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yota
原生家庭&再生家庭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它是我們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家中通常有我們的親生或養(yǎng)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比如外婆、奶奶等),以及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后,自己尋找配偶結婚后組建的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原生家庭,后來組成的家庭稱為再生家庭。
只要你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在國外的影視作品里,不乏用人們的“心理創(chuàng)傷”說事兒的——小時候被父母毆打或者不重視,上學時被老師當眾批評或者體罰,上過戰(zhàn)場經歷太多生死和殘酷……總之,他們最終都出現了心理問題。而心理醫(yī)生總能揭開他們藏在心底的秘密,這一切,最終追溯到他們童年或少年的往事。
有趣的是,在中國,人們從來就不把這些當回事!
小時候被父母打到性格陰暗?拜托,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才能出孝子;被老師當眾批評甚至體罰令你耿耿于懷?拜托,老師是為你好,是你太不知好歹……
到底是中國人太耐造,還是老外太矯情?
實際上,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在原生家庭遭到的對待方式,對這個人的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如果你在印度或泰國旅游,也許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一條細細的鐵鏈,拴住了重千斤的大象。為什么大象不掙脫?因為馴象人在大象還很小的時候,就把它用一條鐵鏈拴住,那時小象力弱,掙脫不了,后來即使它已長大,卻依然覺得沒法掙脫。原生家庭對人們的影響,正如同鐵鏈對大象的影響——小時候如果得不到充足的愛,長大了就會缺乏愛的能力;小時候受到過暴力對待,長大后不是極度自卑就是同樣粗暴;小時候家庭環(huán)境充滿約束,長大后也循規(guī)蹈矩,很難有所突破。
那么,我們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鐵鏈,是不是窮其一生都無法掙脫?那倒也未必。當然,在擺脫束縛的鏈條之前,我們首先得認清它并承認它。
人們對原生家庭這個概念越來越熟悉,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確實找到了當下不如意的淵源——脾氣不好的,發(fā)現原來是因為父母脾氣都不好;對待自己孩子嚴厲的,發(fā)現父母原來也是這樣對待小時的自己;婚姻不幸福的,則怪罪父母常?;ハ嘀肛?、感情不佳……
沒錯,一個人成為怎樣的人,有很大程度是由成長環(huán)境決定的。我們在解決問題之前應先發(fā)現問題并找到原因,這當然不是通過抱怨父母就能完成的,不如試試這樣做:
1.尋父母的根,重新認識自己
我們對父母的認知,是從自己有了記憶開始的,也就是說,我們第一次認識我們的父母,他們已經為人父母,因此,我們很難意識到,我們的父母也是別人的兒女。就算是祖父母都健在,我們也很難在他們年邁以后,看出他們在年輕時對待自己年幼兒女的方式。所以我們或許從未思考,我們的父母身上好的壞的品質、好的壞的習慣,都是來自于哪里,我們很容易認為,一切都是父母與生俱來的。然而并不是,你可以——
聽祖父母講述父母小時候的故事
從祖父母陳述往事的方式和角度,就可以分析出他們大概是怎樣的父母——如果多是溫馨有趣的往事,祖父母多半是溫柔的爸媽,記得的都是孩子的好;如果多是父母犯錯、調皮搗蛋的往事,祖父母多半比較嚴苛;如果回憶里滿滿都是苦難,那么祖父母多半年輕時也不是樂觀的人。
聽父母聊聊祖父母的往事
當父母為人兒女,表現出的情感和態(tài)度,或許是你感覺陌生的。從父母的講述中,你會知道他們小時候是快樂的還是壓抑的,是被溫柔以待還是粗暴對待,家風是民主的還是嚴苛的。父母輩養(yǎng)育我們時,還不太懂得各種科學教育方法,也不一定懂得自我學習如何去做父母,所以,他們被自己父母對待的方式,直接決定了他們養(yǎng)育我們的方式。待往事浮出水面,你也漸漸能撥開云霧,漸漸看清自己,哪些特質來自于原生家庭,哪些則是你后天形成。
2.洞悉配偶的原生家庭,學會換位思考
有這樣一個廣為人知的段子:新婚夫婦因為擠牙膏的事吵架,老公說牙膏“本來”就應該從中間開始擠,老婆說牙膏“本來”就應該從末端開始擠,為此他們誰也不能說服誰。或許很多人也會犯這樣的錯,我們忘記了,我們的“本來”,和配偶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你想過沒有,你和配偶的大部分矛盾,可能都源于你們原生家庭的不一樣。你的原生家庭也許習慣于充分表達愛,而配偶的原生家庭可能從未將愛說出口——所以你覺得配偶根本不愛你,錯,他只是不喜歡表達;你的原生家庭氣氛輕松,大事化小,而配偶的原生家庭總是氣氛凝重,小事如臨大敵——所以并不是配偶總故意挑戰(zhàn)你,而是他從小眼中就容不得沙子。所以,你們之間的愛情,從來都隔著兩個原生家庭,當你承認這一點,才會不再糾結于矛盾本身,而是學會換位思考。
到這里,許多人終于可以挺起腰桿大聲說,原來一切都不是我的錯,而是原生家庭的錯!然而從來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如果陳小春、孫儷、宋慧喬他們都這么想,他們一定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鐐銬,永不能抵達幸福彼岸。
先看看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1955年,美國夏威夷的考艾島一共出生了698名嬰兒,其中1/3被劃為高風險群體,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出生在貧困、父母離異或是父母酗酒、父母關系緊張等高風險家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沃納教授率領一眾公共衛(wèi)生專家,從這些孩子出生起,對他們進行了長達32年的跟蹤。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高風險群體確實有2/3出現了嚴重的學習和行為問題,但另外1/3,糟糕的原生家庭在他們身上幾乎沒留下什么痕跡。1987年,這部分孩子成了自信、成功的成年人,不僅學業(yè)有成,還擁有美好的家庭和積極的社交生活。
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并非是決定性的!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隆勝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內因”才是影響一個人性格的最重要因素,家庭生活等“外因”只能排在其后。心理學學者唐映紅也認為:每個人在成年后都有著來自原生家庭的種種烙印,但如何對待以及發(fā)展,取決于每個人自己的態(tài)度和選擇。面對源自原生家庭的問題時,你可以這樣做:
一遍遍回憶童年的不快,從中剝繭抽絲,為自己性格的不完美與現在的不幸福尋找責任人;
糾纏在對父母的埋怨甚至怨恨中,強迫父母認識到,兒女如今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
一邊對自己不滿,一邊拒絕改變,將失望與憤怒發(fā)泄給配偶或兒女,惡性循環(huán)。也可以這樣做:
在辨清原生家庭留在自身的丑陋烙印后,選擇原諒和寬容父母年輕時的無知;
盡量隔離父母的負面影響,比如分開住,少將私事告知父母;
與配偶約定好,在對方犯“原生家庭病”時,盡量理解并提醒,彼此幫助,讓雙方變得更好。
由此看來,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枷鎖,就必須放下對過去的執(zhí)念,先與父母“講和”。一個人如果帶著恨去生活,愛就無法進入,沒有愛滋養(yǎng)的生命,何來幸??裳裕窟@世上不稱職的父母的確大有人在,我們無從選擇,不好的原生家庭為我們穿上不怎么招人喜歡的外衣,唯有自己才能將真實的自己找回。
一個幸福的人,未必擁有多完美的原生家庭,但他足夠用力去掙脫束縛的枷鎖。而幸福的婚姻,則是兩個人都愿意拼盡全力,從自己原生家庭的泥沼里伸出雙手牢牢抓住愛的人。
從來沒人足夠幸運,能擁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人人都是帶著傷疤長大。如果說童年決定了我們生命初期的質量,那么成長,是我們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因為你的幸福,最終還是取決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