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
[摘 要] 跨文化能力是二十一世紀以來比較流行的語言學習的能力要求,很明顯地區(qū)別于我國之前所采取的單一學習語言的方法,而且在中國德語教學中已經被當作最新的教育目標。所以對中國德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和分析是很重要的。就跨文化能力的定義和如何培養(yǎng)德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能力進行分析。
[關 鍵 詞] 中國德語教學;跨文化能力;定義;培養(yǎng)措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183-01
跨文化能力是一種動態(tài)的語言學習的能力,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跨文化能力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而且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需要一批通曉各國語言和國情的人才,同樣也需要掌握關于國際規(guī)則和國際活動的人才。所以我國要在德語教學中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為我國參加國際社會的各種活動提供人才。
一、跨文化能力的定義
跨文化能力是由拉拜母提出的交際能力發(fā)展而來的,在交際能力的基礎上,學者們創(chuàng)建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因為交際能力并不能很好地概括和展示出語言學習者交際能力的標準。跨文化能力具有三個維度,分別是認知維度、情感維度和行為維度。這三個維度共同構成了跨文化能力的具體內涵。認知維度是指人們關注什么樣的行為與情境最匹配,包括對他人的信息、交際規(guī)則、背景的知識和認識;情感維度是指那些與跨文化交際過程相關的情感、意愿、需要和驅力;行為維度則是指在特定情境下表現出得體且有效行為的能力。所以跨文化能力已經超越了以往社會對中國語言學者的理解和認知,這是一種更加趨向于學習語言本土化的學習方法。
二、促進德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措施
(一)采用多種教學模式
跨文化能力是一種區(qū)別于我國傳統(tǒng)語言教學目標的語言學習能力,如果想要促進中國德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就需要在課堂中采取多種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效率。首先,教師要改掉之前老師作為課堂主體的思想,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要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要承擔者。其次,老師不能單純地一個人講課,要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比如在課堂上開展辯論賽、演講等活動,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開口說德語,并且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老師可以積極引進一些優(yōu)秀的課堂活動,比如模擬聯合國等比較新穎的課堂活動。模擬聯合國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尤其是關于當前的時事政治和當前國際社會的國際形勢等,這都是一個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識。所以新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二)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是我國一種新興的教育目標,在實行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其中,教師思想上的抵觸情緒是阻礙中國德語教學中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只有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思想,才能很好地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其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不能將德語教學只是當作簡單的語法和詞匯的教學,而是要把德語教學與當前的國際社會形勢,與德國的風土人情、德國的政治和經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具備跨文化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所以一定要倡導老師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如果教齡較大的教師的教學理念已經自成體系,想要改變很困難,那么就可以大量招聘優(yōu)秀的年輕老師,年輕老師對當前的國際形勢也有著更新的理解,更加符合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在德語教學課堂上,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講課。多媒體技術是電子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結合的成果,在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的課堂上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多媒體技術快速將與課堂相關的時政內容或者社會文化內容搜索出來,可以給學生一個直觀快速的解釋。并且,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更加需要學生具備多種多樣的能力,不只是會說一門新的語言,更多的是可以理解這門語言背后所蘊含的各種信息和信號,然而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生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幫助學生隨時隨地了解相關知識。
總之,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促進我國德語教學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跨文化能力的作用并不僅僅局限于德語的學習,還能有效地運用于人才的其他方面。所以在德語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方法,結合當前時代所提倡的教學技術,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
參考文獻:
[1]叢明才.高校外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4(4):37-41.
[2]王婀娜,叢明才.大學外語課堂上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基于對一汽—大眾公司的實證性訪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2):97-101.
[3]陸涓.文化浸潤與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J].教育科學研究,2012(1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