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繼軍 胡忠芳
【摘要】山陽小學地處金山區(qū)東南,與石化新城毗鄰,屬城鄉(xiāng)結合部。山陽小學的民族器樂教學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在40多年的時間里,學校依托山陽地區(qū)豐厚的文化藝術資源,在民族器樂的教學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
【關鍵詞】小學;民族器樂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外來務工人員的逐年增多,該校的隨遷子女學生數(shù)量也迅速增加,目前隨遷子女學生已經(jīng)占到學生總人數(shù)的85%以上。面對隨遷子女家庭經(jīng)濟相對困難、家庭教育薄弱、學生流動性大、學習基礎差等諸多因素,山陽小學的民族器樂教學依然成績突出,這引起了我們的重視。面對新的情況,新的困難,學校是如何面對,如何調整,如何尋求新突破的,和山陽小學一起進行了回顧總結,以求能為區(qū)、市層面的同類學校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優(yōu)質均衡,堅持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方向
從“全面發(fā)展,爭創(chuàng)一流”到“享受藝術,體驗生命”,再到如今的“競藝創(chuàng)新,主動發(fā)展”,這一路對于學校辦學理念的思考和充實,都源于山陽小學對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孜孜以求。進入新時期,當“優(yōu)質均衡”成為人民群眾最大的教育需求,創(chuàng)建百姓家門口的“新優(yōu)質學?!卑傩债斎灰舶ㄍ鈦韯展と藛T成為山陽小學發(fā)展的目標。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人數(shù)占比從起初的10%、20%到現(xiàn)在的85%以上,學校和教師在經(jīng)歷種種困惑和困難之后,也明白了一件事情。盡管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坐進教室就是我們的學生,為他們健康成長打好靚麗底色是教師的責任。山陽民樂是中華民族的音樂,教會山陽子弟吹拉彈唱,同樣也要教會他們操琴吹笛,讓藝術成為彼此溝通交流的優(yōu)美語言。也要他們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高雅的情趣、堅毅的品質和文化傳承的責任。即使因家長不重視而出現(xiàn)學生兩天打魚三天曬網(wǎng)的學習狀態(tài),讓你看不到日漸進步希望,即使因學生流動造成樂隊配備經(jīng)常性缺失,使你不得不從頭再次訓練,學校和老師依然堅持。
二、文化傳承,探索藝術育人的特色發(fā)展道路
藝術的根源在文化。吹拉彈唱能制造出各種聲音,但若只停留在技藝層面就無法收獲藝術大美,更不要說通過藝術熏陶與感染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樹立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山陽小學根據(jù)功能以“逸夫致和,品韻駿珍”命名學校樓宇,形成“逸”字序列。其中設有民樂、書法等藝術教育功能區(qū)的樓宇命名為“逸品”“逸韻”,讓樓名與藝術教育鮮明對應,實現(xiàn)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山陽小學開展了《來滬人員隨遷子女融入“山陽文化”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立足山陽民樂、漁民畫等藝術類區(qū)域文化項目,不僅研究技能,更挖掘背后的文化價值,以藝育人、以文化人,促進來滬人員隨遷子女文化融合。學校以“三段五步”模式推進實踐研究,即認知與體驗,認同與融入,傳承與創(chuàng)新三個階段;認知→體驗、體驗→認同、認同→融入、融入→傳承、傳承→創(chuàng)新五個步驟?!叭挝宀健蓖七M采取環(huán)境浸潤、課程支持、家校聯(lián)動和機制保障等策略,循序漸進,又相互交融,有利于學生在“山陽文化”的浸潤中共育幸福的精神家園,成為新山陽人。如,學校從實踐活動著手,從內容上分類,進行“民樂”“故事”“漁文化”“山陽話”等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制訂了“‘山陽文化課程里品出‘家鄉(xiāng)味”的主題實施方案,讓學生在課程學習實踐中,增強自豪感、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校本開發(fā),夯實民樂教學的課程實施基礎
山陽小學從“四有”教學法(有內容學、有時間學、有興趣學、有信心學)入手,構建民樂課程,提高藝術教育有效性。學校音樂教師大膽地把民族器樂引進課堂,編寫民樂系列校本課程,如朱磊老師的《珠落玉盤》(琵琶)、《小樂隊》、葛瑛老師的《古箏》、王詠梅老師的《中國鼓》、韓晶老師的《葫蘆絲情韻》等。其中,《珠落玉盤》(琵琶)課程被評為了金山區(qū)示范性課程,其他課程也在金山區(qū)拓展網(wǎng)上亮相。近兩年,山陽小學的民樂校本課程又充實了中阮《金聲玉振》、柳琴《一見鐘“琴”》、二胡《弦外“知”音》、揚琴《“揚揚”得意》等課程,初步形成了民樂校本課程群。
在課程編寫過程中,教師不僅關注學生演奏技巧、合作能力上的提升,更注重他們樂曲理解和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從單調的民樂合奏訓練到歌曲創(chuàng)編唱、情景表演和節(jié)奏律動等生動的教學法與民樂相結合,大膽嘗試,尋求突破。如,在學生會演奏四個樂句組成的《賣報歌》旋律后,朱磊老師在指導賞析樂曲、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基礎上,加入了情景表演、歌曲演唱、律動、教師伴奏和學生齊奏等一系列表演形式重新編排,充分落實了課程的三維目標,讓學生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體會到了民樂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四、豐富活動,拓展民樂教學的實踐體驗途徑
民樂學習是一個非常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所以山陽小學非常注重給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系列的實踐平臺。學校靈活運用拓展課、社團課、暑托班等時間開展民樂藝術活動,并利用各級各類藝術展演和比賽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到陽光下,讓他們在真實的舞臺上學習實踐。學校舉辦特色藝術節(jié),或民樂與獨唱相結合、或民樂與詩歌相結合、或民樂與情景劇相結合、或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相結合,激發(fā)民樂的創(chuàng)新,促進藝術的融合。學校建立民樂文化周,利用升旗儀式、黑板報、十分鐘隊會、紅領巾廣播、民樂文化小報評選等系列活動,吸收與內化民樂文化營養(yǎng),努力成為文化挖掘的推動者,文化傳承的弘揚者,文化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者。學校還組織樂器展覽周,通過展示樂器、制作樂器名片、介紹樂器與互動交流中,激發(fā)對民樂本身單純的喜愛,將對民樂的熱愛轉化為精神動力,并遷移到其他方面,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
如今,山陽小學民樂項目越來越豐富,每個年級都有不同的民樂興趣班供學生選擇,高年級的民樂社團有著比較高的演奏水平,形成了班級實踐、年級推進、全校普及三級工作機制。這些藝術團體經(jīng)常接受市、區(qū)領導,兄弟學校等各界人士的觀摩與交流,也經(jīng)常到敬老院、社區(qū)等舞臺上參加各種公益演出,并在市、區(qū)級的民樂藝術活動比賽中獲得了不少的獎項。
五、五星少年,促進民樂教學的綠色評價機制
對學生民樂學習的評價,除了各門課程自設的評價指標和操作之外,山陽小學還將它納入學?!拔逍巧倌辍保ǘY儀之星、運動之星、學習之星、才藝之星、創(chuàng)造之星)評選(如下表)。“五星少年”作為山陽小學培養(yǎng)目標,涵蓋學校教育的全部內容,注重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結果人性化、發(fā)展化,活潑可愛的“五星”logo更激發(fā)了學生們積極向上的志氣。
“五星少年”的評選促進了民樂教學對學生,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全面發(fā)展。民樂教學落實在“傳承發(fā)展家鄉(xiāng)文化,培育共有精神家園”的行動中,成就于“建設美麗山陽,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情懷里。
六、挖掘吸收,加強民樂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
為解決特色教育師資緊缺難題,山陽小學因地制宜尋找壯大民樂教師隊伍的著力點。
一是用主力。山陽小學民樂教學方面教師有著特殊的優(yōu)勢,三位音樂教師都師承大吳老師,她們既有特色項目教學的專業(yè)水平,又有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能力。其中,朱磊老師擔任區(qū)民樂項目組長,她開發(fā)的《珠落玉盤》是金山區(qū)示范性校本課程,《小樂隊》更是立足于農(nóng)村小學普及民樂的一門創(chuàng)造性課程。
二是挖潛力。山陽小學不少學科教師曾就讀山陽小學,接受過山陽民樂的熏陶,對民樂藝術有著一份追求與渴望。上學期,許冰清、金東雅、倪佳瑜、楊夢婷四位青年骨干主動加入到民樂教師隊伍中來。她們一方面加強樂器訓練,提升演奏能力,另一方面嘗試帶教民樂隊,提高民樂教學能力。根據(jù)各人特長,朱磊老師等指導她們開設自己的民樂課程,帶教自己的樂隊。她們的行動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了民樂藝術的魅力,更讓人們看到了民族音樂文化植根于校園土壤,薪火相傳,永葆生機的光明前景。
三是借外力。山陽小學聘請山陽知名的民樂教師來校帶樂隊,指導開展民樂教學工作。與山陽中學聯(lián)盟開展“藝術育人”模式的研究,還通過建立區(qū)青少年民族文化技藝培訓項目、申請區(qū)“戲劇進校園”項目邀請上海文廣中心民族樂團專家來校指導。
多年的實踐,讓山陽小學深切體會到了民樂對發(fā)展學生素質、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育人價值,也讓教師對“有教無類”這個耳熟能詳?shù)慕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就像2008年高考滿分作文《他們》所言“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弊鳛榻逃ぷ髡?,不忘初心,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而努力堅持,這或許就是山陽小學民樂藝術教育給人們的最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