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錢
老年人與保健食品之間,似乎有一種天然的親密關(guān)系。保健食品多為老年人開發(fā),老年人也成了保健食品的主要消費群體,連保健食品廣告都用極為溫情甚至是煽情的方式,傳遞一個明確的信號:只為老年人!如“某白金”廣告———給你爺爺喝,給你奶奶喝,爺爺奶奶一起喝。
前不久,湖南岳陽一養(yǎng)生館借“健康講座”之名,向數(shù)百名老人高價兜售保健食品。面對多部門突擊檢查,老人們卻自發(fā)阻撓執(zhí)法。去年底,有大量疑似保健食品被遺棄在成都市某路邊的綠化帶內(nèi),一群老年人圍在那里拾取自用,更有人直接開瓶試吃,不久就被老人們爭搶一空!
筆者認為,老年人迷戀保健食品,有三個因素:
一是饑餓雖遠去而記憶仍留存,容易癡迷。饑餓給國人留下的記憶是深刻甚至永恒的,在普遍饑餓的年代,如果能吃上一碗白米飯,渾身上下會力氣倍增,如果吃點滋補品,那就更不得了。所以,“進補”實際上是饑餓年代的副產(chǎn)品,甚至在多數(shù)人營養(yǎng)過剩、減肥瘦身成為大產(chǎn)業(yè)的今天,保健食品還是以“補品”的名義受到國人的認可與歡迎。今天的老年人正是饑餓年代的最后一群受害者,他們對饑餓記憶猶新,對“補品”格外熱衷,成了保健食品的堅定擁躉。
二是“文化”有一點而常識卻有限,常被忽悠。如今的老年人基本上有點文化,既聽得進“健康是老年人的第一目標”,也相信“進補是保證老年人健康的最有效方式”,更容易接受“保健食品是進補的最有效渠道”。然而,有點文化并不代表具有常識。在健康、進補、保健等問題上,很多老年人嚴重缺乏常識。比如,并不是人人都需要進補;保健食品其實并不等于補品;買保健食品并不比買其他補品性價比高;保健食品并不是也不能代替藥品等。這些都是基本常識,卻是老年人普遍缺乏的。
三是財力有一點,大賬不會算,卻愛貪小便宜。比如有營銷人員稱可以為老人免費量血壓,有的店家稱買保健食品可以送米送油送雞蛋、送手套送襪子送被子等,部分老人就以為是白撿的便宜。為買保健食品花去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人,不是個別。
老年人對保健食品易癡迷、容易上當(dāng),也有深厚的社會土壤。
首先,我國是一個“全民皆醫(yī)生”的國度,常見病人人有心得,疑難癥處處有偏方。由是,很多人推崇“治未病”,相信無病先“補”;認為藥有毒而保健食品有益,藥要少吃而保健食品多吃無妨。
其次,很多保健食品的營銷走的是“傳銷路線”,也就是反復(fù)洗腦,蠱惑,迷惑,無所不用其極。有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藥品的,有把普通食品宣傳成具有保健功能的,有違法宣稱保健食品具有療效的,等等。還有一些無良廣告商把普通食品廣告做得像保健食品,把保健食品廣告做得像藥品,卻又把藥品廣告做得像普通食品,鉆監(jiān)管和法律的漏洞。結(jié)果,老年人把保健食品當(dāng)作藥品吃的例子,經(jīng)常見諸媒體。
再次,多數(shù)老年人已經(jīng)在物質(zh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因為子女成家立業(yè)而成為空巢老人,精神上缺少關(guān)愛,于是一些所謂的情感營銷,一開口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情感上馬上被“俘虜”,心甘情愿成了這些保健食品的消費主體。
與任何一個經(jīng)濟因素和社會因素交織的問題一樣,越來越離譜、越來越離奇的保健食品和虛假廣告及傳銷式的營銷,已經(jīng)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侵害老年人、危害家庭、禍害社會的頑癥,需要來一次綜合治理。
若子薦自《寧波日報》2018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