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中前行,前行中進步
“不管是從意識上還是行動上,我們國家對于這個問題的反應都不算早?!痹跅铌枺ㄇ迦A大學美術學院文學博士,現(xiàn)任清華大學教授)看來,如果說把2001年昆曲藝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理解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內(nèi)非遺保護工作開端的話,那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則全面燃起了國內(nèi)民眾對非遺的熱情之火?,F(xiàn)象本身很值得我們反思,但不管怎樣,人們對非遺的認知慢慢在擴大,從國家層面上,也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于201 1年頒布實施了《非遺法》,只是在這份綱領性文件的背后,具體到執(zhí)行細節(jié)和貫徹落實方法,一路上也是困難頗多,一直處于摸索著前行的狀態(tài)。
因為所教專業(yè)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工作中也常與政府部門合作進行非遺保護的推進工作,楊陽對其中遇到的困難感觸頗深?!皬墓俜綄用鎭碚f,最大的難題是專業(yè)人才的缺失,只能依靠各層級文化干部從頭學起;民間層面雖然從較早開始就有一批學者,包括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或從藝術創(chuàng)作角度、或從教學科研角度來推動這項工作,但過程中坎坷重重?!?/p>
究其緣由,楊陽覺得這跟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狀況有著直接的關系,“解放以后,西方教育似乎占據(jù)了我們的教育主線,從上至下對民間文化的態(tài)度都存在被低估的現(xiàn)象,加上特殊時期對人類學和民俗學等學科研究所造成的影響,這些都大大阻礙了這一領域的發(fā)展。”
以中堅力量的專業(yè)研究打底,加之政府越來越大的扶持力度,以及社會各界關注度的增加,不管是在學科建設上,還是保護與傳承上,楊陽都覺得在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暗蔷唧w到方式方法,還是前面說的,都在摸索。大方向是好的,不能說哪條路絕對正確,哪條路絕對錯誤。我們在教學過程里也在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尋找一個雙贏模式?!?/p>
兩條腿走路,穩(wěn)步最重要
因為工作關系,楊陽認識了很多民間手工藝人,也接手過很多關于民間藝術的培訓課程,最常被這些藝人們問及的問題就是:培訓之后,以后的路該怎么走?這點在楊陽看來,可以算是當前民間藝術以及非遺傳承之路上所面臨的普遍問題。
“過去中央美院也會請民間藝人進校園,但是身份是教學者,請過來給學生們上課,學生們通過學習、吸收民間藝術里的精髓,之后融入進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中。當下的培訓我們也要堅持這樣一種思路,從學校的角度講是在尊重、吸收、學習的基礎上與其互動教學;從民間藝人的角度講,是來學校開拓眼界,提高文化素質(zhì)和藝術修養(yǎng),從而擴大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倍鴮τ谒囆g與市場如何平衡上的迷茫,楊陽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歷史的車輪注定滾滾前行,所以我們必須允許傳統(tǒng)為適應當下而有所變化,如何適應,我覺得可以‘兩條腿走路,一條腿為生存、為市場,借助機工也好、批量化生產(chǎn)也好;另一條腿,用市場化得來的資本去精雕細琢這項技藝最本真的、有感情附加值的面目?!?/p>
在楊陽的理解里,這兩條腿實際上都在向傳承邁進,第一條雖然更加活態(tài)、更加偏于市場,但是以最具代表性的文創(chuàng)衍生品為例,追蹤溯源都能找到工藝原本的影子。第二條則更加直接,在守住傳統(tǒng)的基礎上,授徒傳藝,將工藝最本真的面目傳承下去。
“就好比人走路,兩條腿相輔相成才能走好,不能著急,著急會摔跟頭。”對于市面上的文創(chuàng)衍生品,楊陽說自己一直在觀察、研究,有做的很好的,但也有不少既無工藝美又乏實用性,“所以,我們常說這件事情是緊迫的,但它又是急不得的。一定要把握好前提,那就是領悟傳統(tǒng)工藝中的精髓,之后再將其融入進當下所需。在這上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