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關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中,政審是這樣規(guī)定的:政治審查,要全面貫徹黨的階級路線,要注意成分,但不唯成分論,重在政治表現。在保證“工農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優(yōu)先權”的前提下,注意適當招收確實表現好的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子女和“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鄧小平對這份《意見》非常重視,日理萬機的他請教育部領導同志談修改意見。看到其中關于政審的規(guī)定時,他說:“太繁瑣。”“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薄翱傊?,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yōu)錄取?!眹鴦赵赫脚D下發(fā)的文件中,經過鄧小平親自修改的表述是:政治歷史清楚,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革命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
鄧小平對考生政審標準作出修改,在當時是需要極大膽略和氣魄的。時隔半年,在1978年春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招生工作會議上,就有一些人認為1977年對考生是“右”了,“恢復高考是剝奪了工農子女受教育的優(yōu)先權”,新的政審使“剝削階級家庭出身成了優(yōu)越條件”,等等。這說明當時形勢的復雜和撥亂反正的艱難。
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也遇到不少問題。例如,有兩位女青年到教育部上訪,她們是北京知青,在郊縣插隊做中學教師,高考成績名列前茅,但縣里扣住檔案不放,一是因為缺少她們這樣的人才,二是由于兩個人的直系親屬和主要社會關系中有所謂歷史問題。教育部招生處發(fā)函并派專人赴北京市招辦落實政策,但考生所在縣仍然拒絕提供檔案。最后,教育部有關方面通知北京市:如果你們無法落實,教育部將突破常規(guī),直接干預錄取這兩名學生。兩位女青年最終分別被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學院錄取。
(據《難忘1977:恢復高考的歷史實錄》,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