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令釗
摘 要: 金涓是元末明初的知名學者和詩人。因時代動亂,無法實現(xiàn)政治抱負,金涓選擇了歸隱、治學的生活道路。他的文集四十卷在明代已散佚不傳,唯存《青村遺稿》一卷,共收錄詩歌150首。他的詩以吟詠山水為主,描述了其隱居生活,表達了其淡泊獨善的追求。他的唱和贈答詩和隱逸詩,是他自然、自適、自由的生活外現(xiàn)。金涓高潔的品性,不同流俗的人生追求,成為后世文人效仿的人格范式。
關(guān)鍵詞: 金涓; 《青村遺稿》; 隱逸; 山水詩; 酬唱詩
中圖分類號: I2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1-2153(2018)02-0060-04
元朝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歧視和重武輕文的統(tǒng)治政策,很多南方的文人一度受到打壓和排擠,因此很多文人選擇幽居在野,這使他們有更為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shù)研究,金涓就是其中之一。
金涓(1306—1382),元末明初人,祖上本姓劉。五代吳越之際,因“劉”與吳越王錢镠之“镠”諧音,為了避諱,時任東都越州刺史劉昕率先易劉為金,于是吳越境內(nèi)劉姓多改為金姓?!督鹑A賢達傳·青村先生小傳》載:
金涓字德原,義烏人。受經(jīng)于許謙,學文于黃溍,淹貫經(jīng)傳,卓識過人,隱居青村,學者稱為青村先生。[1]
金涓自幼穎悟警敏,年少時,每日即可誦記數(shù)千言。及長,即學文于同居縣城的黃溍。黃溍,字晉卿,為元代文章宗師。黃溍見金涓年雖少,為文卻簡約而古樸,非常驚奇,于是悉心教導。當年金涓尚在黃溍門下時,就曾陪侍黃溍拜謁許謙于歲寒亭上。元至順二年(1331),黃溍召入大都,以應奉文字入翰林院。金涓于是投身于東陽許謙門下?!都狼啻逑壬摹份d曰:
嗚呼先生,生于皇明盛世,家道昌隆,既富且庶,當其伯仲,一掌于金谷,唯先生向?qū)W,乃專心而致志。歲寒亭上,立雪已深;白云軒外,春風和氣。斯時同門者百數(shù)十人,獨先生稱為入室高弟。[2]1
許謙門人眾多,本郡以外,近者吳、越、徽、閩,遠者幽、冀、齊、魯,負笈投學者,人數(shù)眾多。當時,與金涓一起學習的就有一百多人,而獨金涓所學最優(yōu),深得許謙喜愛。金涓不負師望,為詩為文,更加用功,被稱為入室高弟。許謙說,學者必以至性人倫為本,以開明心術(shù)、變化氣質(zhì)為先,以為己為立心之要,以分辨義理為處事之制。金涓自朝至夕,研究奧旨,師心自是,用自己的體驗踐行老師許謙的經(jīng)義。
金涓學經(jīng)于許謙,許謙受業(yè)于蘭溪金履祥,金履祥則承學于金華王柏,王柏則問道于同邑何基。何、王、金、許,學問承繼,婺學道統(tǒng),一脈相傳。
金涓一生,筆耕不輟,文稿頗豐,有《湖西集》、《青村集》兩集共四十卷的文稿,惜在嘉靖年間就已散佚無存,后人搜得遺稿及相關(guān)詩文各一卷,由裔孫金江梓印,題《青村遺稿》。
《青村遺稿》通行本有四庫本與金華叢書本,兩本皆無目錄,內(nèi)容頗有差異。四庫本為“浙江巡撫采進”,首錄《送楊仲章歸東陽詩卷序》 1篇,后依次為七言古詩5首、五言律詩40首、七言律詩66首、七言絕句39首,共計150首。館臣指出:“所著有《湖西》《青村》二集共四十卷,兵燹不存。嘉靖中其六世孫魁始掇拾散亡,編為此本。魁子江始刊板印行。以所存無幾,非涓手定之原集,故題曰‘遺稿?!盵3]433根據(jù)這一論述,四庫本當以明嘉靖金江刻本為據(jù)收錄。
金華叢書本是此書目前可見的唯一刻本,刊行時間晚至光緒二年(1876)。主持刊版的胡鳳丹稱:“求其遺集,頻年不獲。今年七月得孫琴西方伯遜學齋所藏抄本,忻喜無量”,“爰亟繡梓以永其傳。”[4]卷首由于所據(jù)底本為抄本,故其文獻來源尚需考定。此本題兩卷附錄一卷,前為序、跋、小傳等相關(guān)文字,依次為胡鳳丹序、金堡序、鄭柏《青村先生小傳》、王可宗《祭青村先生文》、黃端后序、黃宗明跋、金江書后,大約可當一卷之數(shù);正文首為送序1篇,后續(xù)刊七古5首、五律40首、七律66首、七絕40首,共計151首,比四庫本多出1首七絕;末為附錄,為黃溍、王袆、宋濂等人與金涓的酬酢文字。
縱觀金涓一生,淹貫經(jīng)史,熟讀百家,詩文滿腹,卓識過人。政治之清濁,食貨之豐寡,軍事之謀略,地理之形勝,一一儲于胸臆。于是設帳授學。其教授生徒,或娓娓而言,經(jīng)緯天下利弊;或侃侃而談,縱橫古今得失,使受聽者心目廓然。時而豪興所發(fā),援筆為文,頃刻百字千言;間或激情所至,吟詠成詩,須臾五律七絕。真可謂以教授、著述、吟詠而告其終。
生活在元末明初的金涓,因其特殊境遇,使得他的思想帶有避世的時代特征,并反映在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
(一)吟詠山水
金涓為避戰(zhàn)亂,隱居于蜀墅塘邊的青村(現(xiàn)義烏市佛堂鎮(zhèn)后塘村附近)。青村位于康湖之濱,塘山與公山隔水相望,景色宜人,讓人流連。金涓悠游于云山水石之間,吟詠出不少豐厚恬淡、膾炙人口的詩篇。
金涓歌詠山水景物的詩歌風格雅淡秀麗,為后人所稱道,試舉其《江村》、《山莊》兩詩為例:
寂寂江村路,輕煙晚自生。遠峰晴見色,獨樹暖無聲。渚鷺行看水,溪魚賣入城。孤舟人不渡,兩岸夕陽明?!督濉穂5]5
青村溪盡處,林密隱孤莊。石老莓苔路,門荒薜荔墻。人行秋葉滑,鶴立晚松涼。治畝農(nóng)歸后,蓑衣掛夕陽?!渡角f》[5]5
寧謐恬淡的江南鄉(xiāng)村里,傍晚時分,輕煙繚繞,遠處山峰依稀中露出點顏色,一顆樹靜立不遠處,所有的事物都顯得寧靜而安詳?!对娂o事》引《筆精》云“元末金青村涓與邑人吳萊、宋濂友善,有詩名。嘗賦詩云云。又‘遠峰、‘人行云云,皆佳句也?!盵6]524
又如《蜀墅頭》:
溪頭自舒散,天澹夕陽微。拂石松邊坐,看云水上飛。舊磯雙鷺下,小棹一漁歸。不覺吟成久,苔痕濕上衣。[5]8-9
金涓站在蜀墅溪頭,近看水澗舒緩,仰望天高氣爽,遠眺夕陽西墜。詩人行走至此,稍覺累意,于是拂去腳邊塊石上的些許塵土,背倚古松,面對蜀墅,放眼湖水,水天一色。片片云彩在水上你追我逐,雙雙鷺鳥在磯上你依我偎。一葉扁舟,披著晚霞,載魚而歸。身臨如此美景,豈不令人心曠神怡。此時此刻,詩人沉浸于詩情畫意,一句復一句,一首復一首,不知不覺連草苔的潮氣都爬上了詩人的衣裳。
再如《康湖山居》:
康湖環(huán)十里,半世樂吟身。白屋居寒士,青山是故人。松高天不暑,瀑近地無塵。頗得漁樵趣,生涯日又新。[5]6
自至正十八年遷居青村,金涓在這十里康湖畔,吟山詠水,度過了自己的后半生。其間雖然有時不免產(chǎn)生孤芳自賞而覺凄涼之情,但“從今脫塵俗,自可鄙公侯”的意念是很堅定的。
(二)雅集唱和
元明之際婺州地區(qū)文人,因多是同鄉(xiāng)、同門、朋友關(guān)系而彼此之間關(guān)系密切,往來交游頻繁。他們之間往來聯(lián)系的重要方式,就是贈答唱和。臨行送別、書信往來,朋友之間互贈詩作是十分普遍的。當時,金涓與浦江吳萊、宋濂,本縣王袆、朱廉、傅藻等為友,經(jīng)常相互切磋、酬唱。宋濂《鄭氏喜友堂燕集詩序》載:
余自禁林致政而歸,久不與諸友胥會,悵然而興遐思。洪武己未秋八月壬辰,胡教授仲申、朱長史伯清、蘇編修平仲及金征君元鼎,咸集于麟溪鄭氏……[7]1586
這里提到的人物就有胡翰、朱廉、蘇伯衡以及金涓等。而金涓與王袆、胡翰、戴良之間詩歌酬答更是不勝枚舉。他們之間的宴集與唱酬,沒有了朝廷上的嚴肅,更多的是契友之間自由、會心的交談。如《和楊仲齊》三首:
光明清絕地,物色藉詩描。野鼠拱虛穴,山蜂歸早朝。閑庭翻芍藥,枯木引陵苕。鼻觀香風入,移時獨未消。(《和楊仲齊韻》)[5]4
云嶠無榮辱,林泉得浸淫。瀑飛晴雨散,風奏曉龍吟。大葉長莖蒜,枯枝老樹林。吾行忽過此,殊喜得幽尋。(其二)[5]4
渴飲空中露,饑餐石上霞。夜茶烹玉液,春酒釀松花。自謂得仙術(shù),不知老歲華。請看梳櫛處,斑白照窗紗。(其三)[5]4
三首詩雖為唱和之作,實際上寫出的是作者的隱逸生活?!伴e庭翻芍藥,枯木引陵苕”、“夜茶烹玉液,春酒釀松花”是作者生活環(huán)境與日常的寫照,塑造了金涓超塵脫俗,高蹈遠引,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形象,全詩風格清曠俊逸,意象高潔。
王袆在金陵為官時,曾有《次韻答金德元見寄》:
蹉跎三十未成名,況復時危事足驚。歲月逼人渾似夢,江湖浪跡若為情。已知干祿無他術(shù),可信為儒誤此生。多謝知心能念我,歸歟獻歲對持觥。(《王忠文集》卷二)
言語中透露出世道艱危,蹉跎歲月,一無所成的悲慨?!耙阎傻摕o他術(shù),可信為儒誤此生”,更是道出了亂世中儒士無用的哀嘆。
金涓依例回詩一百九十韻(已佚),宋濂在為金涓《青村遺稿》所作題跋中云:“德原先生所和子充王君詩,凡一百九十韻。時子充在金陵,因黃主薄之官烏傷,作詩餞之,遂于鄉(xiāng)中舊游,深致意焉。詩止一百二韻,凡增多八十有八者,乃先生引而伸之也……非惟波瀾浩渺不可涯涘,而其念鄉(xiāng)學之美,思官政之治,實有得古人風勸之意。”[7]2086詩的內(nèi)容可能“引而伸之”增加了道德的內(nèi)容,被宋濂稱贊為“得古人風勸之意”。這應該是婺州詩人身上天然的理學因素體現(xiàn)。
當然,也有些贈答詩純粹出于朋友交誼,并不涉及道德風勸。如金涓的《寄許存仁存禮》:
金華有客負材豐,搜抉神奇奪化工。愛酒何殊陶果里,隱居真似陸龜蒙。欲知晴日鶯花出,盡入新詩品藻中。江漢夕烽然未息,莫將心事較窮通。(其一)[5]10
年來無事學休糧,蜀墅溪頭有草堂。幾度暗云思棣萼,清宵看月坐藤床。侵晨處士煙霞疾,慚愧才人錦繡腸。樗散聲名甘寂寞,從教詩句只尋常。(其二)[5]10-11
許存仁存禮疑即許謙之子許元許亨。前一首詩歌稱贊對方隱居意趣及詩歌成就,聊表寒暄問候之意;后一首則敘述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描寫到飲酒、隱居,閑暇無事學習道家的“休糧”修身養(yǎng)性,肆志煙霞,表現(xiàn)出淡泊名利、寧靜閑適的心態(tài),這些詩歌純屬朋友之間互道家常,無關(guān)乎詩教風雅了。
(三)隱逸情懷
古人云“道不行,乘桴浮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似乎自古以來,文人士大夫?qū)﹄[士和隱逸文化有一種解不開的情結(jié)。
金涓的歸隱,是出于遠禍全身的考慮,也是其追求人格獨立與自由的結(jié)果。后人視他作元明之際隱居避世的文人典型?!督鹑A賢達傳·青村先生小傳》載:
州郡薦辟,輒懇辭謝曰:“犧尊青黃,豈木所愿耶?吾發(fā)已種種,豈能驅(qū)馳簪組之間哉?日游詠乎山水,以終其身。”贊曰:“柏觀朱太史記青村隱居,稱涓為安貞肥遁之士,考其德而求其行,信足有徵焉?!盵1]
金涓身經(jīng)元明嬗替,且無仕宦經(jīng)歷。他選擇潛跡隱居,在于其漠然于天下治亂,滿足于隱居的恬然自在、獨善自養(yǎng)和曠意自達。試舉幾例:
幽居鄰水竹,避地獨柴門。白日琴書凈,春風燕雀喧??瓷綉{矮屐,適興任芳樽。天地軍麾滿,詩成自朗吟。(《亂中自述》其二)[5]8
園林春已半,茅屋日初長。水動魚兒出,花飛燕子忙。看云閑坐石,把酒濕征裳。落落當年恨,高歌竟欲狂。(《亂中自述》其三)[5]8
索居三十載,一現(xiàn)鐵穿磨。學淺非時用,人生奈老何。竹房來暝早,花塢聚春多。靜坐無余事,門前水自波。(《自述》)[5]7
我在林間鹿與群,君為天上玉麒麟。莫將彩樹燈前酒,來醉梅花月下人。白屋不生三閣夢,青山那識五陵春。行吟每到看松處,自有漁樵作主賓。(《方學士招飲不赴》)[5]14
雀聲催我過湖西,日暮歸來看藥畦。髦老不思安樂土,問人何處托幽棲。白云出岫心何在,仙鶴離巢樹欠低。攜取琴書便歸去,奚須更待杜鵑啼。(《自嘆》)[5]13
處于天下騷動的、易代之際的文人,當自身的生存都受到威脅時,不管是榮華富貴還是濟世理想都不過是過眼煙云,生存需要才是最基本需要。金涓詩文雖因遭兵燹而百不存一,然讀其遺稿,仍能想見詩人極力躲避亂世擾攘,企圖在青村建立自己桃花源的理想,并把山林巖穴當作保全獨立人格的精神家園。
作為明初江南隱士的代表,從金涓身上,可窺得其群體特征。在生活方式上,他們或著述立說,或傳道授業(yè),或交游唱和,或觀覽山水,時常有一種遠離社會、托志泉石、超然物外的境界,時勢的巨變對他們追求自然、自適、自由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不大。在隱居原因上,他們隱居是自我選擇的結(jié)果,傳統(tǒng)尚隱觀念的激勵和追求獨立、崇德、求靜等內(nèi)在因素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
明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讀涓詩,欣然命筆,題其詩后,言曰“氣雄而言腴,發(fā)為文章,尤雅健有奇氣,又不但長于詩而已?!盵7]2087四庫館臣評論金涓稱“詩格清和婉約,雖乏縱橫排奡之才,而格調(diào)舂容,自諧雅度。”[8]473《四庫總目提要》謂其“志趣頗高”,“恬于仕宦”,“故品格終在江湖詩上”[3]433,清同治間永康胡鳳丹氏輯《金華叢書》時,得《青村遺稿》抄本以匯,胡氏謂金涓之詩“模范山水,陶冶性靈,亭亭物表,矯矯霞外。非夫志趣超曠,性情閑適,有得于中,無營于外者,烏能詣此”。[4]
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十四日,金涓在青村與世長辭,享年77歲。此后族人在縣西所居之坊巷為金涓立“金青村先生祠”。明萬歷十四年(1586),金涓以“崇儒”入祀義烏縣鄉(xiāng)賢祠。
王袆長詩《國賓黃先生之官義烏主簿因賦詩奉贈義烏乃仆鄉(xiāng)邑故為語不覺其過多然眷眷之情溢于辭矣》(一百二韻)中述及金涓云:“德元負才氣,少也不可羈。援經(jīng)復據(jù)史,歷歷談是非。酒酣即狂歌,襟度無畛畦。左足久蹩躠,想更容顏衰。惜哉承平世,遺此磊落姿。近聞處村僻,轉(zhuǎn)與世情違?!保ā锻踔椅募肪矶┐丝芍錇槿?,亦可借以了解其詩。從中可以看出,金涓是一位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豪放不羈、無所遮攔的人。
《祭青村先生文》可謂是對金涓的蓋棺定論,其曰:
先生自少有志于濟貧洫孤,遠邇饑寒,賴先生而活者,不可數(shù)計。先生之配,雙失其明,眾勸再聘,而先生酷以前定,而心不少二。此皆先生大異于世人,而世人莫能窺先生之涯際。先生自為童子時,出語長老悉已驚悸,既長學乎六經(jīng)。其文章簡古而純粹,毅然不仕,隱于青村,以避名勢,借使用之于朝廷,必作為雅頌歌詠皇明之功義;薦之清朝,必上追商周魯頌之隆治。奈何終不出,而立后學之標幟。先生之子若孫,亦嘗為顯官,而先生弗克享其祿而傾逝。[2]
又《青村遺稿序》曰:
青村翁生勝國之末,當高皇帝龍飛江左,其同學宋文憲、王忠文輩,皆以才望,聊翩并進,為開國羽儀。翁獨夷然不屑,屢違征辟,高臥煙霞,絕無貢禹彈冠之慕。……嗟乎,士君子立身,貴特立耳,意有所不可,則雖加以邦有道貧且賤焉之恥而不顧。彼奔走富貴,借口于圣人之一說,以自便其私者,寧不顙有余泚哉。是集行則天下咸識先民矩度,于今日營競場中,下一帖清涼飲子,不獨有功于翁,抑可謂有功于名教矣。堡幸讬族屬,仰止高風,奉以周旋,庶幾不敢為茍且功名之事。所賴裨益良多,而吾宗群從,學有淵源,無貽失墜,以光大先人德業(yè)者,尤愿交相勗焉。[5]
古人曰“學而優(yōu)則仕”,但金涓終其一生而不出。金涓對當權(quán)顯貴者投以白眼,避之譏之。而對貧寒孤苦者,卻報以青睞,濟之恤之。當其元末明初,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周圍遠近因饑寒貧苦而得金涓救濟撫恤的民眾不可勝數(shù)。金涓夫人,小其一歲,過門不久,即雙目失明。而金家家道昌隆,既富且庶,因此重娶之說,不絕金涓之耳,但金涓概不理會,始終如一。金涓高潔的人格,不同流俗的人生追求,成為后世文人效仿的人格范式。
作為舌耕謀生者,面臨相同的時世,金涓與其他文人作出的選擇不盡相同,他企圖置身事外,對政治采取回避態(tài)度,讀書作文、授徒養(yǎng)家成了他身處元末亂世時保持相對平靜心態(tài)的精神寄托:“何時四海收兵甲,還向師山理舊書。”一為開國文臣之先,一為立國忠烈之首,與入仕的同學摯友宋濂、王袆等未得善終的結(jié)局相比,青村先生的“湖西”、“青村”也許更代表了亂世文人的向往,他的理想也始終充滿了文人氣息。
[1] 鄭柏. 金華賢達傳·劉涓傳[M]//胡宗懋. 續(xù)修金華叢書:永康胡氏夢選樓刊本,1924.
[2] 王可宗. 青村遺稿·祭青村先生文[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3] 永瑢,紀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 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1983.
[4] 胡鳳丹. 青村遺稿·青村遺稿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 金涓. 青村遺稿[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6] 陳衍.元詩紀事:卷二十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羅月霞. 宋濂全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8] 青村遺稿提要[M]//文淵閣四庫全書:1217冊. 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