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
提起貴族,人們想到的大多是出身豪門,生活舒適安逸。不過,對英國歷史上的許多貴族而言,卻并非如此。自中世紀開始,英國及歐洲貴族的繼承制度,就是“長子繼承制”。所謂長子繼承制,就是貴族家庭中嫡長子將繼承家族的貴族頭銜和幾乎全部財產(chǎn)。剩下的兒子們幾乎什么也得不到。這種遺產(chǎn)分配制度,顯然有失公平。
這種制度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的不公平,導致父子、兄弟結怨,親緣關系疏離,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分崩瓦解。到了17世紀中后期,非長子地位呈現(xiàn)出嚴重惡化的趨勢。有人甚至預言,沒有財產(chǎn)的貴族非長子們,未來可能會通過搶劫維持生計。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從非長子的角度看,“長子繼承制”是非長子們一出生就要面對的“殘酷”現(xiàn)實———不管家里地位多高貴,擁有多少財富,未來都與他們無關,他們想要的一切只有靠自己去創(chuàng)造。非長子們靠什么創(chuàng)造財富呢?只有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所以他們大都選擇讀書深造———因為他們深知:這是家庭唯一可以幫助他們積累的“資本”。
在當時,劍橋、牛津的畢業(yè)生中,超過80%來自貴族子弟。而非長子們的比例又遠高于長子———因為他們更加努力。接下來,走向社會的非長子們,要面對社會各個階層,他們?yōu)榱松嫳仨毢筒煌瑢哟蔚娜舜蚪坏馈麄儾⒉粨碛匈F族的地位和財富,因此也就沒了高傲、輕慢的資本;相反,受過良好教育的非長子們,將優(yōu)雅、溫和的紳士風度傳遞到社會各個角落。這讓普通民眾對貴族、富人有了新的認識。隨著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在英國的興起,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非長子們,成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動力。
“長子繼承制”,給非長子們帶來巨大心理落差的同時,也讓他們學會了正確看待人生的挫折。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社會精英。
與英國“長子繼承制”相比,中國自古以來的析產(chǎn)繼承制顯然要“公平”得多。所謂析產(chǎn),簡單地說就是財產(chǎn)分割,所有繼承人都有份,自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開始,貴族封地便可以分割繼承,在財產(chǎn)上所有子嗣人人有份。但結果如何呢?在明代,朱氏子孫們整日養(yǎng)尊處優(yōu),個個腦滿腸肥,結果在明朝覆滅之時,他們都成了被劫掠的重點目標———因為他們既無能無知又有錢。到了清代,貴族子弟全部優(yōu)待,數(shù)百萬旗人國家供養(yǎng),其結果是養(yǎng)出了一大堆不學無術,只會揮霍祖宗財富的“寄生蟲”。八旗子弟一時成為紈绔子弟的代稱。加之他們不斷繁衍使特權階層無限擴大。所以,看似公平的析產(chǎn)繼承制度,卻在社會、國家層面上造成了極大的不公平,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造就了其后代的悲劇命運。
看似公平和不公平的兩種繼承制度,產(chǎn)生出兩類截然不同的結果。誰更“悲催”?想必歷史已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