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這個學期,我們換了新的數學老師,從見面的那刻起,我就不喜歡他。他的頭發(fā)總是梳得一絲不亂,講課時會不時地用手撥弄一下發(fā)梢,撣一撣衣服。在我眼里,他就是個華而不實的偶像派,而非潛心教學的實力派。
每當他來上課,女孩們都異常興奮,她們說數學老師人帥,課也講得好。我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是被他迷人的外表給騙了,看他“搔首弄姿”的樣子,肯定沒內涵。我越討厭他,就越不想聽他上課,本來很好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看著刺眼的分數,我很想知道我到底哪里錯了?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暈輪效應”,就是人們在交往中,容易以貌取人,憑著第一印象妄下結論,以偏概全,造成誤解,影響后續(xù)的交往。同學,我覺得你是被“暈輪”籠罩了。
不要害怕,這種心理幾乎是一種本能,連大文豪普希金也中招了。年輕時,他狂熱地愛上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麗,并和她結了婚。他認為一個漂亮的女人必然也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娜坦麗容貌驚人,卻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樂,出席豪華的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chuàng)作,弄得債臺高筑,最后還為她決斗而死。你看看,暈輪效應讓一代文豪也隕落了。
暈輪效應只有壞處嗎?也不盡然。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原諒一個誠實的人犯下的小錯誤,因為誠實是很珍貴的品質。聰明的商家也會利用暈輪效應,比如廣告都會請當紅明星來代言,因為明星的光環(huán)更容易帶動商品的銷量,這叫“愛屋及烏”。
暈輪效應的形成與我們知覺的整體性有關?!懊と嗣蟆本褪莻€很好的例子,我們總是習慣于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正因為大家都會陷入暈輪效應的誤區(qū),所以在日常交往中,我們要時刻防備這種認知的偏見。
第一次見面,不要過早地對新老師、新同學作出評價,要多交往了解后再下結論。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不要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自信才是良好交往的通行證,做真實的自己,才會獲得他人的認可。經營好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好每一件小事,都是在展示你自己,也會讓自己戴上“光環(huán)”。
(圖/S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