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英
針對當前越來越多隔代教育的出現(xiàn),“老人帶娃真的會毀掉孩子嗎”這一問題越來越受關注,我們構建了一種新型的課程——家校互動式微課程。
我們的微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微”,每節(jié)課15到20分鐘,獨立設置主題,切入口??;“真”,微課案例全部源于學生成長的真實經(jīng)歷,貼近學生實際;“活”,微課程以課堂面授式、網(wǎng)上討論式、親子活動式等多種形式開展,還可根據(jù)家長要求進行調整;“廣”,全體師生、家長、有關專家及關愛教育的社會人士等均可參與。
微課程的目標與內容
1.立足協(xié)同教育,捕捉兒童敏感期教育主題
學校立足協(xié)同、進取的校訓,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協(xié)同教育為抓手,強調促進學生認知、體驗、實踐相結合,引導全體教師、家長對隔代教育產(chǎn)生直觀認識,從而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分析,懂得在孩子的各個敏感階段應如何給予關愛,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敏感期。
2.結合興趣愛好,構建有吸引力的課程體系
構建家?;邮轿⒄n程,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興趣和需求。一、二年級學生可與家長一起商討確立感興趣的主題;三至五年級學生可自主設計多元的活動,形成不同年齡段的微課程。整個過程,我們組織全體老師、學生及家長分主題和年齡段討論,一、二年級學生多以家?;邮接懻摓橹鳎廖迥昙墝W生和家長一起參與討論。
3.聚焦矛盾,瞄準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事件
“老人帶娃真的會毀掉孩子嗎?”成為隔代教育飽受爭議的焦點問題,我們的微課程通過一系列真實、有效的案例分析來解答這個困惑,幫助家長從預設和生成的矛盾中挖掘問題,在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尋找突破口。來源于日常生活矛盾的微課程,也是家長、學生、教師一起自我觀察、內省、反思和探究的過程。
4.改變評價方式,打造精品家校互動式課程
我們的微課程以學生和家長為主體,自行設計、開發(fā)課程模式,改變了以往家?;踊顒拥臒o意識狀態(tài),更改變了家長單一的關注點。每學期每個班設計一張課程表,包括上課時間、執(zhí)教者、課題和地點,并在課表中用星號標注班級重點課程,由學校邀請相關專家、老師、家委會成員等聽課評課。家?;邮轿⒄n程打破了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寬松自由的氛圍為主旋律,家長和老師可以協(xié)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微課程主題和形式,實現(xiàn)良性互動。
家?;邮轿⒄n程的教學模式
1.課堂面授型
家?;邮轿⒄n程的定位是協(xié)同、啟智、思辨、進取。我們組織家長和學生在課程中用講故事的方式反映問題,并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家長提供自己在隔代教育中的故事和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更加貼近學生生活,使抽象的理念有了現(xiàn)實載體。例如,中年級一位家長說:“我的女兒被她爺爺奶奶寵壞了!現(xiàn)在脾氣很壞,不買玩具就在地上打滾;沒有零食就大哭大鬧。一點兒也不聽話,簡直能把我氣得半死,做老人的思想工作不管用,老人固執(zhí),根本不聽?!眴栴}一出,在座的師生及家長紛紛展開討論。老師輔導家長和孩子一起將這個矛盾以“自我意識的產(chǎn)生與執(zhí)拗”作為主題,做成一個家?;邮浇逃⒄n程,在課堂上大家一起討論交流,集思廣益,找出對策。
2.微電影型
微電影型家?;邮秸n程是由家長和學生事先將隔代教育中發(fā)生的事制作成微視頻,調動學生體驗這個故事,以喚起學生的共鳴。比如,二年級一位家長坦言自己平時工作太忙,每個禮拜都要加班,沒有時間陪孩子,孩子一直由爺爺奶奶帶,導致親子關系緊張。他甚至在視頻中吐露自己正在考慮是否應該辭職專心帶孩子的心聲。孩子們看了以后深受感動,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這樣的授課使原本枯燥的講述變成了一部唯美的電影,縮短了講述的時間,更能吸引學生,深受學生喜愛。
3.家庭表演型
家庭表演型家校互動式課程是由學生和家長在課堂上一起模擬生活、學習場景,扮演某一角色,使學生獲得關于某一問題的深刻體會。二年級一個家長和學生就“老人是否溺愛孩子、是否不懂教育、是否只能教出熊孩子”為主題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賽。正方列舉了心理學者Perveen Akhtar等人的研究成果,認為孩子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關系越好,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越強,并舉例證明祖孫間的愛能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壓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反方則提出不恰當?shù)母舸逃龝购⒆幼兊米载?、武斷,還會回避與外界的交流。家長的參與使學生身臨其境,仿佛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在課堂討論中更投入。
4.親子活動型
親子活動型家?;邮轿⒄n程是指學生在家長、老師的引領下,在微課程中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刻的探討,從而獲得對某個問題的清晰認識。如三年級的一堂課:“爸爸媽媽該不該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管教我?”若沒有家長的參與,學生一定會訴說種種委屈,而有了家長在場可以即時向學生解釋,同時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為。甚至有些和爺爺奶奶住得遠、平時不交流的家長都紛紛表示要用微信視頻、Facetime等方式多與孩子進行交流,還要定期見面。這種互動和諧、互相理解的氣氛,不是單一的家庭教育所能實現(xiàn)的。
“家—?!鐣甭?lián)動式評價機制
我們的微課程建設有別于以前的家?;踊顒?,它是由家長和老師一起制訂框架,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激發(fā)家長的參與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在評價中重點突出參與過程和學生思維的提升。
我們利用網(wǎng)上視頻點評。每周的“快樂星期五”,學校統(tǒng)一組織開展家?;邮轿⒄n程,不要求所有家長都到校參與,但家長可以利用空余時間通過視頻互動,進行跟帖點評,并點擊互評。每個孩子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小思”徽章,這也是一款手機App。每次上完課,參與的家長和學生可以掃一掃“小思”徽章對這節(jié)課進行點評,可以是自己對這節(jié)課的感悟,也可以是對上課的家長或家庭提意見或者建議。這種即時的評價會及時反饋到家長、老師的手機上,不僅是對現(xiàn)時執(zhí)教者的鼓勵,也是對后續(xù)執(zhí)教者的提醒,有著很好的互動效果。
在家校互動式微課程的構建過程中,老師、家長和學生的角色逐漸轉換,老師和家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學生的朋友和合作伙伴,成為與孩子一起討論的學習者、傾聽者。與此同時,孩子的角色也在改變,他們不再只是被教育者,他們也能站上三尺講臺,更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成為課堂的主人和知識的傳播者。家?;邮轿⒄n程不僅能協(xié)同多方教育資源,樹立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新觀念,也建立起家、校、社會以及學生、家長、老師之間的新型關系,從而構成一個新型的學習共同體,更好地促進孩子成長。
(作者單位:上海市奉賢區(qū)解放路小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