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xué)師生座談會上,習(xí)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號召廣大青年學(xué)生知行合一,做實干家。他強調(diào)說:“每一項事業(yè),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這是永恒的道理。”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出自《荀子·修身篇》,此言強調(diào)踏實篤行的意義,也可以看作該篇的主旨。在這句話后,該篇接著說:“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避髯诱J為,修養(yǎng)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可不是容易的事。這就如同走路,即使路程很短,不走也不會到達目的地;這就如同做事,事情即使很小,不做也不會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在說明實踐(“行”或“為”)的重要性之后,荀子分析了踐行修身的三種境界:依法度行事,把禮法貫徹到自己的實踐中的人,是士人;具有堅定意志并能親身實踐、孜孜不倦的人,這是君子;敏捷明智并堅持不懈踐行真理的人,這是圣人。其實,許多中華圣賢都是這樣認識的。如《尚書·太甲》說“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尚書·說命》則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話?!渡袝烦苏f“行”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談?wù)撜沃卫淼木辰?,在更深的層次上論述“允協(xié)于先王成德”的問題。孔子特別注重人生境界的提升,在孔子看來,人有不同的格局,例如“庸人”,不僅“心不存慎終之規(guī),口不吐訓(xùn)格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而且“不力行以自定”。相反,那些積極修為的儒者,則“力行以待取”,孔子認為,人要通達四方,必須“言忠信,行篤敬”。
《荀子》反復(fù)強調(diào)實踐(“行”)的重要性?!秳駥W(xué)篇》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儒效篇》說:“知之不若行之。學(xué)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闭f的都是關(guān)于行動的道理。所謂“學(xué)習(xí)”,只有到了實踐這一步,才算走過了一個段落。實踐與落地,才是明智之舉,古圣先賢無一不是踏踏實實的實踐者。不從點滴做起,就無從談?wù)摮晒?。“知明而行無過”,這才是理想的境界。
中華文化崇尚“行”,力戒紙上談兵。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賢能之士追求學(xué)問和真理,勤勤懇懇、堅持不懈。孔子強調(diào)“敏于行”“敏于事”,又說“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鬃诱J為“力行近乎仁”,在他看來,人要身體力行做一個君子,竭力實踐、勉力而行,就是接近于仁的美好品質(zhì)?!吨杏埂氛f得好:“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只有行動起來,從點滴做起,由淺而深,逐步提高,躬身實踐,才能到達理想目標。歷史上,有識之士都強調(diào)“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司馬光說“學(xué)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陸游則在冬夜里告誡兒子:“紙上來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歷史上也有許多空談空想誤國的教訓(xùn),前車之鑒,發(fā)人深省。習(xí)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無非都是注重“實干”,強調(diào)“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干”才是正道,不空談,重實踐,腳踏實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