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倫理,而支撐中國人倫理道德的,是一個“義”字。這個“義”字,并非江湖義氣的“義”,而是“信義”“道義”“正義”。
古人極重信義,往往有為守信而輕生者。尾生曾與人約橋下,潮汛忽至,他只好抱住橋柱子,直到被水淹死,也沒有離開,被稱為“抱柱之信”。故中國人講究與人約不可無信,如其不然,則被視為寡廉鮮恥之徒,是再也無法去面對父老鄉(xiāng)親的?!妒酚洝份d,齊魯交戰(zhàn),齊國贏了,侵占了魯國不少土地。齊桓公與魯莊公會盟,莊公的手下曹沫執(zhí)匕首劫齊桓公,桓公許諾歸還魯國的失地。事后,桓公想毀約,管仲說:“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在古人看來,失信如同失天下。漢高祖劉邦與父老約法三章,能夠管用,是因為大家都很放心,知道劉邦意在天下,是不會失信于民的。
道義是古人堅守倫理道德,乃至以天下為己任的信仰。明嘉靖年間,曾冒死彈劾奸相嚴嵩的兵部員外郎楊繼盛,有一絕命聯(lián)云:“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后來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座右銘,如李大釗、錢穆等都激賞之。西漢時人鄒陽有《獄中上梁王書》,司馬遷全文引錄,其中有一段說:“盛飾入朝者,不以利污義;砥礪名號者,不以欲傷行。故縣名勝母,而曾子不入;邑號朝歌,而墨子回車。”做官就要先把個人利益放一放,要成為別人的榜樣,不可讓不當行言傷了一世英名。曾子是個孝子,因為有個縣取名“勝母”,他便寧可繞行,也不經(jīng)過。朝歌是殷朝故都,墨子認為早上不是唱歌的時候,所以回車不入。事關道義,哪怕是細節(jié),古人也都極為重視?!跺髯印分校阎撇恍薪锌?,把知惡不改叫惑。在生死和道義面前,古人推崇選擇重義而輕生。東漢傅燮為漢陽太守,遭到圍攻時,兒子勸他棄城歸鄉(xiāng)。他嘆道:“世亂不能養(yǎng)浩然之氣,貪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苯K于臨陣戰(zhàn)死。
正義,體現(xiàn)了中國人是非分明的價值取向,包公、濟公傳說在民間的廣為流傳,正是因為他們能代表懲惡揚善、守護正義的良知。雖為街談巷議,小說家言,但體現(xiàn)的是尊崇正義的價值觀。《會稽典錄》里記載,張溫是非分明,決不茍茍。他死后,諸葛亮評價他:“其人于清濁太明,善惡太分。”諸葛亮是智者,亦是大儒,對張溫的執(zhí)著既欽佩,又惋惜。但中國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jié)是深入人心的,諸葛亮自己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踐行者。是非面前,旗幟鮮明。原則問題,涇渭分明。是可貴的民族品格。
張蔭麟先生(1905~1942)發(fā)表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中國史綱》,曾備受史學界關注,正如他在《序》中所說,那是“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體地在血泊和瓦礫場中奮戰(zhàn)以創(chuàng)造一個赫然在望的新時代”之際。在《中國史綱》獻辭中,他有這樣一段話:“惟我華胄,卓居族群;導中和之先路,立位育之人極……若乃勢當危迫,志存忠節(jié)。蹈東海而死,義不帝秦;抗絕島而興,誓將恢漢。恥偷生之辱,血洗孤城;酬故主之恩,身膏敵斧。凜天地之正氣,凌日月而永耀?!敝腥A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幾千年來,從未中斷。無論是國步維艱的時刻,還是歷史轉(zhuǎn)折的關頭,人間大義,家國情懷,總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主流。
郭旺啟薦自《聯(lián)誼報》2018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