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張玉君 施春煜 蔡平
摘 要 馬氏粉虱是桂花上常見的蟲害,易導致葉片提早脫落、樹勢衰弱、枝條枯死、開花減少。在蘇州地區(qū)馬氏粉虱1年發(fā)生3代,以2齡若蟲在桂花葉片背面越冬,各代成蟲發(fā)生高峰期分別在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合理采用農(nóng)業(yè)防治和藥劑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
關(guān)鍵詞 馬氏粉虱;桂花;生活習性;防治方法;蘇州市
中圖分類號:S763.3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3.010
馬氏粉虱是蘇州地區(qū)桂花上常見的蟲害,近年來,蘇州大學本部和蘇州古典園林耦園的桂花樹上該蟲爆發(fā)成災,導致葉片提早脫落、樹勢衰弱、枝條枯死、開花減少,嚴重影響樹體的正常生長,降低觀賞價值。為有效控制馬氏粉虱為害,筆者于2016—2017年對馬氏粉虱的發(fā)生與防治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
1 分布
馬氏粉虱[Aleuidolobus marlatti(Quaintance)]又名馬氏穴粉虱、黑粉虱、橘黑粉虱、橘無刺粉虱等,屬于半翅目、粉虱科。
據(jù)記載,馬氏粉虱分布于我國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云南、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等?。▍^(qū));國外分布于日本、印度、菲律賓、埃及、伊朗、以色列、約旦、沙特阿拉伯、咋得、爪哇島[1-3]。
2 寄主與為害
寄主為夾竹桃科、莧科、天南星科、五加科、??啤⒛鹃乜?、石榴科、蕓香科、鼠李科、無患子科、榆科、薔薇科等植物[1],主要為害桂花、梔子、橘、柚、金橘、樟、九里香、白蘭花、紅花羊蹄甲、花椒、梔子、無花果、黃花決明、茶、葡萄、桑、烏桕、楓、丁香、山楂、李、棗等[2-4]。據(jù)調(diào)查,蘇州各地均有馬氏粉虱發(fā)生,僅見其為害桂花。
馬氏粉虱以若蟲群集在桂花葉片背面刺吸汁液,削弱樹勢,排泄物粘附在葉片上誘發(fā)煤污病,嚴重時幾乎所有葉片背面都布滿蟲體,被害葉片失去光澤、翹曲不平,被害植株生長衰弱,嚴重者5月上中旬就大量落葉,至10月葉片幾乎光禿,開花少或不開花,枝條細弱并大量枯死(如圖1)。
3 形態(tài)特征
3.1 成蟲
體淡黃色,前胸背板有淡褐色斑紋,復眼暗紅色;觸角7節(jié),第3節(jié)最長,第7節(jié)次之,第1節(jié)最短;翅半透明,敷有白粉蠟粉,前翅具7塊不規(guī)則的猩紅色斑(如圖2)。雌蟲體長約1.25 mm,腹部粗壯,末端有1乳頭狀突起,其上具產(chǎn)卵管,周圍有刺毛;雄蟲體略小,腹部狹長,交配輔器鉗狀突出于腹末,交配器楔狀,基部略膨大。
3.2 卵
長約0.30 mm,寬0.12 mm,長橢圓形,下端有1細小透明卵柄。初產(chǎn)時淡黃色近透明,孵化前呈灰褐色。
3.3 若蟲
1 齡若蟲長橢圓形,體長約0.31 mm,淡黃綠色近透明,具觸角和3對足;2 齡若蟲長梨形,體長約0.61 mm,觸角及足均已退化,體緣無色透明具粘膠帶;3 齡若蟲體長約0. 83 mm,黑褐色,前端有1 對刺毛,腹末具2對刺毛,中間1對短而近并合。
3.4 偽蛹
偽蛹,即4齡若蟲(如圖3)。廣橢圓形、扁平,漆黑色,具光澤;長1.2 mm,寬0.9 mm;體緣有整齊的白色玻璃狀蠟質(zhì)分泌物環(huán)繞。頭胸部分節(jié)明顯,眼點新月形,上端略尖;腹部分節(jié)明顯,各腹節(jié)中央及兩側(cè)均有蠟質(zhì)分泌物分布;管狀孔長三角形,蓋瓣三角形,舌狀突端部不外露。
4 生活習性
馬氏粉虱在蘇州1年發(fā)生3代,以2齡若蟲在桂花葉片背面越冬。翌年春天,越冬若蟲繼續(xù)刺吸葉片汁液,4月下旬開始進入偽蛹期,5月上旬末出現(xiàn)成蟲,各代成蟲發(fā)生高峰期分別在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5—6月在自然溫濕度下盆栽桂花飼養(yǎng)觀察,卵期13.6±3.1 d,若蟲期25.4±2.2 d(越冬代若蟲期約195 d),偽蛹期12.4±3.3 d,成蟲壽命2.1~4.2 d(雌蟲壽命長于雄蟲),完成1個世代需60 d左右。
3齡若蟲老熟后蛻皮,在尚未硬化的皮殼內(nèi)化蛹。成蟲集中在上午羽化,羽化時用頭部、胸部頂破蛹殼,呈倒“T”形裂開。剛羽化時成蟲呈淡黃色,以后色澤略加深。成蟲活動較活躍,基本在葉片背面活動,受驚擾時作短距離飛行,回落原株或鄰近植株,擴散能力較弱,林間有明顯的中心蟲株。羽化1~2 h 后即可交尾,交尾方式呈并列式,雌、雄成蟲均有再次交尾和孤雌生殖現(xiàn)象。羽化3~4 h后不分晝夜均可產(chǎn)卵,卵呈環(huán)狀或散布在葉片背面,卵柄插入葉片組織呈直立狀。越冬代成蟲產(chǎn)卵于去年老葉上,第1、2代成蟲則選擇在當年新葉上產(chǎn)卵,一般不產(chǎn)在未成形的嫩葉上。孤雌生殖的卵全發(fā)育為雄性[5]。
若蟲集中在上午6—8時孵化,孵出時自卵殼中線一端撐裂卵殼至1/2 處,脫殼后卵殼仍完好地保留在原處。剛孵化的若蟲為乳白色,后變?yōu)榈S綠色,善爬行,但限于卵殼附近2~4 cm2范圍內(nèi)擴散,爬行20~40 min找到合適的部位后,口針插入葉片組織內(nèi)吸取汁液,以后較少移動。2齡、3齡若蟲的足和觸角均退化,營固定生活,體扁平增大,體緣透明,蠟帶增寬。
據(jù)記載,馬氏粉虱的天敵有捕食成蟲的斜紋貓蛛(Oxyopes sertatus L. Koch)、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黑色蠅虎(Plexippus paykulli)、龜紋瓢蟲(Propylaea japonica)、紅點唇瓢蟲(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異色瓢蟲(Harmonia axyridis)、中華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捕食成蟲、幼蟲和蛹的刀角瓢蟲(Serangium japonicum Chapin);寄生幼蟲和蛹的粉虱斯氏蚜小蜂(Prospaltllla smithi Silvestri)、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sp.)、槳角蚜小蜂(Eretmocerus aleurolobi Ishi.);以及寄生幼蟲和蛹的病原真菌如韋伯蟲座孢菌(Aegerita webberi)、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sp.)和蚧側(cè)鏈孢(Pleurosmospora coccorum)。我們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捕食成蟲的天敵還有類青新園蛛(Neoscona scylloides (Boesenberg et Strand) )和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楊春材等指出,天敵對馬氏粉虱種群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5]。馬氏粉虱盡管在蘇州虎丘風景區(qū)、昆山亭林公園等地多年均有發(fā)生,但由于上述地方生物多樣性豐富,天敵種類和數(shù)量較多,一直沒有爆發(fā)成災。
5 防治方法
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重點防治越冬代若蟲和成蟲,挑治中心蟲株,忌全園噴藥,以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充分發(fā)揮其控制作用。
5.1 農(nóng)業(yè)防治
清除周圍雜草,定期修剪,疏除徒長枝、叢生枝,適當通風透光;剪除枯死蟲枝,及時清掃地面落葉,集中深埋或燒毀;對受害植株松土,增施有機肥,以增強樹勢,提高抗蟲性。
5.2 藥劑防治
5.2.1 樹冠噴藥
在成蟲發(fā)生盛期,選用20%殺滅菊酯乳油2 500~3 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800~1 000倍液、15%噠嗪酮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滅蟲靈乳油1 000~2 000倍液進行樹冠噴霧,每隔7 d噴1次,連續(xù)噴2~3次。注意噴霧時,噴頭向上將藥噴到葉片背面,上述藥劑輪換使用。
5.2.2 藥劑涂干
3月下旬在桂花樹干離地面50 cm左右處,涂刷一圈寬約15 cm的藥環(huán),防治越冬若蟲,藥劑可用5%吡蟲啉乳油10倍液或40%速撲蚧乳油10倍液,涂藥后用塑料薄膜包扎,防止雨水沖刷,一周后可以松除薄膜。防治第1、2、3代若蟲,可分別在5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下旬進行藥劑涂干,此法藥效持久,傷害天敵較少。
5.2.3 土壤處理
3月下旬,刨開桂花樹干基部50 cm范圍內(nèi)的淺土層,露出部分根系,均勻撒入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0%噻嗪·殺撲磷可濕性粉劑,每株施50~80 g,施藥后覆土;或施15%涕滅威顆粒劑,每株50~100 g,撒施于根際5~10 cm深處。
參考文獻:
[1] 史蘋香.上海粉虱種類及煙粉虱生物型分子鑒定[D].南昌: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 2012.
[2] 王吉銳.中國粉虱科系統(tǒng)分類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5.
[3] 羅志義,周嬋敏.中國柑桔粉虱記錄[J].中國南方果樹, 2000,28(6):15-17.
[4] 陳陣.馬氏粉虱的發(fā)生與防治[J].山西果樹,1995(1):26-27.
[5] 楊春材,趙莉,劉蘭英.馬氏粉虱Aleuroclobus marlatti(Quaintance)的初步研究[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 (2):92-97.
(助理編輯:易 婧;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