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梅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和諧的氛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不同的學生都得到成長,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語文素養(yǎng);學習習慣;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學是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習其他科學知識的必備素養(yǎng)。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要教給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還要不斷加強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開啟他們的智慧,彰顯學生的個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充分準備,精心設計
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教案。要以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和生理特點來進行備課,努力設計出符合本學校、本班的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中要有預設和預設的效果。對于課堂生成的處理,在設計中可能出現(xiàn)什么情況,怎樣解決的措施與方法,如何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guān)系等。教師除了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充分估計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xiàn)怎樣的生成,并如何來處理生成等。
二、創(chuàng)設情境,寓教于樂
學生只有對他所學的知識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有“我要學”的欲望,從而變被動地學習為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教師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既有課前既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要充分利用每一個課堂突發(fā)事件和小插曲,使預設和生成良好地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比如在教授《小馬過河》這一課的時候, 我課前精心準備了故事中各種動物的圖片,課文朗讀,動畫播放。在進行新課的時候,采用故事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磨坊的老馬和小馬……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了。
然后,乘勢揭示課題。學生很快地進入了角色,然后讓學生自編自演,展開想象。很快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進行情感教育,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
三、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進行的雙邊活 動。新課標明確: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導者。因此,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枯燥的填鴨式的講授中解放出來,巧妙設計問題,細心引導學生,調(diào)撥學生的思路,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獲得知識。要讓學生“四動”:動手,動口,動腦,動筆。點燃他們的思維激情,使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來,積極進行探索和學習,主動地獲得知識,并能化為自己的知識。例如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的時候,教師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小故事。(播放動畫)導入課題。揭示課題后,師生合作研究探索,圍繞課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自由研讀的時候,帶著“這個美麗的小村莊后來怎么樣了”這個問題自學課文。把找的答案用直線畫下來。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動筆訓練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能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并將所學內(nèi)化為自己的技能。
四、互動學習,共同提升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觀點,并能在課堂上大膽地闡述出來。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在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之后,以他們自己的理解和已經(jīng)有的經(jīng)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根據(jù)學生形成的觀點,教師因勢利導,對學生形成的不同結(jié)論進行辯論,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其中來。通過辯論和探討,使學生理解到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任何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體會到“學無止境”的道理,也會使他們產(chǎn)生繼續(xù)學習的求知欲,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我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的時候,在學生自學和進行辯論之后,提問:“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多數(shù)同學的回答都是: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guān)系,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jié)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而只有一個學生卻這樣回答:“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個學生思考的角度和其他學生不一樣,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們展開討論:為什么“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研討。最后,我在大家發(fā)言的基礎上進行了總結(jié),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樣呢 ,既保護了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積極性,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在激烈、平等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不同的學生都得到了提升和鍛煉。
五、及時鼓勵,幫助成長
作為教師,要熱愛學生,不能戴“有色眼鏡”來看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細心及時地捕捉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留心每一位學生的差異和優(yōu)點,并能用恰當?shù)恼Z言來鼓勵學生,引導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guān)心和愛護,使之產(chǎn)生對老師的愛意,從而變之為具體的行動,使學生覺得自己能學好。在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或者取得了小小的成功的時候,教師要及時進行表揚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起學習的濃厚興趣。例如,運用“哇,真不錯”“回答得真好,說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把你的想法分享給我們大家好嗎”“你的眼光很獨特”等等,這樣的評價,讓學生覺得自己在進步,也使他們深受鼓舞,由此喜歡語文老師,喜歡學習語文知識了。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教材,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出符合自己的學生的教學方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上語文,愛上學習,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