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
偶然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說是好多老師能教出杰出的學(xué)生,卻教不出杰出的子女。大部分老師的子女都不如他們的學(xué)生更優(yōu)秀。
這個說法還真是有點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繼續(xù)深究這種現(xiàn)象,便想到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千古名言。
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對人性越來越深刻的審視與理解,越來越覺得那些世代流傳下來的諺語、俗語、成語的精妙與絕妙,越琢磨越感嘆圣人先賢的偉大。
比如這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中原一帶,與此類似的還有一句俗語,也許不太雅,叫“說理呱呱,尿床唰唰”。細細品味與品咂生活中的蕓蕓眾生及人生百態(tài),愈加覺出此言的絕妙。
比如上面提到的老師教育子女問題。生活中還真有這樣的有趣現(xiàn)象,很大一部分老師能夠教好別人家的孩子,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很多老師在教育自家孩子的時候,他們的教育方法和標準發(fā)生了偏差。對學(xué)生,他們理智、嚴格、講原則,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卻忍不住溺愛、縱容、遷就。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很多教師與普通家長并無二致。很多說別人嬌慣、溺愛孩子的家長,實際上自己也在嬌慣和溺愛孩子卻不自知。許多教師也是如此。
除了教師的子女教育問題,在婚戀愛情問題上更存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現(xiàn)象。有些人在給別人當婚戀參謀時,堪稱婚戀導(dǎo)師,通情達理,冷靜客觀,利弊得失分析得頭頭是道,明白得不行。然而輪到自己的婚戀問題時,卻執(zhí)迷不悟、兩眼一抹黑,幼稚傻缺到可笑又可恨。
在父母對待子女的婚戀問題上,也存在有趣的現(xiàn)象。做父母的自己年輕時,遇見愛情,面對喜歡的人,曾經(jīng)不顧一切,不考慮門當戶對、貧富差距,為愛飛蛾撲火。然而等到自己的孩子情竇初開,為愛瘋狂時,當年那個也曾為愛瘋狂的爹媽突然變成了婚戀大師,利害得失、現(xiàn)實理想、柴米油鹽、詩和遠方分析得頭頭是道,前后五百年看得清清楚楚,一副過來人的滄桑模樣,大罵子女被愛情沖昏了頭腦,幼稚可笑、弱智傻帽。完全忘記了自己當年的英雄歲月,好像自己不曾年輕過。
看影視文學(xué)作品時,很多人是非分明、善惡明辨,但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他們往往就喪失了是非判斷的能力,渾然不覺甚至理直氣壯地做他們曾經(jīng)痛恨、嘲諷或不齒的事情。有一個農(nóng)村老家長,一輩子在家族、街坊中主事,村里的紅白事他總是首席老總。然而到了自己晚年時,他卻擺不平自己的家庭矛盾,婆媳不和,子女不孝,落得晚景凄涼。還有的人,自己做生意時搞得一塌糊涂,一敗涂地,然后跟別人談起如何做生意時,生意經(jīng)一套一套,分析市場、分析行業(yè)、分析趨勢似乎比誰都專業(yè)。
所以,人實在需要經(jīng)常好好地反思自己,遇事三思,努力地跳出自己的個人角度來反觀自己的行為。事后全面且理智地檢討自己,經(jīng)常有意識地聽取高水平朋友的建議,不斷地修正自己,也許才有可能盡量接近無論“當局”或“旁觀”都清醒。
對于此,也許并沒有那么樂觀,如果“當局者”真的可以做到“不迷”,“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就不會流傳至今。我們所能盡量做到的,估計只能是當你在“局”中時,不要“迷”得那么低級可笑、可憐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