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慧
【摘要】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最核心的載體,以前的管理中,班主任致力于培養(yǎng)班干部,讓這部分人協(xié)助班主任參與班級管理,這種班級管理模式被稱為直線式管理模式。而塔式管理是一種新的班級管理模式,班級中的“團隊”是學生自發(fā)形成的,根據(jù)自下而上的崗位競選制確定小隊長、大隊長、班長,隊內進行分工等,隊內成員一起活動,互相督促學習,共同完成班級的各項任務,以達到一定的管理目標和教育目標。
【關鍵詞】直線型班級管理;劣勢;塔式班級管理;優(yōu)勢;策略
一、傳統(tǒng)的直線型班級管理的劣勢
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最核心的載體,因此班集體創(chuàng)建工作向來是學校、班主任最為關心的。以往,班主任致力于培養(yǎng)一批得力助手——班干部,人數(shù)一般在10個人左右,讓這部分人協(xié)助班主任參與班級管理,這種班級管理形式被稱為直線式管理模式。參與班級管理這樣快速鍛煉和提高能力的機會變成只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也只有少數(shù)人得到了真實的鍛煉。而且,班干部的推選通常以成績優(yōu)異為常規(guī)標準,這讓中等以下的孩子與班干部再無交集,當班干部成了這部分孩子的奢望。而班干部久而久之會產生一種身份優(yōu)越感,容易導致自我意識膨脹。因此,直線型管理制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劣勢:一是直線型管理中崗位集中在班級綜合能力較高的學生中,無法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想為班級服務的愿望,使大部分的被管理者缺乏班集體的概念。二是學生在成長,而整個小學階段只用一套管理制度,制度的陳舊已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求。
二、新型的塔式班級管理的優(yōu)勢
(一)何為塔式管理
塔式管理是指管理人員由多到少一層層遞減的管理團隊。具體來說,塔式管理的基層組織是班級的小分隊,每個小隊設隊長一名,2、3個小隊組成一個大隊,設大隊長。最后,大隊在班長的協(xié)調下分工合作。
(二)塔式管理的優(yōu)勢
塔式管理是班級管理的一種新的組合形式,它和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在管理目標、管理對象、管理內容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但在管理主體上不同,塔式團隊管理由師生共同參與。塔式團隊管理是指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按照一定的組織原則和規(guī)章制度,運用科學的方法,為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實現(xiàn)共同的教育目標而不斷進行協(xié)調的綜合性活動總稱及達成管理目標的過程。
三、塔式班級管理的策略
(一)實施自下而上的競選崗位制,組建固定團隊
學生先要將自己的《崗位申請表》投遞到自己中意的隊里,第一次組隊時,教師結合學生的個人請求以及知識結構、能力水平、性別、個性等因素確定好各個大隊。確定好四個大隊的成員后,由隊員代表或全體隊員投票選舉大隊長;大隊長產生后,大隊長聽取本大隊隊員的建議,選舉出本學期的班長。大隊內部也要討論隊員分工,每個大隊產生若干小隊,小隊隊員經過一段工作時間后,推選出小隊長。建隊之初,可以通過幾個“小動作”來快速形成小隊凝聚力:讓各隊照一張“全家?!?,統(tǒng)一粘貼在宣傳欄,照片旁寫上隊名、隊訓和目標等,這樣,班級管理模型初步確定下來了。這就是自下而上的競選崗位制。
(二)確定制度,明確目標,保障合作
在班級管理制度尚未形成的初期,學生們要做的是集體確定班級目標和團隊內商討制定團隊目標。學校的各項評比(如四項循環(huán)比賽),是全體學生努力的方向,也是制定班級目標的依據(jù)。團隊目標則是整個團隊階段性的奮斗方向。接著由大隊長牽頭,根據(jù)各校隊實際情況和追求目標,組織員工,討論通過各崗位的工作細則與職責,形成“團隊目標”,交由班長通過,并公布于教室的顯眼位置。除了核心內容目標之外,還有隊名、成員、口號或座右銘、團隊分工、具體職責等。
在整個過程中,班主任主要負責從旁指導、協(xié)調,所有的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主完成,真正體現(xiàn)自主管理的理念。
(三)實施捆綁式評價——團隊評價、個人評價雙管齊下
塔式班級管理實施的是“捆綁式”評價方式,從小隊的層面上說,它是指以小隊為評價對象,把小隊中個體的成績與不足,納入到小隊整體的考評項目中,最終以小隊的考評結果來反映個體考評成績的評價方法。也就是說一個人表現(xiàn)好了,就會給該小隊加分。反之,一個人犯了錯,就會給小隊扣分。大隊的評價方式也是這樣。當然了,評價機制的雙管齊下,是有側重的。從管理模式的理論基礎不難看出,重心應該是在“小隊評價”,評價周期為一周一次。“大隊評價”和“個體評價”是一種補充,主要體現(xiàn)學生團隊的配合和學生個體發(fā)展,評價周期暫定為一學期匯總一次。
(四)形成競爭,做好獎勵,激發(fā)學生評比興趣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本人結合學校的自主少年成長銀行獎罰條例給予學生一定的獎勵,頒發(fā)一定的積分卡。每天登記每個小隊所有隊員的積分卡數(shù),一周統(tǒng)計一次,最多的就是本周的“優(yōu)秀小隊”;通過集體評議,這個隊中的每個同學均有希望被評為“每周之星”;如果積分數(shù)較之上周進步數(shù)量最多的小隊為本周“進步小隊”。一個學期下來,可以通過班級評比欄上每周的評選結果和小隊完成學期目標情況頒發(fā)大隊和個人的榮譽,其中獲得積分卡總數(shù)最多的小隊被評為“最佳合作小隊”;多次進步的小隊被評為“最具合作潛力小隊”。獎勵的小隊名字(包括個人名字)和大隊名字,會公告在班級的榮譽墻上,也將會獲得一定的獎勵。而每個期末學校自主好少年的評比以及縣優(yōu)秀學生的評比都與小隊中優(yōu)秀的隊員掛鉤。
塔式班級管理模式為小學高年級孩子的自主管理帶來了舞臺,但是如何提高管理過程中的監(jiān)督和評價,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張艷薇.魏書生班級管理模式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7.
[2]應明爐.“捆綁式”評價——推進“板塊教育”的一劑良藥[J].上海教育科研,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