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驕 楊彥青
前不久,一位老人穿著背心認真編程的照片在網(wǎng)上熱傳,網(wǎng)友們紛紛點贊:中國又出了一位“掃地僧”,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精神。這位老人就是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知名理論物理學家、激光物理專家高伯龍。2017年12月6日,他不幸病逝,享年89歲。詩人有言:“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痹趪揽拼笮@,在同事學生心中,人們都選擇相信,高伯龍院士不曾離去:他留下的眾多研究成果,仍在行業(yè)內(nèi)熠熠生輝;他開創(chuàng)的激光陀螺事業(yè),迎來了更廣闊的天地;他用生命書寫的奮斗精神,在傳承中得到發(fā)揚光大。
“真正的愛國應該是把自己的前途與國家的利益密切結(jié)合”
1951年,作為當時最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之一,高伯龍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他原想從事自己喜歡和擅長的理論物理研究工作,最終卻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3年后,由于工作需要,高伯龍接受組織安排,被選調(diào)到哈軍工任教。除教授普通物理外,他還講授熱力學、統(tǒng)計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等課程,并為全校干部師生講授過帶有普及性質(zhì)的原子武器大講座。因工作出色,高伯龍很快脫穎而出,成為學院青年教師中的佼佼者,1956年即晉升為主任教員、講師,1962年晉升為副教授。他于1960年主編的《大學物理學》教材得到學院的高度評價:“教學效果好,在軍事工程學院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都比較有聲望?!?/p>
原本可能這樣按部就班走下去,然而國家使命卻需要他沖鋒陷陣、擔負攻堅使命。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發(fā)明的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和第一臺氦氖紅光激光器,引發(fā)了世界光學領域的一場革命。把激光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的設想,更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關注,各國都開始了環(huán)形激光器的研制工作。1971年,在錢學森的建議下,國防科技大學成立激光研究實驗室,并調(diào)入高伯龍從事相關研究。一邊是前途未卜難以攻克的世界性難題,一邊是在已經(jīng)小有成就的基礎上妥妥地實現(xiàn)當物理學家的夢想,為了國家需要,高伯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從此,高伯龍將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入激光陀螺研制工程,開啟了艱難的探索之路。后來,他曾感慨:“搞激光,對希望從事理論物理研究的我個人來說,也許是個損失,更是我事業(yè)上一次艱難的選擇。雖然這一選擇異常艱難,但我最終還是邁出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币驗?,他深知:“如果我們不干,就可能給國家留下空白!總不能把自己的命脈掌握在別人手上!”正是有著這樣堅定的信念意志和崇高的使命擔當,高伯龍帶領團隊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取得一個個輝煌成就。
高伯龍在《自述》中曾回憶:“總結(jié)前半生,認為自己愛國、正直、正派、儉樸,工作認真負責,擁護黨和社會主義,為何卻如此坎坷?只因為把理論物理的專業(yè)興趣置于國家的需要之上……意識到真正的愛國應該是把自己的前途與國家的利益密切結(jié)合。”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正是高伯龍一生奮斗的初心。
“我想干成的一件事一定能干成”
通往成功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在激光陀螺研制路上,高伯龍遇到的困難超乎想象。沒有實驗場所,他把廢棄食堂改成實驗室;沒有實驗設備,就利用廢棄的材料自己造設備、搭平臺;沒有鍍膜光學方面的資料借鑒,就從最基礎的理論出發(fā);沒有現(xiàn)成的軟件可用,就自學程序設計語言,自己動手編程,完成膜系設計;為了節(jié)省開支,他帶著大家,推著板車到建筑工地上撿大理石廢料做試驗。困難再大,路途再坎坷,高伯龍從未想過退縮,更未有絲毫動搖。
高伯龍長期帶病工作,有時通宵達旦,當年的夜班記錄本上,清晰記錄著他“一個月加28天夜班”的常態(tài)化攻關模式。在學生記憶中,常常會提及10年前的2008年初。其時,一場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襲擊長沙,電力供應極其緊張,實驗室也只有晚上有電。高伯龍為了工作,白天睡覺,晚上做實驗。這對于已經(jīng)80歲高齡的老人來說,完全屬于消耗健康的倒生物鐘工作?!澳嵌螘r間,校園里積雪很深,高老師穿著解放鞋小心翼翼地走著,堅持每晚到實驗室來觀察數(shù)據(jù),指導實驗,而且總要一直工作到清晨停電后,才步履蹣跚地回家?!被貞浧甬斈甑膱鼍埃瑢W生們無不聲音哽咽、刻骨銘心。
對科研,高伯龍專心致志、一絲不茍,對個人生活,他卻簡單至極、毫不在意。直到今天,他家中的家具陳設還是多年前的老樣子,十分樸素、陳舊。他身穿綠色老式作訓服,腳穿黃膠鞋,數(shù)十年如一日,兩點一線行走在從公寓房到實驗室的小路上,艱苦樸素的“掃地僧”形象,已經(jīng)固化成國防科大校園人人熟知的亮麗風景。晚年的高伯龍深受哮喘病、高血壓折磨,但他仍堅守在科研一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他最熱愛的激光陀螺研制中。
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高伯龍曾說過:“我始終認為,我想干成的一件事一定能干成,只不過是時間問題。”靠著這種自主創(chuàng)新的自信和膽魄,高伯龍院士帶領團隊爭分奪秒、奮起直追,逐步實現(xiàn)了從“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的轉(zhuǎn)變。
“核心關鍵技術買不來”
激光陀螺又叫環(huán)形激光器,好比“眼睛”,不掌握這項高精尖武器,就沒有精確制導,我軍就不可能有現(xiàn)在這么多引以自豪的戰(zhàn)機導彈?!昂诵年P鍵技術買不來!再難也要堅持下去,必須對國家有個交代?!薄巴鈬械?、先進的,我們要跟蹤,將來要有;但并不是說外國沒有的我們不許有?!闭沁@種信念,數(shù)十年默默堅守,到今天,高伯龍院士和他的團隊已成功研制出多種型號的激光陀螺,多項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創(chuàng)造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多個第一:第一臺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測試儀,第一個激光陀螺實驗室樣機、工程化樣機,第一個實現(xiàn)激光陀螺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第一家具有獨立知識產(chǎn)權并能全閉環(huán)研制生產(chǎn)激光陀螺的單位……
科研成就之外,育人成就更是斐然。在國防科大,高伯龍院士以嚴謹嚴肅著稱。學生撰寫的論文,他往往仔細推敲,提思路、出觀點、改論述,卻從不在論文上署名。上世紀80年代,他將一名博士生的研究方向確定為磁鏡研制及相關技術研究。有人說,單單完成磁鏡研制即可獲得博士學位,可高院士并不同意。后來,這名博士生前后歷時7年多,成功突破相關技術,才按導師要求完成博士學業(yè),這名博士也成長為我國激光技術領域的知名專家。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是高伯龍衡量評價他的博士生、碩士生學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他交給學生的課題,幾乎全部是激光陀螺研制中急需解決的攻關課題,有時甚至是研制國外禁運的先進儀器設備,難度很大。他培養(yǎng)的博士不算多,但個個都是“精品”,都成長為我國激光陀螺研制領域新的領軍人物和重要技術骨干。
德行千古,至真至純。高伯龍院士的學者風范,堪為后世楷模。他絕不說空話、假話、套話,在各種學術會議上,他認為方案不行,就會斬釘截鐵地講出來。他去外地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會后發(fā)個唐三彩做紀念品,他退給組委會,認為不能把公家的錢變成自己的東西。他邀請一位院士來校作學術講座,課堂上,對這位院士的一個學術問題有不同觀點,他當即站起來與之辯論,講到激動處,還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將公式和運算直接寫在黑板上,兩人相互交流,不時碰撞出思想火花,參加聽課的人都說,這是印象最深、收獲最大的一次講座。如果別人有困難找他,他會盡力幫忙解決;對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會藏著掖著,而是主動拿出來與同行共享。
高伯龍院士就像一支紅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給世間留下了永恒的光和熱;更像一方小小的激光陀螺,用最穩(wěn)定的姿態(tài),永不停轉(zhuǎn)的韌勁,樹立起一面奮斗者的精神旗幟,值得我們深情仰望、全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