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燕
閱讀和寫作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難點??v觀高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把兩個分離開來,使它們各自為政,完全獨立。在閱讀教學中一味灌輸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忽視了學生主體,輕視了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和表達,這造成了閱讀教學的枯燥和淺薄。而在寫作教學中更是立足于模式化的寫作套路的訓練,定位于把學生訓練成會寫一板一眼的“規(guī)范”的文章,造成了學生在寫作時的千人一面的蒼白無力,空洞無物。這種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完全割裂的做法,只會造成語文教學的退步。正如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課標組組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巢宗祺教授在山東省三級分層達標實驗結題總結會上指出,閱讀教學不要僅僅盯在閱讀的層面上,要做到從讀到寫的過渡,以使語文能力得到延伸、發(fā)展、深化,盡可能做到把讀到的東西運用到寫作中去,達到閱讀“建?!?、寫作“踐模”。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也曾指出:“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文之外,要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p>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一定要樹立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寫作一體意識。閱讀需要通過寫作進行深化升華,寫作訓練則吸收并吐露了閱讀的成果。閱讀和寫作是互惠互利的合作者、共同體。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閱讀課堂教學時間中有效的滲透閱讀教學呢?有感于“微課”“微電影”“微博”等微時代的到來,囿于課堂時間的有限,經(jīng)過一番探索與嘗試,我們發(fā)現(xiàn)“微寫作”不失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
那么,何為“微寫作”呢?所謂微,強調的時寫作的時間短和篇幅的精煉。閱讀教學中的微寫作就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依據(jù)教學的內容,發(fā)現(xiàn)讀與寫的契合點,進行片段化的寫作活動。按照表達方式微寫作具體可分為說明類、描寫類、抒情類、議論類等,按照寫作要求又可分為賞析評價類、擴縮改續(xù)寫類、仿寫類、應用類等等。按照寫作的時間,微寫作又可以分為課前寫作,課堂寫作和課后寫作三部分。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實踐,從如下幾個部分來一一闡述。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概括文意類
在閱讀教學中,課前預習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為提高課堂效率,更需要學生課前通過預習完成對文本內容的整體了解和初步思考。因而,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妨根據(jù)文本的內容設計一些概括文意類的微寫作任務,來達到促進課前預習效果的目的。尤其是在小說閱讀教學中這種方式我們?yōu)樽畛S?。例如在文本研習環(huán)節(jié)之前我們常常要求同學們簡要地概括小說的情節(jié)。這個過程可以說是進入文本的敲門磚。當然,概括整體內容的形式也是多樣的。除此種基本的形式外,我們還可以精心地抓住文本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設計。
例如,我在教《一個人的遭遇》這篇小說時,考慮到這篇文章篇幅較長,且屬于外國小說的節(jié)選部分,學生如果沒有充分的預習和梳理的話,既不能了解本文的前文背景,又難對本文情節(jié)有清晰的概括,這樣就對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造成了較大的阻礙。因此,我設計了如下課前微寫作任務:
請仿照本文“前文梗概”部分,對節(jié)選部分的內容進行概括。
在學生完成這項微寫作任務后,課堂上教師可以將部分同學的內容投影展示出來,師生共同評價、修改、完善。這樣的文意概括類微寫作訓練,既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預習,又強化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仿寫能力,更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彰顯了閱讀寫作互補互助的設計意圖。
二、落霞與孤鶩齊飛——語言應用類
閱讀是語言的藝術。《語文教學大綱》強調高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xiàn)力”,要“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在閱讀教學中,語言鑒賞首先是鑒賞的基本單位,教師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鑒賞能力,通過咀嚼語言,感悟人物情感,領悟創(chuàng)作技巧,從而達到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初步文學鑒賞能力的最終目標。
作為一篇元雜劇,《長亭送別》中四首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曲詞是教學的重點。
如何有效地鑒賞這四首曲詞,帶領學生走入文本,進而走入主人公鶯鶯的內心世界是教學中教師要思考的問題。在過去的教學中,大部分老師的做法是采用條分縷析式的詩歌鑒賞法,用老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體悟??墒?,如何真正能讓學生咀嚼到語言之美、體會到語言背后人物的情感呢?將文中的曲詞改寫成優(yōu)美的散文片段是一個聰明的做法。我班同學就把《端正好》改寫成了如下內容:
正值暮秋時節(jié),碧藍的天空浮著幾朵白云,地上到處是飄零憔悴的菊花,蕭瑟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避寒的大雁結陣飛向南方。百草憔悴,霧涼霜寒,楓林經(jīng)霜變紅,在秋風中紛紛離枝,墜落于地。
當然,語言運用類的微寫作不只局限于對語言片段的改寫仿寫。在說明文教學時,巧妙加入微寫作的環(huán)節(jié),也能舉重若輕地解決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是必修五教材上“科學之光”專題的一篇說明文??紤]到很多同學在學習這一單元時興趣不大,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設計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微寫作任務:
篩選文中的主要信息,把本文改寫成一段100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
在給予學生8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后,教師先展示評點學生的習作后,接著順勢提出問題:將我們的文字和本文內容對比一下,你能發(fā)現(xiàn)有什么異同?由此幫助學生更直接地體會認識到本文多樣的說明方法、清晰的說明順序,以及本文作為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
三、此中有真意——鑒賞品味類
文本的解讀過程即讀者與文本、作者對話的過程。走入文本,需要我們身臨其境的去走入作者創(chuàng)設的場景,與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精心設計微寫作,讓學生主動去鑒賞品味,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授老舍的小說《斷魂槍》時,受限于時代因素和人生經(jīng)驗的不足,很多同學對沙子龍堅決不傳授斷魂槍給他人的原因和復雜的心境并不能清晰地體會,因此,在文本研習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微寫作要求:
請結合根據(jù)你對文本的解讀,為人物補充具體的心理活動。
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后,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嘆一口氣,心想:_____________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又心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微微一笑,“不傳!不傳!”
通過這處的擴寫,學生走入文本,展開想象,設身處地地揣摩到了沙子龍不舍而又堅定的心境,進而把握住了本文深刻的思想內涵。
再如《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教學時,我們也常常加入的微寫作設計,要求學生擴寫老貝爾曼畫葉子的情節(jié)。通過擴寫,把文本的空白之處在讀者心中清晰地構建出來。這種化虛為實的擴寫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豐富了人物形象,更幫助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直達文本的“真意”。
四、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評價遷移類
傳統(tǒng)的閱讀課堂中,教師習慣用自己的語言來點評人物、總結文本。這種方式消解了很多同學個性化的理解,也難以真正把閱讀課堂推向深入,長此以往,很多同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成了一個空洞的口號。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微寫作的形式把自己在課堂上的思考和感悟記錄下來。例如在《<史記>選讀》教學過程中,根據(jù)結尾論贊的寫作特點,教師可以在一些沒有加入論贊的文本教學結束后,要求學生仿寫一段50字左右的論贊,表達自己對文中主人公的評價,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活動走向深入,達到了一種“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的境界。
閱讀教學中開展微寫作,是閱讀教學新的生長點,它不僅促進了閱讀課堂的生長,也直接作用于寫作教學??傊?,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大膽突破,積極尋找閱讀教學中讀與寫的契合點,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開更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余映潮.微型寫作,點染課堂——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J】.語文教學通訊,2014(5B)
【2】趙長河.“微寫作”教學導向價值及備考撮要【J】.中學語文教學,2014(5)
【3】羅雪花.“微寫作”,真實的發(fā)聲練習羅雪花 【J】. 語文月刊,2014(4)
【4】沈建軍.微型寫作課程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