有重視質量,這就導致了現在流行的“滿堂問”、“問答式”教學。這種課看起來很熱鬧,似乎學生時刻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實際上,學生只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眾多的提問走,沒有絲毫的自主性。提問頻率過高往往導致提問水平的淺層化。不難發(fā)現,許多教師的課堂提問僅僅停留在知識、理解、應用和分析的水平,很少涉及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幫助的綜合、評價水平的提問,而這恰恰是現代教學的最高追求。應該提倡課堂提問應少而精,要精選知識、理解、應用和分析水平的提問,增加綜合、評價水平的提問。
那么,如何在短短的40分鐘課堂里,既能講授完知識,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好地掌握知識?課堂的有效提問尤顯重要。
1、教師的課堂提問必須根據不同的課型,精心準備,切忌隨機提問。
我們學校是農村高中,學生英語成績普偏差,學生沒有興趣,不愿回答問題;許多老師為了高考,課堂上滿堂灌,大講語法,句型,詞匯,學生不停的記筆記,學生沒有時間思考,消化,吸收,更沒時間鞏固,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很容易疲勞,昏昏欲睡,學生越來越沉默,造成了學生只會寫英語,不會說英語,課堂效果大打折扣;有的盲目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設計的問題毫無意義,不能切中主題,不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流于形式;提問含糊不清,學生無法正確理解問題;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籠統(tǒng),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啟而不發(fā);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不能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落到實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徹底改變這種現狀。并帶動本英語組的老師根據不同的課型精心備課,探索提問的技巧及策略并落實到實踐中。
2、 切忌把提問當成懲罰的手段
懲罰式的提問會引起學生反感和敵對的,極大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并且破壞師生關系,從而打擊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甚至討厭學習英語。
3 、深入了解學情,認真研究討論,實踐探索有效課堂提問的技巧及策略。
這也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要使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落到實處必須了解學情,深入班級了解學生的生活和興趣,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時事熱點,擴大知識面,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與其他老師探討交流,總結形成技巧及策略,并且?guī)悠渌蠋?,真正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4、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提問,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并給以適當的鼓勵與表揚。
5、 我們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常有意或無意地關注某些學生,而忽略一些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提問面向少數學生,經常提問一部分成績好的學生,而一部分成績差的學生則被教師忽視,極少被教師提問,造成了多數學生“冷場”;降低了絕大部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劇了英語學習的兩極分化。
6、 教師在提問之后與學生回答問題之前,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時間,這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性。還能活躍課堂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水平,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具體的給予時間的長短還需根據學生的情況和課型來確定,不可太長也不宜太短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倡導“以教促學”。在課堂教學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課堂提問看作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進師生交流、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提供教學反饋信息”的有效手段,因而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課堂提問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節(jié)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沿著預先設計的路子進行”,這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教學權威。
與其相對應,新課程倡導“以學促教”,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調控教學過程、組織教學活動,而且教師的施教也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助產士”,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學會學習,不僅授以“魚”,更要授以“漁”——“捕魚”的本領。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學習的核心目標在于“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發(fā)展”,這就要求學生的學習不能只想著如何把知識塞進頭腦中,更重要的是,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把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實現知識的遷移,在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提出新問題并加以分析和解決。在新課程中,課堂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形成“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