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文章對肖邦諧謔曲OP31.NO2的演奏技巧進行分析,簡要介紹了肖邦諧謔曲OP31.NO2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著重介紹了肖邦諧謔曲的音樂特點以及肖邦的生平,在19世紀浪漫主義最繁榮的時期,肖邦音樂通過它獨有的魅力獨領風騷,其中優(yōu)美不乏細膩、豪邁中又帶有剛強,如詩一般。通過對這首作品的分析,筆者發(fā)現融入到這首作品中的主線是肖邦對自由解放生活的期盼還有對人民和國家的思念。通過理解當時社會的現況,來把握好對肖邦作品情緒和整體風格的解讀,這是我們在演奏之前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關鍵詞】肖邦;諧謔曲;音樂風格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一、肖邦諧謔曲OP31.NO2的創(chuàng)作背景
肖邦,生于波蘭,是著名的音樂家,被人們稱為“音樂詩人”。肖邦的后半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國外度過的,由于對祖國的思念促使他創(chuàng)作出了眾多的愛國主義的作品,背井離鄉(xiāng)更是讓他深刻體會到了愛國的心情,同時也抒發(fā)了肖邦對家鄉(xiāng)的無比思念與對亡國的深刻痛恨。例如《革命練習曲》等,都表達了他對祖國滅亡的悲痛之情。
肖邦諧謔曲第二首較為出名,是降b小調,創(chuàng)作于1837年,是華沙起義時期,曲子屬于較為成熟的階段,這是四首之中較為出名的一首,獻給費斯登西斯丁伯爵之女的。開頭由急板半音量柔聲的第一主題第一樂句開始的,然后變得輕快和柔美,后來變得稍微的沉思憧憬,最后結尾在D大調上有力而且熱情。肖邦諧謔曲第二首也是唯一一首具有諧謔性質的作品,無論是在曲式結構方面還是在創(chuàng)作技術手段方面,基本都融入了思想意識等因素,影響深遠,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經驗。因為肖邦在創(chuàng)作這首諧謔曲時是華沙起義時期的鼎盛時期,由于受到當時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創(chuàng)作出來的內容不單單體現了肖邦的愛國主義情懷與民族熱情,更加體現出肖邦其他作品的內涵。
二、肖邦諧謔OP31.NO2結構特點分析
肖邦諧謔曲第二首奏鳴曲式結構,充滿了獨特的幻想性與戲劇性風格,并被人們譽為充滿熱情奔放的情感,而且富有浪漫氣息的音樂詩。諧謔從字面的意思是玩笑,戲謔。在17世紀的意大利這個詞匯最早出現,到了巴洛克時期,諧謔曲才被用到了聲樂作品當中,諧謔曲中的三連音輕快而有力,能夠很快吸引住人們的目光,又因為其速度較為輕快,節(jié)奏同樣也很活潑,讓聽者能夠感受出樂曲所要表達出的幻想。在18世紀初,諧謔曲已經逐漸成為很多套曲和樂章的重要構成部分,而且以輕松的風格較為出名,同樣諧謔曲多以二拍子為主,多見于室內樂,在諧謔曲三聲部中幾乎以快三拍的形式出現,奏鳴曲的第三樂章為主,逐漸也取締了小步舞曲,并且借助大量的擴展與創(chuàng)新,比較成功的創(chuàng)作出了眾多優(yōu)秀的諧謔曲。開頭聲音很弱,急快板,三連音敏捷的而且不安的向上揚起,仿佛在期待著問題的答復,沉默了片刻之后對問題有所回答,在這一問一答中主題開始展開。開頭第一個音要突出重音,三連音要把力量往外送,切記一定要彈清楚,后面的大和弦用前面的力量帶過來,從第一行的最后一小節(jié)切換踏板,然后進行重復,直到旋律音流的出現,見譜例1。
譜例1
一段華麗的音流過后,第一主題完成,左手的優(yōu)美,帶動著右手的高歌,仿佛充滿著神秘的氣息,如同升上藍天之中,帶有感情靈感在兩個主題出現了反復之后,慢慢引出了中間的部分,一切都看似平靜,遠處傳來了牧笛聲,直到另外一個主題的出現,從一問一答變成了二重唱,開頭帶有感情有靈魂的演奏,左手要彈清楚,一定按照指法演奏,突出右手的旋律音,波音一定要彈清楚,踏板每小節(jié)切換,不要大力的去踩踏板,給人的感覺是歡快,舒適的。一大波音流帶我們很快進入了下一個主題,一二主題進行重復之后開始較為激烈的一段演奏,見譜例2。
譜例2
讓不安的因素在環(huán)境下輕輕騷動,一段完美的華彩徹底掃除了不安的情緒,讓人們聽著充滿希望,這段演奏需要一定的技巧,配上踏板,突出每一小節(jié)的開頭音,帶動手臂的力量,連奏突出主旋律,進行完美的跑動。緊接著到下一段開始一連串的音流,跑動起來,手指的連貫,一定要注意節(jié)奏感,抓住指尖的音,關節(jié)放松,可以進行慢練,輕快地跑動,見譜例3。
譜例3
三個主題進行了重復,最后結束在輝煌的D大調上。第三部分充滿著歡快的音調,主題是閃爍的光輝,輕盈的情緒中轉為波濤洶涌的情感。
對第三部分進行的展現是對插入部分進行展現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通過一段段華麗的華彩,加上右手連續(xù)的八分音符,一浪更比一浪高。而后插入部分的第二主題有節(jié)奏的開展起來,以一種既咄咄逼人又激昂憤慨的氣勢出來,這是中間部分對段落音的體現。從584小節(jié)開始,肖邦對呈現部進行重復時,對旋律就進行了稍微的改動,直到716小節(jié)之后,諧謔曲就到了收尾環(huán)節(jié),肖邦以剛毅果斷的手法和勢不可擋的強大氣勢完美地結束了收尾。
肖邦在創(chuàng)作方面可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華沙時期,第二個時期是華沙起義時期,第三個時期是巴黎全盛時期,第四個時期是巴黎晚期,作品諧謔曲第二首已經是比較成熟時期的作品了,肖邦諧謔曲第二首寫于華沙時期,肖邦當時也在維也納逗留了很久。他的創(chuàng)作主要表現了對人民的同情和對祖國的關心。構成了一首首溫柔的詩,從開頭發(fā)的急板半音量柔聲開始,然后又到了輕快柔美,緊接著沉迷于思念之情,結束在D大調有力而又熱情的旋律上,開場敏捷的不安的三連音把我們深深吸引住,好像在提出問題的同時等待著回答,經過一段華彩和優(yōu)美的音流引出了完美的第一主題,這也是肖邦的又一個魅力所在,在左手分解音的襯托下,通過右手愉快地高歌出來,這是對不安問題的正面回答。經歷了兩個主題反復之后,進入了中間的部分,中間部分又開始安靜、柔美,像陽光一樣的溫暖,由一問一答的內容進入到了二重唱,變得情緒有一點的激動,中間經歷了一段華彩之后,不安的情緒被一掃而光,出現一片的光明,樂曲一二主題再次展現出來,最后結束在輝煌的D大調上,正好凸顯了斯拉夫民間音樂的特點,突出了主旋律,旋律音比較明顯。給人一種變幻莫測的感覺和聽覺上的沖擊。
三、肖邦諧謔曲OP31.NO2的演奏技巧分析
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樂派產生,在這個時期中,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上展現了對未來的幻想、對環(huán)境的熱愛和對主觀感受的追求,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比之前有了明顯的變化,提倡出了一種綜合藝術作品大多富有幻想,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帶有一種理想的境界,從藝術學的角度來看,浪漫主義的時期的作品大多為后來人所喜愛,從中吸取營養(yǎng),作品也具有民間的特點,讓人們容易接受。增強了和聲的效果在里面。帶有強烈自由奔放的感情。根據自身演奏經驗及對其的理解,下面著重解析演奏一些難點。
首先,音樂術語Presto為急板,在曲目的開端,奠定了曲子的節(jié)奏。見譜例4。
譜例4
第一個和弦作為開始本曲的第一個音,要指尖立住,腰部用力。后面的三連音把握住節(jié)奏,用手腕帶動力量,做到顆粒清晰、均勻。注意連線部分,通過踏板與手指間的配合保持連貫。兩個休止符給手指和演奏本人足夠的時間去準備后面的部分,ff的音樂術語,要著重練習手指的力量和和弦的觸鍵,給人以沉穩(wěn)明亮的感覺。這個部分要進行慢練,和弦較多、跨度較大,感情色彩也有明顯的變化,第九小節(jié)的pp三連音,要在節(jié)奏準確的基礎上做到盡可能的輕快和柔弱。后面以相同的音樂表現方式進行展開。前四小節(jié)的不安緊張再到后四小節(jié)肯定而威嚴的情緒是要通過手指來表現感情。
到了第二段具有代表性的樂句,通過一系列的音流帶人們走進優(yōu)美的旋律里見(譜例5)。
譜例5
在連綿的音流中,走進旋律的殿堂,右手的高音部分作為聲部的主旋律愈加凸顯,旋律在左手的流動間徜徉。在這里面左手要通過踏板使音樂更加的連貫,同樣指尖要立住,帶動腰部的力量,清楚而又柔美的聽到左手的音樂,當然右手的主旋律也要突出,難練的部分就是左右手的協調,從強到弱,從弱到強主要通過指尖的力量,完美地詮釋了這一主題。
譜例6
同樣右手的旋律音要立住,指尖用力,加上踏板完美的結合,注意三連音部分要演奏清楚,不能一帶而過,左手不應該太過于強,以至于蓋住了右手的旋律,從弱到強,慢慢把主題推向高潮部分,聲音不應該過于激烈,踏板要干凈利索,特別在切換踏板的時候注意力度,其次要看清楚升降號,左右手保持音要節(jié)奏準確,以達到和弦干凈不渾濁。另外,每一段要突出主旋律,充滿熱情地把這首曲子演奏好。
四、結語
肖邦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流轉在故土之外,而這首曲則處處流露著他對波蘭人民的熱愛和對這片土地的眷戀,對自由解放的殷勤期待,對祖國的熱戀,成為作品的主線。因此把握好對情緒的理解,是演奏的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方面。
參考文獻
[1]劉智強.肖邦鋼琴前奏曲的風格特征[J].音樂天地,2004(04):9.
[2]但蒲功.淺談肖邦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J].音樂探索,2000(02):8.
[3]張海亮.試論肖邦第二鋼琴諧謔曲曲式結構[J].音樂時空,2014(01):9.
[4]周俐.肖邦諧謔曲[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09):11.
[5]王效軻.淺析肖邦諧謔曲的音樂特色[J].歌海,2009(07):2.
[6]胡楊.肖邦《前奏曲》op28及其藝術特色[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03):2.
[7]索洛甫嗟夫.肖邦的創(chuàng)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138-142.
[8]趙小剛.鋼琴演奏之道[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29-240.
[9]馮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77-83.
[10]朱培彬.論肖邦24首鋼琴前奏曲的演奏與創(chuàng)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11).
作者簡介:王琛?。?994—),女,漢族,安徽省宿州市人,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qū),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