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山 戴強 李懷坤
2017年12月13日下午4時30分許,習近平總書記風塵仆仆,來到駐江蘇徐州的第71集團軍某旅王杰生前所在連。
王杰,偉大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他用生命踐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連隊門前廣場上,矗立著王杰半身銅像,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個紅色大字熠熠生輝。
精神永鑄,血脈相傳。這個連官兵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固本培元,以戰(zhàn)斗作風攻堅克難,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12次,被授予“弘揚‘兩不怕精神模范連”榮譽稱號。在軍隊規(guī)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中,連隊由工兵連整建制改編為裝甲步兵連,他們瞄準轉型搶抓機遇,努力把昔日的開路尖刀重塑成主戰(zhàn)先鋒。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一面面錦旗……記錄著連隊官兵踏著英雄的足跡,大力傳承“兩不怕”精神的生動實踐。
王杰班宿舍迎面墻上,王杰的誓言“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格外醒目,王杰生前的床鋪和書桌依然保持著原樣。52年來,歷任“王杰班”班長每天晚上都要將老班長的被子打開,清晨再將被子工工整整疊好,老班長從未離開戰(zhàn)友們。對大家來說,這既是一種紀念和景仰,也是一種傳承和激勵。
接過王杰的槍,這個班形成了“思想領先、人人過硬、事事過硬、長期過硬”的建班經驗,不僅長期保持全面過硬,還通過開展“聯(lián)學聯(lián)育”活動為全旅培養(yǎng)了200多名優(yōu)秀班長。
“只要練不死,就往死里練!”作為王杰傳人,就要精武強能、爭當先鋒,平時訓練不怕苦、上了戰(zhàn)場不怕死,為英雄集體增添新的光榮。
習近平總書記說,軍隊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樣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兩不怕”精神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勉勵大家,要學習踐行“兩不怕”精神,加強戰(zhàn)斗精神培育和戰(zhàn)斗作風訓練,傳承好紅色血脈,做新時代王杰式的好戰(zhàn)士。
習主席的關懷和囑托,滋潤著戰(zhàn)士的心田,激發(fā)出無窮的力量。
王杰1942年出生在山東省金鄉(xiāng)縣城郊鄉(xiāng)華堌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61年8月,王杰應征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濟南軍區(qū)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當戰(zhàn)士。1962年2月,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王杰生前是濟南軍區(qū)駐江蘇徐州某部工兵一連五班班長,1965年7月14日,在一次訓練中為掩護民兵而英勇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王杰的故事,曾造就了幾代人的英雄情結。
1965年7月14日,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王杰,在江蘇省邳縣張樓公社(現(xiàn)邳州市運河鎮(zhèn))組織民兵實爆訓練時,因炸藥包發(fā)生意外爆炸,危急關頭,為保護在場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毅然撲向炸點,獻出了年僅23歲的寶貴生命。
人們在整理英雄的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十多萬字的日記,而日記中的每一句話,真實記錄下英雄成長的心路歷程,都印證著這位當兵4年的年輕士兵不同尋常的思想境界:“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為了黨,我不怕進刀山入火海;為了黨,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薄?/p>
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危險時刻敢于舍棄自己的生命,保護更多的人,這樣的英雄永遠值得懷念!
今天,在王杰犧牲所在地江蘇邳州,他的墓碑依舊莊嚴肅立;今天,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隊第71集團軍合成某旅,他的名字依然被日日呼點。
“王杰的槍,我們扛;王杰的歌,我們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為革命,永遠跟著黨……”
被救者:不能愧對“第二次生命”
江蘇省邳州市,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繞城而過。
沿著市中心主干道直直向前,路盡頭一個接近90度的急轉彎處,坐落著修葺一新的王杰烈士陵園。陵園入口處左手邊,佇立著王杰犧牲地紀念碑;陵園正后方,王杰墓被一片蒼翠的松柏環(huán)繞。每年清明節(jié),都是李彥清最忙的時候。盡管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他依然早出晚歸,給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講述王杰的英雄事跡。2017年4月4日,清明節(jié),78歲的李彥清老人又一次如約來到王杰烈士陵園。
“1965年6月,我擔任張樓公社民兵地雷班第一任班長。王杰犧牲時,我親眼目睹了他撲向爆炸點的壯舉?!弊鳛橥踅苡蒙认碌?2人中的一員,李彥清說,是王杰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仿佛是一種巧合,更是一場悲劇的再現(xiàn)。1973年5月,不幸的事件再次重演——在帶領戴莊李圩民兵進行地雷實爆演習中,為保護一名女民兵,在排除啞雷的危險時刻,李彥清像當年救命恩人王杰一樣,毅然撲向炸點……
萬幸的是,這次他活了下來,不過自此雙目失明,被評為“一等甲級傷殘”。生活,對活著的英雄而言,有時甚至比犧牲的英雄還要艱難。李彥清傷愈后,一度面臨著從未經歷過的生活磨難:白天,妻子下田,他嘗試生火做飯,鐵鍋被燒紅后點燃了鍋蓋,幸虧村民發(fā)現(xiàn)滾滾濃煙后及時趕來,才未釀成更大災禍;不久,他6歲的兒子又摔斷了胳膊住院,妻子在醫(yī)院陪護期間,小女兒又因高燒引起并發(fā)癥不治身亡。
“閨女啊,都是因為爸爸的眼睛,才斷送了你的生命。”痛苦至極的李彥清緊緊抱著女兒的遺體,兩天沒說一句話,沒吃一口飯。接踵而至的打擊和不幸面前,李彥清的心在滴血,一度想以自殺結束生命。“那些日子里,我讓人攙扶著一次次來到王杰墓前,久久佇立。我想,王杰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我們的生命,我不能愧對英雄給我的‘第二次生命,我還有頭腦、手腳、嘴巴,我要像英雄王杰那樣,不怕死,更不能怕苦……”在家人和各級組織的幫助安慰下,李彥清從基本的生活自理開始,漸漸走出消沉。
失去光明的日子里,在王杰精神的激勵下,李彥清戰(zhàn)勝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摸索出一種獨特的盲寫方法,幾十年來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日記和心得體會。同時,他還竭盡所能繼續(xù)宣傳王杰精神,擔任王杰事跡義務演講員,先后為部隊、學校、機關、企業(yè)、農村作報告3000多場次,聽眾達數(shù)百萬人次?!坝袀€中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給我寫信,我就寫了一首小詩鼓勵她:山有起伏河有彎,人生道路不平坦;失敗乃是成功母,振奮精神再登攀。經過幾次書信溝通,小姑娘徹底打消了厭學的念頭,后來順利考上了大學?!贝髦R的李彥清常常為自己在黑暗中還能為別人帶去一絲光明、作出一點貢獻感到高興。
李彥清說,當年被王杰救下來的12人中已有3人病故,但每年的清明節(jié)和7月14日——王杰犧牲的日子,他和健在的幾個人都會相約到王杰墓前走一走、坐一坐。“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還記得王杰,還在學習王杰,說明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有了這種精神,什么困難都能克服、都能戰(zhàn)勝?!痹缫芽床灰娺@個世界的李彥清摸索著拉著我們的手說,自己至今記得王杰生前的模樣,“他個子不高,熱情開朗……”
那一刻,老人雙手顫抖,聲音哽咽……
王杰班:“兩不怕”精神歷久彌新
王杰班,一個以英雄王杰命名的光榮集體。1965年11月27日,王杰犧牲4個多月后,他生前所在班被國防部命名為“王杰班”;2015年,王杰犧牲50周年之際,他生前所在連隊被原南京軍區(qū)授予“弘揚‘兩不怕精神模范連”榮譽稱號。
從班到連,跨越時空的兩次榮譽授稱,彰顯的是英雄精神的接力傳承和歷久彌新。多年來,這樣的場景從未中斷:連隊每天晚點名都第一個呼點“王杰”,每周都安排一天作為“學習王杰日”,每月都會檢討學王杰的得與失……官兵們始終把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當好王杰傳人作為軍旅人生的必修課。
地爆專業(yè)被形容為“守著火藥桶作業(yè)”,時刻面對生死考驗。在王杰生前所在連隊采訪時,我們見到了被譽為“孤膽排爆王”的班長孫建碩:入伍10多年,他先后40余次執(zhí)行排爆任務,戰(zhàn)友們都說他是“常在鬼門關考試”的英雄。
一次夜間實彈演習,有3發(fā)未爆彈急需排除。當時,地域環(huán)境生疏、能見度很低,新彈種排爆風險很大。危急關頭,孫建碩習慣性地第一個站出來請戰(zhàn)。然而這一次,連隊指導員張威卻猶豫了:他知道,孫建碩的妻子再過兩個月即將分娩,這個時候出不得任何情況?!爸笇T請放心,保證完成任務!”孫建碩態(tài)度堅決,再次請戰(zhàn)。得到批準后,他帶領兩名戰(zhàn)士來到排爆現(xiàn)場,靠著平時積累的經驗,準確找到了3枚啞彈的位置,小心翼翼地把它們一一挖出來,放在裝有沙土的木箱里。
轉移啞彈的過程同樣危機四伏。夜黑如墨,山路崎嶇,荊棘叢生,孫建碩用腿夾、手抱、身子頂,死死固定住彈體。一直奮戰(zhàn)了近4個小時,才將炮彈安全運送至集中銷毀點。隨后,他們借著微弱的車燈,先用電雷管、炸藥制作了起爆器,再小心翼翼地靠近炸彈,用膠帶將起爆器纏繞在彈體上,穩(wěn)穩(wěn)接好線,撤離……隨著“轟、轟、轟”幾聲巨響,啞彈被成功誘爆,現(xiàn)場炸出一個深3米、直徑約4米的大坑。
王杰班新兵:危險時就要挺身而出
作為英雄的傳人,類似孫建碩班長的故事,在王杰班這個英雄的集體里還有很多很多。“比拼面前爭第一、苦累面前不皺眉、生死面前豁得出”是連隊傳承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鏗鏘口號,更是一茬茬官兵的自覺行動。實兵對抗,主動擔負主攻方向的掃殘破障任務;重難點課題攻關,負責難度最大的新課題海上通路標識;實彈射擊考核,率先打響第一炮為兄弟單位提供數(shù)據……
多年來,連隊始終把超越自我、強于對手作為練兵精武的根本標準?!霸谕踅馨嗾?年,收獲最大的是對吃苦的認識?!蓖踅馨喔卑嚅L王超說,這種苦不是說多努力、多干了就是辛苦,而是要干的比別人多得多,總有一種不滿足的感覺才叫吃苦。翻閱厚厚一冊連史,他們的每一份勝利捷報都閃耀著血性的光芒——
在王杰精神激勵下,無論是在炮火硝煙的戰(zhàn)場,還是在搶險救災一線;無論是面臨生死考驗,還是面臨得失選擇,全體官兵始終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戰(zhàn)斗血性,用青春、熱血和生命把“兩不怕”精神旗幟高高擎起。
在王杰精神激勵下,近10年來,連隊年年是軍事訓練一級單位,共摘取旅以上比武200多枚獎牌,創(chuàng)造保持專業(yè)29個課目中19項紀錄,100多人次被旅以上評為訓練標兵。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2016年9月,連隊迎來又一批新兵。那天,在參觀完連史館后,祖孫三代從軍的列兵房宛松心潮澎湃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當兵就要像王杰英雄那樣,危險時刻挺身而出,做一名對國家、對軍隊、對社會有用的人,假如明天上戰(zhàn)場,我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現(xiàn)在烈士紀念碑上……”
王杰精神宣傳員:人人都為社會做點貢獻
讓我們把視線再次轉向那片解放戰(zhàn)爭時期“用小推車推出淮海戰(zhàn)役勝利”的江淮大地。在邳州,除了李彥清老人,還有這樣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市民與王杰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幾十年如一日宣傳王杰精神,策劃成立了全國唯一一家王杰精神研究會……
他叫汪春恩,王杰精神研究會會長,已近70歲高齡。年輕時,一心崇拜王杰、向往軍營的汪春恩曾多次報名應征入伍,卻因種種原因未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身懷木工手藝的汪春恩只身來到縣城做家具,成為當時稀有的“萬元戶”。汪春恩漸漸富了,兒時的軍人夢卻不甘罷休,于是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擁軍之路。這條路,他一走就是30多年——
每年新兵入伍,他都要購買一批書籍、鋼筆、筆記本等物品送給新兵,勉勵他們努力學習,早日成為一名合格軍人;
每年夏季民兵訓練期間,他都會買來毛巾、肥皂、汗衫等送給王杰民兵班,鼓勵他們苦練本領,做英雄的傳人、創(chuàng)業(yè)的帶頭人;
每年春耕秋收時節(jié),他都會主動和王杰民兵班一起,為烈屬、傷殘軍人以及特困戶送化肥、面粉和農資用品等。
為了自己的軍旅夢,他甚至把兩個兒子先后送進部隊,參軍服役,為國效力……他說,自己這些年所做的這一切,都源于內心那顆紅色的種子:王杰。
“王杰英雄是為了救邳州人民而犧牲的,英雄也安葬在邳州。你說,我們邳州人不帶頭學習王杰、宣傳王杰,能說得過去嗎?”拿著那本耗費了他很多心血才編寫完成的《王杰精神代代傳》一書,汪春恩一邊講解,一邊感慨。厚厚一冊書,大紅的封面如簇動的篝火,讓人心生暖意、倍感敬意。
2005年8月,汪春恩策劃成立了邳州王杰精神研究會,經常深入到大專院校宣傳王杰精神;2007年,他在徐州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的支持下,開展全國性有獎征文“王杰精神伴我行”活動,收到來稿5000余份,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2008年,他自費辦起了雙擁展室,以鮮活的事例展示軍民魚水深情和王杰事跡;2012年,他個人出資建立王杰精神研究會官方網站,時年63歲的他從零開始學習電腦知識,親自維護更新……不過,在商品經濟大潮中,汪春恩學習英雄、宣傳王杰精神的行為也常常讓一些人覺得有些“另類”:幾十歲的人了,擁軍也沒什么回報,上級又不撥款,還耽誤做生意,你這叫不務正業(yè)。勞神傷財,圖個啥?
雖然頗感無奈,汪春恩還是作了回應:“我當初擁軍就沒想圖啥,每個人都應該多想著為社會做點貢獻。王杰精神是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研究王杰精神也是我人生的精神支柱?!笨上驳氖?,多年來,在學習英雄的道路上,汪春恩并不孤單。今天,英雄王杰早已成為江蘇徐州和邳州的品牌:王杰儲蓄所、王杰中學、王杰派出所等以王杰命名的單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萬名警察學王杰”“軍地共話兩不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長年不斷……
一代又來,一代又去。即便生活被庸常的日子填滿,人類依然需要英雄,需要精神。英雄不會遠去,精神生生不息。英雄王杰,人世間一束永不褪色的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