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籍,對歷代君王相貌和氣質(zhì)的描繪都充滿了濃郁的神秘色彩。帝王貴為九五至尊,一般人很難窺見其龍顏,帝王畫像亦大多來自御用畫家,美化或失真在所難免。雖然如此,這些體現(xiàn)帝王尊貴身份的繪畫仍是我們了解這些帝王相貌的重要途徑。
帝王肖像承擔(dān)的主要是教化功能,寫實并不重要
有關(guān)帝王肖像的記載最早見于《孔子家語》,說春秋末期周代的明堂“上繪堯舜之容,桀紂之像”,“以垂興廢之誡”??梢?,帝王肖像承擔(dān)的主要是教化功能,寫實并不重要。據(jù)《北史》載,張彝曾進獻北魏宣武帝《歷帝圖》,上自伏羲,下至東晉恭帝,號稱歷時3207年,收帝王128位,共5卷。相傳東晉時期顧愷之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以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在性格及精神氣質(zhì)為特征,所畫的人物神態(tài)生動。據(jù)傳他畫有《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像》等。遺憾的是,這些帝王繪畫遺跡都沒有幸存下來,只留下文字的記載。而現(xiàn)存最早的中國帝王肖像畫是唐代出現(xiàn)的,即閻立本所繪的《歷代帝王圖》。目前該畫卷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shù)館。
閻立本的父親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其兄閻立德也是名出色的畫家。既有家學(xué)淵源,又與皇家較近,對帝王和宮廷的情況較為熟悉,因此閻立本對帝王有較立體的認(rèn)識,也能展示出更有歷史深度的帝王肖像畫。
閻立本在作畫時,通過刻畫人物的眼神、眉宇和嘴唇間流露出的神情,反映出不同帝王的性格、氣質(zhì),并表達出其對每位帝王的作為和歷史功過的評價。凡是統(tǒng)一或促成了統(tǒng)一的帝王,在閻的筆下多得到贊美,形象高大;亡國之君則多被輕視,?,F(xiàn)猥瑣萎靡之態(tài)。
在《歷代帝王圖》中,每位帝王都獨立成一組,且都有侍者陪伴,少的只有一位,最多的則有10位。畫面中,帝王的身材普遍比較偉岸、高大,而侍者的身材與帝王相比,明顯矮小了許多,這體現(xiàn)出當(dāng)時的人物畫以尺寸大小來象征人物尊卑的特點。
秦始皇、光武帝、唐玄宗都是倭瓜臉、腫眼泡?
《歷代帝王圖》共記錄了從西漢到隋朝的13位帝王的畫像,有開國帝王,也有亡國之君,卻沒有號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畫像。有學(xué)者認(rèn)為,自西漢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各朝代一直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而秦始皇在歷史上焚書坑儒,極端反對儒家思想,歷代一直對秦始皇持否定態(tài)度,這可能是閻立本沒有畫秦始皇像的原因。秦始皇的長相是很多人感興趣的。在《歷帝圖》中,應(yīng)該是有秦始皇畫像的,只可惜現(xiàn)在看不到了。
“高中的歷史課本,秦始皇、光武帝、諸葛亮、唐玄宗、顏真卿原來全是同一個人!”這是幾年前論壇上流行的一則熱貼,仔細(xì)對比后發(fā)現(xiàn),網(wǎng)友所傳某版歷史教科書的這些古人,都是倭瓜臉、腫眼泡、鷹鉤鼻、長胡須,臉型一樣,但胡子經(jīng)過改動。
既然秦始皇沒有留下畫像,那教科書上的畫像出自何處呢?原來,這些畫像都是取自《三才圖會》,是明朝萬歷年間的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撰寫的百科式圖錄類書。其“千人一面”的特點說明其插圖的史料價值確實比較有限,從中很難了解這些人物的真實面貌。
關(guān)于秦始皇的面貌,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描述為:“蜂準(zhǔn),長目,摯鳥膺,豺聲。”對此,郭沫若解釋道:“蜂準(zhǔn),就是馬鞍鼻,秦始皇的鼻梁是塌陷的;長目,就是斜眼,秦始皇是一個斗雞眼;摯鳥膺,就是現(xiàn)在醫(yī)學(xué)上的‘雞胸,秦始皇的肋骨有問題,呼吸肯定不流暢;豺聲,表明秦始皇有氣管炎;如果把這些特點總結(jié)的話,秦始皇就是一個軟骨病患者?!?/p>
然而在《太平御覽》一書中記載的秦始皇則與此完全不同:“虎口,日角,大目,隆準(zhǔn),長八尺六寸,大七圍?!卑创擞涊d,秦始皇應(yīng)是一個矯健魁偉之人。翦伯贊便認(rèn)同這種說法,他在《秦漢史》中認(rèn)為秦始皇應(yīng)該是英俊漂亮的:“(秦始皇)并不如后世所想象的他是生長著一副嚴(yán)肅的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父母的遺傳,他應(yīng)該是一位英俊漂亮的青年。即因為他的英俊,所以他才能運用商人地主的力量,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偉業(yè)?!?/p>
《歷代帝王圖》中的開國之君都被畫得威武剛毅,儀表堂堂,氣度不凡。后人也就照貓畫虎,模仿晉武帝司馬炎的畫像,推演出秦始皇挺腰站立,嘴角緊閉,雙目有神的樣子。這就是今天最常見的秦始皇畫像。對于秦始皇的真實長相,北師大歷史系教授晁福林說,這是一個千古之謎。盡管有許多人對《史記》中的記載產(chǎn)生過質(zhì)疑,但沒有強有力的論據(jù)可以推翻司馬遷的說法。
帝王畫像為何“千人一面”
閻立本之后,繪制帝王畫像者屢見諸載籍,并涌現(xiàn)出眾多名家,如唐代的陳閎、常重胤、吳道子,前蜀的杜齯龜、阮知誨、宋藝等,而晚唐、前蜀還專有寫貌待詔。但今天我們常見的唐高祖和唐太宗的畫像均出自故宮南熏殿舊藏。不過有人從畫風(fēng)、服飾等方面研究后認(rèn)為,這些畫像可能并不是唐人的真跡,而是明朝人的作品。
而一代女皇武則天也沒有留下一張可信的畫像流傳下來,現(xiàn)在見到流傳比較廣的一幅畫像出自《歷代古人像贊》。這是明弘治年間畫的,服飾有很多和唐朝不符合的地方,只可以看作明朝人的想象,可信度很低。還有一些雕像也被認(rèn)為有可能是按照武則天的真容塑造的,最著名的就是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因為這尊大佛的形象很接近《舊唐書》里“方額廣頤”的記載,所以人們就產(chǎn)生了很多遐想。據(jù)刻在石壁上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里面說大佛是咸亨三年(672)唐高宗下令修建的,“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至于佛像的面部形象依據(jù)了什么,沒有提及。一般來講,將自己的臉直接安到佛祖身上的并不多見,尤其此時武則天還只是皇后,她敢不敢如此大膽還是個疑問。
御容是古代為祭祀、供奉、瞻仰等活動而專門繪制或塑造的帝王、后妃等的圖像。史載開元時,大明宮別殿已經(jīng)供奉太宗、高宗、睿宗圣容,唐玄宗日日具服朝謁。
《舊五代史》記載,后梁太祖被殺,其舊臣寇彥卿“圖御容以奠之”;后漢內(nèi)亂,閻晉卿“夜懸高祖御容于中堂”。此后,御容便成為先帝肖像的專有名詞。趙宋立國以后,繼承了前代制作御容傳統(tǒng),在眾多的宮觀、寺廟中供奉御容,并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奉安、祭祀御容制度。
宋代的御容制作一般可分為官方制作和民間私制兩種類型。宋代制作御容的主要機構(gòu)是翰林圖畫院(神宗元豐以后改稱圖畫局),專門負(fù)責(zé)御容繪制者則為圖畫院祗候或翰林待詔。據(jù)史料記載,太祖時期的王靄,“工畫佛道人物,長于寫貌”。據(jù)《圖畫見聞志》卷三載:“今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皆出于王靄筆?!倍跁r期的牟谷則“工相術(shù),善傳寫”,被委任為圖畫院祗候,長于畫正面御容。真宗時期,朝廷寫太宗御容本已“令元靄寫畢”,但真宗皇帝閱后覺不滿,認(rèn)為“能寫正面,唯谷一人”,于是“更令谷寫正面御容”。此外,徽宗時期的朱漸,亦為翰林待詔,其家處京師,繪畫名氣極大,俗云“未滿三十歲,不可令朱待詔寫真,恐其奪盡精神也”。
無疑,有資格繪制御容的畫家都為一時之選。然而面對一朝天子的威懾力量,畫家也無法深入觀察和體悟?qū)ο蟮男蚊埠蛢?nèi)心世界。明代王紱的《書畫傳習(xí)錄》就對此評論道:“寫真固難,而寫御容則尤難。何者?皇居壯麗,黻座尊嚴(yán)……又復(fù)凜天威于咫尺,不敢瞻視。稍縱而為之,上者斯時亦嚴(yán)乞正心,不假頻笑,畫者之己懾而氣己索矣?!庇捎谒挠眯再|(zhì),總是力圖將統(tǒng)治者的意志、要求與愛好貫徹其中,因此功利色彩比較濃厚。
因此,我們看到,今天可見到的帝王畫像大都流于概念化和程式化,很少有喜怒溢于言表的生動情態(tài),多數(shù)呈正襟危坐、不茍言笑情狀,顯得矜持而肅穆。沒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內(nèi)心世界的體現(xiàn),這也是由帝王這種階級身份的特殊性和獨有性所決定的。
(水云間薦自《國家人文歷史》2017年10月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