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婷
一、在讀中結合看圖訓練
低年級的課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并且大部分插圖就包含有聲情并茂的故事情節(jié)。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先看圖,說說圖上畫的什么,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后圖文對照讀課文。學生有活動的時空,有選擇的權利,有展示的舞臺,才可能有更多的感知、觀察、思考和探索的機遇,才可能有更多的鍛煉主體性的機會。設計探究性的情景,可以突出學生的“思”和“練”,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供有利條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特點、語言材料特征、學生個性特征,巧妙設置學習障礙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
例如,在教學《房頂上的大蘑菇》一課時,我先后設計了以下兩組情境:
師:在美麗的大森林里有一座矮矮的木房子,那時小兔的家(伴隨課件),有一天,小兔的房頂上長出了一個大蘑菇,這是怎么回事呢?請你讀一讀課文從中找出答案。
師:原來是小兔的房子漏雨了,小動物們都來幫助小兔了,它們是怎樣幫助小兔的呢?請你讀一讀課文,小組同學根據(jù)課文內容把它表演出來。
這兩組情境的設計,似“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文字材料中尋求依據(jù),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探究情景的設計還可以從質疑問難開始。因為質疑問難是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的開始。所以在處理每課書的重點、難點時,我都特別注意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質疑問難,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如《共同的家》第一句話寫到:藍天是白云的家。我引導學生讀這句話,想一想有什么問題?頓時這個問題就象一塊石子投入平靜的湖水中,學生的思維剎那間被激活,有的提:“為什么說藍天是白云的家?”有的提:“白云的家為什么在藍天?”問題雖然差不多,但可以看出學生確實思考了,通過課件演示,使學生理解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
二、在讀中結合思維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讀書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注意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如在教學《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時,我就采用了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在讀書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想想老山羊送給小白兔和小灰兔白菜時他們是怎樣說的?然后讓學生批畫。找出他們不同的做法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在學生發(fā)言過程中讓大家思考“你相信誰的話?為什么?”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的意思。這樣在讀中進行思維訓練,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在討論關于小黑兔和小白兔誰做的對的觀點時,學生的思維異?;钴S,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道。學生的認識只有經歷了模糊到清晰的過程,他的認識水平才會發(fā)生質的變化,科學的世界觀才會逐漸形成。
三、在讀中結合說話訓練
“讀”是對信息的輸入,而“說”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說結合起來,并加強訓練,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guī)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良好說的態(tài)度和語言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如在教學 狼和小羊》一課的結尾部分時,我就組織學生續(xù)編故事,說說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沒有?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打開,他們就會想象奇特、豐富多彩,并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的說,小羊那么善良溫順,不會被狼吃掉的。狼太壞了是沒有好下場的,一定會掉進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說,小羊被他媽媽救走了,有的說,狼被獵人打死了。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說話中很有思想,認為好人有好報,惡人沒好下場。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真可謂“一石三鳥”。
四、在讀中結合畫的訓練
這里講“畫”有兩層意思;一是邊讀邊用筆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以及優(yōu)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內容用圖畫表現(xiàn)出來。這也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語文學科要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教學《小山村》一課時,我就布置一個特殊作業(yè),讓學生也來畫“小山村”。通過讀文品詞,析句一幅幅美麗的山村美景在學生的筆下誕生……看著一幅幅色彩繽紛的山村風景圖,我真為學生的理解想象能力叫好。在讀中結合畫的訓練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謂是“一箭雙雕”。
五、在讀中結合寫作訓練
寫離不開讀,讀為寫打基礎。盡管是低年級也要培養(yǎng)學生讀寫結合的良好習慣,在低年級重點讓學生借助讀學會寫生動形象的一句話或幾句話,為中高年級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在教學《小企鵝和媽媽》 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企鵝媽媽對小企鵝的愛,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學完課文后,我用帶有激動而又有啟發(fā)性的言語,鼓勵學生:“小企鵝長大了‘他都會去哪里,會看到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把他走過的地方,看到的景象轉化為文字,把它寫下來吧!”交流時,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學生這樣寫道:“小企鵝長大了,‘他來到了新疆,看到了看到了枝葉繁茂的葡萄,吃到了香甜的葡萄干,‘他感到特別高興。”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在讀中結合寫作的訓練,學生能馬上把課文中的句子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加以運用,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把一段話描繪得形象生動,比喻貼切,富有想象力。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要把聽、說、讀、寫、思、畫等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就會相得益彰。這樣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修養(yǎng)就不會事件難事。教師還應將課堂與生活“鏈接”,有心、有意、有機就會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