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刑時的唱詞 衙門大堂臨刑時,獄差拾起縣太爺擲下的竹簽后,兩個差人便將受刑的犯人綁在長凳上按住,再由另外兩個差人舉起“王法”(也叫法棍,用竹片做成,約10厘米寬,兩米來長。)一邊拷打,一邊有節(jié)有拍地高唱著“唱詞”。唱詞一般如下:
一二三四五,皮肉受點苦;
六七八九十,回去坐上席;
再打二大板,郎中搶飯碗。
此外,打奸打盜的唱詞各有不同。打通奸的唱詞是:
昨夜摟著小嬌娘,
今天騎馬(指綁在條凳上)上法堂;
屁股挨了幾十板,
看你通奸不通奸。
打盜竊犯人的唱詞是:
為非作歹做強盜,人人見了殺千刀;
如不重打幾十板,平民百姓氣難消。
以上這些唱詞,都是一代代相傳下來,有的是由差人臨時編湊的,只是助助公堂上的“法威”罷了。
竹筒與竹簽的作用 大堂審案時,人們可以看見縣太爺?shù)陌缸郎嫌兴膫€簽筒,每個簽筒上寫有一個字,合起來就是“執(zhí)法嚴(yán)明”。其中,“執(zhí)”字簽筒里插的是一大把捕捉簽,其他三個簽筒里插的竹簽,分別為白頭簽、黑頭簽和紅頭簽。白頭簽每簽一板,黑頭簽每簽五板,紅頭簽每簽十板。據(jù)說,花樣就在這簽子上:縣太爺如果擲下四十支白頭簽,雖然是四十大板,打完后,皮肉白凈如舊,立即可以行走。如果是擲下幾支黑頭簽,同樣是四十大板,會使犯人皮開肉綻。如果擲下的是四支紅頭簽,受刑的犯人可就更倒霉了,不死也殘廢。
此外,據(jù)說竹筒、竹簽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作用:一個簽筒正好是量一斗米的容器,一只竹簽也恰恰是一尺長,每當(dāng)集市交易因缺斤少尺而發(fā)生爭議吵到公堂上評理時,縣太爺就會利用這兩件東西作為衡量和評判的依據(jù)。
驚堂木種種 驚堂木是古代封建衙門里審判案件時,主審官吏用來拍擊案桌以示聲威,嚇唬犯人招供罪行的木塊。其體積一般以大人的手能握住為準(zhǔn)。
我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驚堂木的時間,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級衙門都可以在開庭時使用,一般的驚堂木上都刻有象征權(quán)威的圖案,清代以前最常見的是龍造型的圖案,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款式標(biāo)記。皇帝用的驚堂木叫“震山河”,用它擊案板,以顯赫皇威;丞相手里的驚堂木,稱為“佐朝綱”,表明身份,振興朝綱。后來,民間也紛紛模仿,舊時教書先生用的叫“呼尺”,以維持課堂秩序,懲罰頑皮學(xué)生;藥房里用的稱為“戒方”,用來壓藥方,后來演變?yōu)闀玫摹版?zhèn)紙”;評話藝人用的叫“止語”,作用是開場之前拍擊一下,意思是告訴觀眾別講話,聽我開始說書了。
(摘自《家庭百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