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近日,在第75屆金球獎頒獎禮上,影片《至暗時刻》(Darkest Hour)的男主角加里·奧德曼憑借其飾演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神級演技,獲得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電影《至暗時刻》中的丘吉爾,是一個充滿魅力的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他臨危受命,接替主張與納粹德國進行和談的張伯倫。丘吉爾面臨的是一個黑暗時刻,彼時,敦刻爾克30萬英軍被德軍包圍,而主張和談的同僚們天天和他爭吵。
雖然擁有極大的權力,丘吉爾卻感到孤立無援。他的生活和工作都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圈子內,這種氛圍差點擊垮了他。所謂“至暗時刻”,其實并不僅僅是對人類和全世界來說的決定二戰(zhàn)命運的時刻,更是丘吉爾自己內心最黑暗最無助的時刻。
這個時候,他選擇聽從國王的建議,去聽聽普通人在想什么。他的做法是乘坐一次地鐵。那時倫敦的地鐵并不擁擠,他只需要坐一站路,就能和一群人進行交流。奇怪的一幕出現(xiàn)了,車廂里所有乘客都認出了他——那個叼著雪茄的胖老頭,那個沖鏡頭擺出V字手勢的人。
丘吉爾挨個和大家打招呼,像一個首相應該做的那樣。他詢問每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例行的寒暄。然后,他就問出了那個問題:如果英國政府選擇和納粹德國和談,你們愿意嗎?這時,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出現(xiàn)了——地鐵里的每個人,從工人到白領,從婦女到兒童,都響亮地說出了那個詞“never”,絕不。這個詞就是丘吉爾的救命稻草。在那一刻,丘吉爾把自己融入到一個“共同體”之中,他發(fā)現(xiàn)英國人民是一個真實而強有力的存在。
就是在這個時候,丘吉爾真正掌握了輿情,也獲得了力量。所謂輿情,就是在某一刻一個群體擁有的相同情感。不管是憤怒、焦慮還是悲哀,一旦同時被很多人所擁有,都意味著一種真實而強大的力量。在找到這個共同體的時候,丘吉爾就從那個“至暗時刻”走了出來,他真正成為了英國人民的代言人。
這列車廂就是一個隱喻,意味著整個社會。如果丘吉爾沒有從自己狹小的世界走出來,他可能永遠都感覺不到這個世界的存在。后來他到議會演講,一一念出地鐵里那些普通人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是那么有力,那么重要。輿情中的人,本來是沒有清晰面孔的,丘吉爾卻在英國的最高權力機關,賦予了這些普通人清晰而有深度的生命。
走到人群中,去詢問和傾聽,這可能是最笨的做法。在今天,你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網(wǎng)絡上粉絲的評論。但這就代表真正的民意嗎?那有可能失真。真實的聲音,從來就不是那么容易獲得,它需要像丘吉爾那樣,遇見自己的“至暗時刻”,在絕望中清空自己,才能真正在人群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同類。
(楊慶成摘自《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