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嫦妮
[摘 要]近代澳門茶葉的貿易與周邊地區(qū)的開放成反比發(fā)展,且與粵港兩地重大政治事件及政策的變化密切相關。茶葉貿易的變遷反映了澳門貿易地位的不穩(wěn)定性,但就粵港澳商貿關系而言,澳門作為粵西海岸最大的中轉港口,對華茶貿易和香港轉口貿易的發(fā)展仍有較大作用。
[關鍵詞]澳門;茶葉貿易;粵港澳
[中圖分類號]F729 [文獻標識碼]A
1 近代澳門茶葉貿易概況
清末與澳門進行土產(chǎn)貿易的地區(qū),“包括廣東省沿西南海岸,一部分西江流域和海南島,共計17個縣,分屬廣州府、肇慶府、雷州府、高州府、廉州府和瓊州府等地區(qū)”。運至澳門的茶葉主要來自廣州府之陳村、東莞、順德、新寧、香山,肇慶府之鶴山,廉州府之欽州。如1887年經(jīng)拱北關輸往澳門的茶葉共33,904擔,其中由廣州及下四府運來的茶葉共計31,961擔,占該年總數(shù)的94%。而輸至澳門之茶葉絕大部分都是紅茶中的工夫茶和小種紅茶、橙白毫茶、烏龍茶、包種茶、白毫茶,其余品種有綠茶(嫩熙春茶、熙春茶、大珠茶、小珠茶、花茶)、茶末、茶梗、茶籽餅,以及少量的毛茶、磚茶等。
運至澳門之茶葉分為兩類,一為內地業(yè)經(jīng)焙制者,一為運至澳門始行焙制者?!八袕陌拈T(很大程度上是從廣州)運出的茶葉都在這些地方交割;這就是說,用篾簍從內地茶園挑來的,有的只是曬過,有些是焙干了的茶葉,都在此處或彼處完成工序,并且按市場的需要分類和命名。”澳門本身對茶葉的消費量并不大,輸入的茶葉大部分是用輪船轉運香港,供香港和南洋華僑消費,或從澳門直接裝洋輪運往歐美各國。
澳門與廣州的貿易主要通過所謂“澳門航道”完成,即葡萄牙人居住澳門以后,逐步形成的從澳門到廣州一帶的航道。其中一條是從澳門的內港出發(fā),經(jīng)過磨刀洋,進入香山河,再經(jīng)順德大良,入紫泥,經(jīng)陳村水道,由西炮臺進入廣州,全程約120英里,一般需時3—4天。這條內河水道一般只能走稱為“內河快艇”的船或木船。另一條則是沿外洋水道進入珠江河口,即從澳門經(jīng)虎門,沿珠江口而上,到廣州黃埔。這條通道由于航道深,可行遠洋大輪。澳門與下四府的貿易航道則主要是由澳門內港出發(fā),經(jīng)磨刀洋,沿西江進入主要產(chǎn)茶地區(qū)如鶴山、新寧等地。
1887年4月2日拱北海關成立,對往來澳門之華船征收稅費。至此,對于澳門之貿易才有確切詳實的記載。據(jù)1902年拱北關稅務司穆好士稱,“至本口貿易,其源實來自澳門。故澳門生意興旺與否,確有關于本口各廠”。可見,拱北關與澳門是唇齒相依的關系,澳門興盛,則拱北關貿易暢旺,反之亦然。所以拱北關的貿易狀況則較真實全面地反映了澳門的貿易境況。
根據(jù)拱北關的相關記載,近代澳門茶葉貿易與華茶貿易的總體衰勢相伴隨(見表1)
據(jù)上表可見,從1887年至1948年,由拱北關出口至澳門的茶葉在曲折變動中不斷下降。1887年從拱北關出口至澳門之茶葉為33,904擔,1888年增加至47,400擔,形成第一個峰值。1892年降為27,740擔,而1893年則上升至39,861擔,增加了2千多擔而形成第二個峰值。1899年比上年增長3千多擔達31,777擔形成第三個峰值。1903年比上年增加1千多擔至第四個峰值。1915年同比上年增加1千多擔達10,385擔,而1916年則驟降至4,017擔,減少了6千多擔。1923年則降至1,526擔,至1928年則增至8,973擔,形成第六個峰值。此后澳門茶葉貿易寥寥無幾,歸于沉寂。直至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澳門作為中轉港的地位又漸恢復,而從拱北關運至澳門之茶葉1939年達3,813公擔,從各海關直接出口至澳門之茶葉達4,972公擔。
2 近代澳門茶葉貿易與粵港商貿關系
檢視澳門茶葉貿易的發(fā)展與變遷不難窺知,澳門茶葉貿易的發(fā)展是隨著華茶貿易的總體衰落而日漸萎靡,而與此相伴生的則是澳門貿易地位的總體下滑。近代澳門茶葉貿易反映了澳門貿易地位的變遷,粵港澳關系唇齒相依,澳門貿易地位的變遷必然與粵、港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周邊地區(qū)通商口岸的開放對澳門茶葉貿易的影響
香港開埠及周邊地區(qū)通商口岸的開放對澳門茶葉貿易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1841年英國侵占香港并實施“自由港”政策以后,澳門長期享有的西方商人對華貿易優(yōu)勢由于受到挑戰(zhàn)而逐漸消失。對此澳葡當局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規(guī)定“出口貨物應可以自產(chǎn)地直接來澳,而無需像現(xiàn)在一樣先經(jīng)過廣州(完稅)。貨物在此(澳門)按章納稅后,任由進口商采購。此外,任憑進口商發(fā)運任何數(shù)量的貨物,不像現(xiàn)在般加以限制……(茶葉)不滿七十擔亦允許起運”。但是香港天然的深水良港及英國殖民資本主義者的進取方略,致使1856年以后,香港成為華南的貨物分配中心,中國四分之一的進口貨和三分之一的出口貨由香港周轉資金并通過香港進行分配。
以茶葉貿易為例,運至澳門之茶大都是西江及珠江流域所產(chǎn)粵茶,且大部分運至澳門始行焙制,而“由西江和珠江運來的茶葉和絲綢,如能及時提供有關證明文件者,則免征任何稅餉”,另外1887年6月4日拱北關制訂的《民船管理暫行章程》中規(guī)定往來港澳之間的民船“所載貨物免納關稅和厘金”,因此大量粵茶運達澳門后轉口香港。1871年僅從澳門用洋船運往香港的茶葉約14,551擔,占當年運往澳門茶葉總數(shù)的75%。1887年拱北關與九龍關同時設立,自此華南兩大門戶港、澳之間的貿易往來才有較為詳實的記載。筆者據(jù)《中國舊海關史料》統(tǒng)計,從1887年至1904年港澳間的茶葉貿易往來不斷,但從澳門運往香港的茶葉種類和數(shù)量都遠多過從香港到澳門,1887年從澳門運至香港的茶葉達6,010擔,而從香港運至澳門的茶葉僅532擔,相差11余倍。大量的茶葉從澳門運至香港,進而由香港轉口至歐洲各國及南洋地區(qū),澳門成為香港的土貨供應中心。
除香港外,1876年及1877年瓊州、北海被相繼開放為通商口岸。1897年西江流域開放,允許外國輪船航行,沿岸的三水、江門各埠于1898年、1904年先后開放為通商口岸。以前由三水運至澳門再轉運香港的茶葉,轉而直接運往香港。其中江門開埠對澳門貿易的影響最為深刻。江門位于西江左岸,距澳門僅45英里。高州、廉州等下四府的貨物在運抵澳門之前,也可進泊江門。由于江門商務發(fā)達,“只要船到,銀行即愿意預付貸款,承銷商可以迅速卸貨,并購買回程貨物,這樣結果當年就可以運載更多的貨物,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于是,每年西海岸的大部分貿易都不再集中澳門,而是轉向江門”。而澳門則沒有銀行墊付到港華船的貸款,這就對澳門貿易極為不利。因此江門逐漸成為下四府貨物總匯之區(qū)。商人將茶葉直接從江門運至香港而不再運往澳門轉口,致使澳門的商務更加不振。其作為粵西中轉港的地位進一步被削弱。
1904年由于江門開埠,由拱北運至澳門的茶葉比上年減少3000多擔,而且首次降低至1萬擔以下,而同年由江門出口紅茶比上年增加1,806擔。隨后,由拱北出口至澳門的茶葉數(shù)量并不穩(wěn)定,與江門茶葉貿易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此消彼長的上下波動的態(tài)勢,如1905年與1906年從江門出口之紅茶分別比上年減少,而拱北關出口至澳門的紅茶卻有所增長。1907年江門出口紅茶比上年增加2,439擔,而拱北關出口至澳門的紅茶卻比上年減少682擔。這表明江門開埠對于澳門茶葉貿易具有分流作用,加大了澳門貿易地位的不穩(wěn)定性。
1899年法國強占廣州灣并將其開放為通商口岸之后,“香港開往廣州灣的載貨輪船數(shù)則逐漸增加,此類輪船正在逐漸奪走華船的載貨業(yè)務,因為懸掛外國旗可以免交華船無法免交的各種稅費”。而下四府商人為減免稅厘多將茶葉運往廣州灣,“取道西邊海濱,藉免稅厘”。商人趨利遂多將下四府之土貨由廣州灣直接運往香港,而不再先運至澳門后轉運香港。故澳門的貿易地位進一步下降,加速了茶葉貿易的衰落。
2.2 粵港兩地重大政治事件及政策的變化對澳門茶葉貿易的影響
粵港澳之間具有共生關系,但凡該地域的重大政治事件及政府政策變化對澳門的貿易變遷及經(jīng)濟發(fā)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茶葉貿易亦不例外。
1889年10月,兩廣總督張之洞下令停征“巡輯經(jīng)費”,并減征粵省產(chǎn)茶厘金三成,較為優(yōu)惠的政策致使該年后半年貿易倍加暢旺。該年由拱北關運至澳門茶葉共計39,841擔。而1890年夏天又復抽巡輯經(jīng)費,并更名為“臺炮經(jīng)費”。致使該年后半年貿易大為減少,而茶葉貿易亦日益減色。是年由拱北關運至澳門之茶葉比上年減少8,367擔。
1925年省港大罷工爆發(fā),香港與粵省的貿易聯(lián)系被切斷,致使澳門來往粵港的貿易迅速繁盛。1925年由拱北運至澳門的茶葉達3,508擔,比上年增加1,680擔;1926年則增至5,238擔,比1925年又增加1,730擔。
抗戰(zhàn)初期,香港成為中國戰(zhàn)略物資轉運的重要港口,而從內陸運往澳門之茶葉也迅速增加。1937年從中國海關直接運至澳門的茶葉1,074公擔,其中從拱北關運往澳門茶葉144公擔,從粵海關運至澳門215公擔;1938年則分別上升為1,920公擔、745公擔、733公擔。
廣州淪陷后,穗港交通被切斷,但港澳交通仍能維持,大批貨物乃自香港運往澳門,然后再假手民船、舢板及汽車等轉運內地,于是澳門成為粵港交通聯(lián)系的紐帶和戰(zhàn)時中外貿易的重要中轉站。1939年由澳門進口茶葉達7,571公斤,價值3,525法幣。而1938年則只有51公斤,價值12元法幣。同時由于“在香港的價目比較昂貴,每擔港幣七八十元,因此人們多運銷香港。出口路線是由棠下(新會屬)以電扒運至澳門,再轉到香港?!币虼耍蓛汝懫渌貐^(qū)出口至澳門的茶葉也所有增長。1939年由海關出口至澳門之茶葉達4,972公擔,而由拱北關運至澳門之茶葉亦達3,813公擔,分別比上年增加了3千多公擔。
2.3 茶葉價格的變動對澳門茶葉貿易地位的影響
香港開埠前,澳門作為廣州的外港,不僅是貨物集散地,更是遠東國際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因此其唯一性奠定了澳門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地位。香港開埠后,其天然的深水海港及英國統(tǒng)治者積極的政策,使香港的貿易地位與日俱增。與此伴生的是港、澳成為對華貿易競爭者。商人除看重航運條件、政策優(yōu)惠之外,最能起到誘惑作用的也就是低廉的價格、優(yōu)厚的利潤。
那么對于澳門茶葉來講,其價格究竟如何?與香港茶葉相比如何?商人能從中獲取多少利潤?
1871年廣東省出口茶葉總量為137270擔,約值3529712元(墨西哥元),平均每擔25.71元;其中從澳門用洋船運往香港的茶葉約14551擔,約值582040元,平均每擔40元;而從澳門用遠洋船直接運往歐洲約19299擔,約值443877元,平均每擔23元。是年粵省功夫茶最低價為每擔18.05元,最高價為每擔35.42元。當然價格的高低與其茶質的好壞是成正比的,但是從上述數(shù)據(jù)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澳門運往香港的茶葉價格最高,達每擔40元,說明香港茶葉的交易價格較高,而港澳之間貨輪運輸?shù)倪\費也較為低廉,如50斤一箱的茶葉洋船之運費為0.08海關兩,華船則只有0.04海關兩。因此對于茶葉行商來說香港比澳門有更大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多的茶商直接將茶葉運往香港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價格因素影響澳門茶葉貿易之外,澳門本土焙制茶葉之質量不佳也是因素之一。從內地運至澳門的茶葉有一半是焙制過的,另一半則未經(jīng)焙制運來澳門?!斑@是澳門茶商工會的行動造成的,他們堅持留下一半茶葉運到澳門焙制,以便保證雇傭較多的苦力”。另外,粵省征收出口茶稅每擔銀2兩5錢,也使得商人愿意避重就輕,紛紛改將茶葉運至澳門焙制,裝箱轉運外洋。但是運至澳門焙制在給商人帶來利潤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問題,即未經(jīng)焙制而運來的這一半茶葉運到澳門時,一般都發(fā)酵和發(fā)熱而霉變,制成茶葉后質味俱遜,而不如內地烘焙之質佳。除此之外,隨著粵省出口茶稅減至1兩2錢5分,“粵桓所費更廉也”,商人遂紛紛改由粵省焙制包裝,直接運銷出口。1889年出口澳門之茶由內地焙制者不過七分之一,1890年則增至四分之一,至1891年則已居其半。
綜上所述,清末華茶貿易急劇衰落,但澳門作為粵西重要中轉港口仍有較重要的作用,這主要表現(xiàn)為大量茶葉通過澳門轉運香港,在華茶貿易總體衰落的境況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粵茶貿易的發(fā)展,同時也有利于香港的轉口貿易。但香港開埠及繁榮后,澳門則轉為粵西海岸及西江沿岸進出口貿易的首要中轉港,然而這個地位也隨著瓊州、北海、三水、江門及廣州灣等地的開埠而逐漸消失。同時,受粵港兩地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澳門的茶葉貿易日漸式微。
[參考文獻]
[1] 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M].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1998.
[2] 鄭德華.“一口通商”與“澳門航道”[J].學術研究,1999(12).
[3]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料(1840-1895)·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