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今天,我們就選取《西游記》中的一個故事——《五莊觀行者竊人參》來進行法律解讀,希望給大家?guī)硇碌恼J識與見解。
沒有成立的“贈與行為”
《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將人參果描述為:“人若有緣得那果子聞一聞,就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就活四萬七千年?!笨梢?,人參果并不是普通的水果,而且非常的珍貴。那么,鎮(zhèn)元大仙交代清風、明月將如此珍貴的人參果送給唐僧吃的行為,很容易讓我們認為這是民法規(guī)定的“贈與行為”。但是,僅根據(jù)鎮(zhèn)元大仙的單方行為(唐僧因為膽小,沒有接受人參果),就可以認定這是贈與行為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民法中,贈與是一種“合意”,贈與行為是一種雙方民事法律行為,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1.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chǎn)無償給予受贈人;2.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當同時具備這兩個要件時,贈與行為才算成立。
鎮(zhèn)元大仙作為贈與人,唐僧卻并沒有接受人參果,因此,兩者之間的贈與行為并沒有成立,那兩個人參果的所有權(quán)仍然屬于鎮(zhèn)元大仙。
偷盜仙果的教唆犯和實行犯
豬八戒嘴饞,便慫恿孫悟空去偷人參果,他們倆的行為實際上構(gòu)成了盜竊罪,并且還屬于“共同犯罪”。
共犯有很多類型,比如預備犯、實行犯、教唆犯、幫助犯等。那么,豬八戒和孫悟空分別屬于哪種共犯類型呢?首先說豬八戒,他屬于“教唆犯”,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慫恿、勸說、利誘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豬八戒利用花言巧語慫恿孫悟空去偷人參果,直接挑起了孫悟空的犯罪意圖。而孫悟空很明顯屬于“實行犯”,因為他直接實施了偷盜行為,將人參果從樹上偷了下來。
最后,孫悟空找到了觀音菩薩,用菩薩玉凈瓶中的圣水復活了仙樹,這才與鎮(zhèn)元大仙冰釋前嫌,師徒四人終于脫困,繼續(xù)西行。可這件事要是發(fā)生在現(xiàn)代,孫悟空和豬八戒這一對“活寶”可就要吃官司了!因為,在法治社會,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違法犯罪行為付出代價,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知法、懂法、守法,認真行使自己的權(quán)利,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權(quán)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