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鍇
前些時去德國采風時,拍到很多精致的畫面。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卻還是德國人對孩子的“善良教育”。
在德國,孩子生下來后,父母最需要做的就兩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學會自立;二是教育孩子從小就要有愛心,即“善良教育”。德國的父母對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從愛護小動物開始。在德國,很多家庭中養(yǎng)有小貓、小兔、小狗、小金魚等。這些小動物并非全是寵物,而是有意為孩子養(yǎng)的“實物教材”———家長們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飼養(yǎng)、護理小動物,使他們在動手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這種“實物教學”往往會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為配合家庭的“善良教育”,各幼兒園也飼養(yǎng)了各種小動物,老師把這些小動物“分發(fā)”給孩子們,由他們自行喂養(yǎng)。在喂養(yǎng)過程中,老師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寫出“飼養(yǎng)記錄”,并能夠說出所喂養(yǎng)小動物的可愛之處。各所小學也設有“善良教育”課,學生們可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認養(yǎng)”各種小動物,然后根據自己的喂養(yǎng)經歷,練習寫小動物的作文,老師會把優(yōu)秀作文送到報社發(fā)表,以激勵學生愛護小動物。
每學期開學第一周,各小學都要舉辦以“善待生命”為主題的大討論或作文比賽。優(yōu)勝者將獲得校長和當地官員頒發(fā)的獎章和證書。這些舉措都體現(xiàn)了德國人的教育共識:小時候懷有愛心的孩子,長大后肯定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德國,助人為樂蔚然成風。這是家長們對孩子進行“憐弱教育”的結果。同情和幫助弱小者也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家長們會定期帶孩子到“養(yǎng)老院”“貧民區(qū)”去,鼓勵孩子為老人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為生活相對貧困的人們購買禮物、接濟食物等,以此引導孩子關注弱勢群體、幫助弱小生命。大街小巷上還有很多“協(xié)管員”和老年志愿者,他們引導、教育孩子幫助盲人過馬路,為老人領路等。采風期間,曾聽到這樣一個真實故事:一位8歲的小男孩將一位上門乞食的老者給趕走了。事后,男孩所在學校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討論,通過啟發(fā)教育,使全體同學從這件事中認識到:弱者也有尊嚴,關愛弱者是一個人、一個民族心地善良、心靈美好的體現(xiàn)。
為使“善良教育”更加明晰化,一些學校還開展了“反面教育”,即對那些在家中專橫跋扈、在學校恃強欺弱的“刺頭學生”“霸王學生”,給予開除學籍處分,并送交“不良少年管教營”。每次開除學生,學校都要召開家長、社會人士、學生三方代表“公示大會”,把要開除的學生在家庭中、學校里的種種不良表現(xiàn)公布于眾,做到公開、公正、公平,讓被開除的學生本人受到警示,讓家長代表受到震撼,讓學生代表受到教育,進而收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徜徉柏林街頭,看著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我腦海中迅速閃過一個問題:德國人的“善良教育”———心靈健康重于身體健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對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滋養(yǎng)的古國來說,是否有著許多可以借鑒和深思之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