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五”任務時,火箭在上升階段意外出現(xiàn)8赫茲左右的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chǎn)生共振,持續(xù)了26秒?!拔业奈迮K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幾乎難以承受?!睏罾麄セ貞浾f。有評論說,26秒,見證了中國航天員英勇無畏、舍身為國的赤膽忠心。
截至目前,有11名中國航天員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記者近日采訪了這些天地英雄,以一個個“數(shù)字”解碼他們對太空的最深感觸。
26秒共振
首飛意味著要用生命去探索許多未知的風險。楊利偉用常人難以企及的意志力挺過了來勢洶洶的26秒低頻共振考驗。
“神五”任務時,火箭在上升階段意外出現(xiàn)了8赫茲左右的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chǎn)生共振,持續(xù)了26秒?!拔业奈迮K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幾乎難以承受?!笔孜辉煸L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回憶說,他只有咬緊牙關:“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
有評論說,26秒,是中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的一個縮影,更見證了中國航天員英勇無畏、舍身為國的赤膽忠心。
凱旋后,楊利偉把這個意外情況及時反饋給了航天科技人員。經(jīng)過技術攻關,從神舟六號飛船開始,低頻共振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4個“筋斗”
“神六”任務共安排5天飛行,進入太空以后,費俊龍一直琢磨以什么樣的形式讓地面的科技人員和親人、戰(zhàn)友放心,以及怎樣掌握在失重條件下身體姿態(tài)控制的技巧。思索再三,他大膽地在座椅上連做了4個“前滾翻”,后來才知道,這4個“筋斗”翻出3000里,這讓地面科研人員緊張了好一陣。
“前滾翻”的成功,再次證明了飛船的姿態(tài)控制穩(wěn)定性良好。
67公斤
在進入太空并駐留的航天員中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就是他們在上天之后都會變瘦。美國航天局健康專家曾說宇航員們每次執(zhí)行太空任務,體重平均都減輕5%左右。中國航天員中心在航天飛行后的體檢中也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航天員的體重會減輕2至3公斤。
聶海勝執(zhí)行了“神六”和“神十”兩次任務,他是中國首位以將軍身份進入太空的航天員。為將航天生理功能始終保持在優(yōu)良等級,將體重控制在67公斤的標準線上,他不僅從未間斷過各項訓練和體育訓練,還要“管住嘴”,以至于女兒抱怨說“爸爸一回家,我就沒好吃的了”。
17天/20年
曾執(zhí)行“神七”任務的劉伯明向記者說起近期一次特殊訓練。2017年8月,他與一名歐洲航天員被分為一組,在山東煙臺附近海域圓滿完成了為期17天的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
劉伯明感慨地說,20年前我們要花費許多人力物力,派航天員去俄羅斯參加培訓。如今,其他國家的航天員不約而同選擇到中國接受培訓,爭相學習漢語。
3次飛天
作為中國首批航天員,景海鵬足夠幸運?!吧衿摺憋w天,他與翟志剛、劉伯明漂亮地完成了首次太空出艙行走任務;“神九”飛天,身為指令長的他和劉旺、劉洋珠聯(lián)璧合,讓世界目睹了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的精彩;2016年,再一次被任命為“神十一”航天員乘組指令長的他,和戰(zhàn)友陳冬完成在太空駐留一個月的挑戰(zhàn)。
幾年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景海鵬說:“鮮花和掌聲過后,我們一如既往投入戰(zhàn)斗。”如今,景海鵬說:“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次先鋒、再打一次勝仗。”
近1500次
“神九”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太空真正意義上駕駛飛船,“駕駛員”劉旺進行了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
為了能夠成功對接,劉旺進行了1500多次的對接訓練,所以他的成功率能保持在百分之百。即使在沒有參數(shù)輔助的情況下,他的操作精度不僅超出工程人員提出的要求,也勝過了自動交會對接的精度。
據(jù)了解,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時,劉旺在最后關頭發(fā)現(xiàn)飛船與地面模擬器訓練情況不同的一幕,果斷摒棄近1500次訓練帶來的慣性思維,準確判斷太陽能帆板角度。他用時不到7分鐘,一次成功打出“太空十環(huán)”,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全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15年換15天
張曉光曾經(jīng)歷“神五”到“神九”載人航天飛行乘組4次選拔,每一次都與出征太空失之交臂。直到2013年6月11的神舟十號,他用15年的拼搏換來了15天的飛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彼f,回顧15年追夢路上的坎坷,“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的過程是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成功不僅屬于勝利者,更屬于從不放棄的人”。
神舟十號任務的最大亮點是首次太空授課,由張曉光承擔攝像任務。他從最簡單的攝像技巧學起,兩個月下來,眼睛常常發(fā)酸發(fā)脹,攝像技術終于達到專業(yè)攝像師的水平。2013年6月20日10時06分,張曉光通過鏡頭,把太空授課的美妙場景傳送到地面,從對授課本身的記錄到對主講人拍攝角度的選擇,都處理得完美到位。
5分鐘
2009年,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選拔悄然啟動。經(jīng)過層層選拔,技能嫻熟、個性開朗的劉洋與另一名女飛行員成為中國首批女航天員。還是飛行員的時候,劉洋覺得自己是離天空最近的人。邁入航天員隊伍后她才知道,從天空到太空,還有太遠太遠的路。
訓練的嚴酷超出她的想象,劉洋回憶第一次坐上轉椅連續(xù)旋轉5分鐘時仍心有余悸,“那種突如其來的眩暈惡心,瞬間讓我臉色蒼白。訓練結束后,我忍不住哭了”。但是對飛天的熱愛和對機遇的珍惜,讓她堅持下來,從8分鐘到10分鐘,再到挺過12分鐘。2012年6月16日,她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航天員。
“離地三尺不分男女?!眲⒀笞孕诺卣f,她已在緊張備戰(zhàn)空間站工程任務,向真正的空間出艙發(fā)起挑戰(zhàn)。
6000多萬
王亞平在“神十”任務期間,為中國6000多萬名中小學生進行了長約40分鐘的太空授課。當?shù)孛嬲n堂學生問到航天員在太空中有沒有上下方位感時,王亞平不是簡單回答,而是在聶海勝的幫助下用一套“雜技”動作解答同學們的疑惑:先是懸空橫臥,緊跟著又倒立起來,然后介紹了天宮一號對上與下作出的方位定義。做完水表面張力實驗后,王亞平笑著說:“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里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失重環(huán)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p>
王亞平說:“這一次飛行任務讓我圓了兩個兒時的夢想,一個是飛天夢,一個是教師夢,而且是在天地間上的課?!?/p>
33天/38項
生于1978年的陳冬與生于1966年的景海鵬同樣屬“馬”,在執(zhí)行“神十一”任務時,兩人一同“天馬行空”33天。飛行期間,他們參與的實驗多達38項,以至于顧不上吃飯。
當?shù)孛婵蒲腥藛T勸他們要注意休息,“小馬”倔強回答:“我們不是來休息的,我們的愿望就是把所有科技人員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轉化為最有效的數(shù)據(jù)帶回去?!闭缢诖?,這些成果已成為中國建設空間站的寶貴經(jīng)驗。
(中新社2018.1.12、央視新聞2018.1.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