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被稱為世界上最頑固的傳染病,活躍于人類漫長歷史文明中??茖W發(fā)展至此,現在我們真的戰(zhàn)勝了結核病嗎?多年來,診斷、藥品、技術都在更新,但結核病依然是十大致死原因之一,排在艾滋病之后。
結核病是一非常古老的傳染病。人們在2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身上發(fā)現存在骨結核。近年來通過DNA技術,發(fā)現結核病至少已經存在1.5萬年。
“白色瘟疫”的歷史
說到肺結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意大利和埃及。通過對古人遺骸的研究,英國考古學專家西蒙確定在2300年前,肺結核就存在于英國一些偏僻的村落。而此前,英格蘭人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肺結核是公元1世紀由羅馬人帶到英倫三島的。從考古研究來看,早在羅馬人抵達英國的300年前,肺結核就已在此地扎根了。中國在2100年前埋葬的古尸——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fā)掘出的女尸也發(fā)現左肺上部肺門處有結核病的鈣化灶。在埃及也曾發(fā)現感染了結核病的木乃伊。
在古印度,居于最高種姓的婆羅門是不允許和有結核病的家族聯姻的。在18、19世紀的英格蘭,那些死于結核病的人,他們的墳墓都會在下葬幾個月甚至幾年后被掘開,人們希望籍此阻止病魔降臨到活人,或者把活人的生命力吸干。
由于古時候對結核病沒有統一的命名,許多看似無關聯的疾病實際上是不同形式的結核病。比如:尋常性狼瘡是皮膚結核,癆病是肺結核,波特式病是脊柱結核等。
伴隨著近代工業(yè)的產生和迅猛發(fā)展,城市化運動加速,各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城市人口以空前的規(guī)模急劇增加。但是,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生存條件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住宅擁擠、通風不暢、空氣污濁、食物污染、營養(yǎng)不良等情況的出現,很容易導致各種傳染病的滋生和流行,而肺結核又是流行最廣、最頻繁,并且特別容易導致死亡的傳染病之一。19世紀,結核病在歐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布到社會各個階層,貧苦人群成為主要入侵對象。結核病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據統計,從滑鐵盧戰(zhàn)役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20-60歲的成年人中,肺結核的死亡率是97%,結核病人的面色多是蒼白的,只是在午后才出現特有的潮紅,所以人們把結核病稱為“白色瘟疫”。
后來的醫(yī)學研究表明,結核病病原體進入人體后,往往先擴散至人的全身,并且在組織內長期潛伏,直到人的抵抗力低落時才致人發(fā)病。因此在體力勞動者中,患結核病的多為城市貧民,而在腦力勞動者中,患結核病的多數是生活沒有規(guī)律,精神壓抑、心情憂郁的浪漫藝術家。因此有人說,肺結核是“藝術家的疾病”,如肖邦、拜倫、卡夫卡、勞倫斯、雪萊、席勒、勃朗寧以及中國的郁達夫都患有肺結核。
結核病之所以受到文學家的“垂青”,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是這種疾病的確古老,其危害的范圍廣,受害人數多,對人類的威脅大,因此才有眾多作家將敏銳的目光聚焦到結核病,以此為線索展開作家對生活的觀察和對社會的思考。
-40℃下可長時間存活
為了弄清結核病的真正原因,科學家投入到尋找元兇的戰(zhàn)斗中。19世紀后半葉是醫(yī)學病原學獲得豐收的年代,涌現出巴斯德、科赫、梅契尼可夫、志賀杰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微生物學家,結核桿菌也是在這一時期發(fā)現的。
結核桿菌的個頭非常小,直徑1至4微米,大概相當于人頭發(fā)直徑的1/60。因此人肉眼無法看到,要看到結核桿菌須借助于顯微鏡。
結核桿菌喜歡氧環(huán)境。結核病灶常見于人的肺上葉也是這一緣故,因為肺上葉氧含量高。結核桿菌還喜歡低溫環(huán)境。結核菌在-6℃至-8℃下存活4至5年,在-40℃下可長時間存活。結核病生長緩慢,結核桿菌14至24小時才能繁殖一代,而大腸桿菌20分鐘即可繁殖一代。
人類早期與結核病的抗爭猶如在黑暗中行路,診斷和治療都是盲目的。1820年,英國醫(yī)生卡森成功地發(fā)明了實驗動物的肺萎陷療法,為人工氣胸療治療結核病指明了方向。經過不斷嘗試,20世紀20年代以后人工氣胸療法逐漸得到推廣。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局限性強,創(chuàng)傷性和副作用也較多,于是人們想到直接切除局部的結核病灶。
同時鏈霉素的發(fā)明增強了人類戰(zhàn)勝結核病的信心。1944年瓦克斯曼發(fā)明的鏈霉素使結核病不再是不治之癥。此后,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藥物相繼合成,全球肺結核患者大大減少。
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療藥物的問世是人類與肺結核抗爭史上里程碑式的勝利,為此,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甚至認為20世紀末即可消滅結核病。但是人們在看到藥物的強大作用的同時,也感受到危機,結核病大有死灰復燃之勢。這主要是近20年,世界許多地區(qū)的肺結核防治系統遭到破壞;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增多,艾滋病人感染肺結核的幾率是正常人的30倍;多種抗藥性結核菌株產生,增加了肺結核防治的難度等。結核病向人類發(fā)起了新一輪的挑戰(zhàn)。
據估計,目前全球有17億結核菌感染者,結核病患者約有2000萬,每年新增病例800萬,死亡人數300萬。2011-2016年,中國年報告結核病患者數均在90萬左右,中國處于全球30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行列。
消滅結核能否實現
2014年,WHO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了一個頗具雄心的目標——“2035年在全球實現結核病零死亡、零發(fā)病、零痛苦;2050年徹底消滅結核病”。具體指標是:到2035年,發(fā)病率從目前的125人/10萬人,降低到10人以下;2050年再把每10萬人發(fā)病數降低到0.1人。
但難處和困阻很多。首先是,結核病仍無有效疫苗。消滅傳染病的最佳方式就是疫苗,各國普遍接種的卡介苗可以一定程度上預防兒童發(fā)展成嚴重的結核病類型,但不能保護兒童和成人不發(fā)生結核病。
另一方面的矛盾是,從全球來看,結核病感染主要發(fā)生在欠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而在研發(fā)能力強的發(fā)達國家卻很少。因此,發(fā)達國家投資研發(fā)結核新藥的意愿較弱,多年來結核病特別是耐藥結核新藥產出極少。而從投入上看,全球投入到結核病的研發(fā)資金只有艾滋病的一半。
在新藥貝達喹啉被批準之前,結核病領域已經50年沒有新藥面世了。之前最年輕的藥物利福平,是1963年被發(fā)現的?!艾F在用的仍是50年前的老藥,這等于我們拿著小米加步槍,在跟一個進化了幾千年的敵人打仗,真的很吃力?!鄙w茨基金會高級項目官桓世彤舉例,結核病新藥在美國上市四年了,使用情況很不好。因為發(fā)達國家需求少,發(fā)展中國家用不起。
人們往往以為消滅結核病只是衛(wèi)生部門的事,但這遠遠不夠。
在基層調研時發(fā)現,耐多藥結核的治療在國內不同部門設計的政策上會遇到沖突。譬如,根據WHO和疾控部門的指南,這類病人前幾個月需住院治療,度過所謂的強化期。但一些地方的醫(yī)保部門給耐藥結核在地級市醫(yī)院住院治療的報銷設置了很高的起付線,不少病人因為開銷達不到而無法住院,即便住了,也無法住太久。
投入則是最大的問題。WHO最新報告指出,在結核病預防和治療方面,2016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投入比目標的92億美元缺少近23億美元。此外,每年至少還需要另外的12億美元來加快開發(fā)新疫苗、診斷制劑和藥物。
防治結核病仍然任重而道遠。
(《南方周末》2016.1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