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健
摘 要:冒名頂替實施法律行為,是一種簡單的欺詐行為,實則其內部關系非常復雜,牽涉民法中許多重要問題。關于冒名頂替實施法律行為的法律效果的問題,在民法理論上有爭議,而且非常熱烈,立法上對此未作規(guī)定,是一個法律漏洞。冒名頂替行為的性質直接影響到各方民事主體的責任的認定,由于立法有漏洞,學理有爭議,因此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本文擬從兩則案例出發(fā),對冒名頂替行為的性質及民事責任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冒名頂替;性質;民事責任
一、冒名頂替行為的性質
(一)臺灣民法學者王澤鑒認為,冒名行為,系“假冒他人之名”而為法律行為。他對冒名行為進行了分類:第一種情形為行為人系為自己訂立契約而冒他人之名,相對人亦愿與行為人訂立契約,而對其法律效果究歸何人在所不問,即姓名不具區(qū)別性意義時,該契約對冒名的行為人仍發(fā)生效力。第二種情形為相對人對被冒名之人有一定的聯(lián)想,而意在與其發(fā)生法律關系。于此情形,原則上應類推適用無權代理之規(guī)定。
(二)實施冒名頂替行為的法律效果,就當前我國民事法律體系而言,是一明顯的法律漏洞?,F行的民法體系對當事人自己實施法律行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的法律效果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而對冒名頂替行為的民事責任卻未提及。對冒名頂替者取得不動產是否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民法理論的認識不一,司法實務中的判例也存在著差異。筆者以為,分析冒名頂替行為性質及法律后果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姓名載體的意愿。其次考慮相對人的意愿對于分析冒名頂替實施法律行為的性質也是必需的,在冒名頂替實施法律行為的性質和法律后果時,除考慮姓名載體的意愿和相對人意愿這兩個必要因素外,姓名載體是否存在過錯及相對人是否善意也是值得考慮的因素,尤其是在確保個案公平、維護各方的利益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二、冒名頂替中冒名頂替者的民事責任
(一)相對人不在乎與何人締結法律行為。根據《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的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因此,在相對人不計較冒名頂替者身份的前提下,冒名頂替者作為欺詐的一方是不能撤銷自身的行為的,故冒名頂替實施的法律行為的效力也不受影響。在相對人當時明知冒名頂替者在冒用姓名載體的名義卻仍締結法律行為的情形下,冒名頂替實施的法律行為更應該在冒名頂替者與相對人之間成立并生效。
(二)相對人只愿意與姓名載體締結法律行為在相對人只愿意與姓名載體締結法律行為的情形。此時冒名頂替實施法律行為的損害賠償責任就必須由冒名頂替者來承擔。當然,如果姓名載體在冒名頂替之冒名實施法律行為之后,愿意追認的,冒名實施法律行為的法律效果則應由姓名載體承擔,冒名頂替者就不用在承擔此項責任,但就冒名頂替者侵害姓名載體姓名權的侵權責任還是需要承擔的。此外,若在姓名載體追認之前,相對人發(fā)現了冒名頂替行為行使了撤銷權,則冒名頂替者需承擔冒名行為的損害賠償責任。
三、被冒名頂替者的民事責任
在冒名頂替實施法律行為的情形下,被冒名頂替者即姓名載體是就其姓名被冒用一事是不同意的。被冒名頂替者在自己對他人冒名頂替實施法律行為毫不知情的前提下,其沒有參加也不知道所謂的交易行為,因此事后讓其強制成為交易的主體并承擔責任是不妥當的,法律保護交易安全沒有錯,但對法律主體的靜態(tài)的所有權的安全也應當保護。但是如果被冒名頂替者事后表示承擔該法律行為的法律后果,即被冒名頂替者表示追認行為的法律后果,此時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則。
在冒名頂替實施法律行為的情形下,如果被冒名頂替者是善意的,對被冒名頂替的情形毫不知情也不存在相應的過錯,被冒名頂替者合法權益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如果被冒名頂替者存在過錯,明知冒名頂替行為不反對,則其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冒名頂替所實施的法律行為在被冒名頂替者與相對人之間有效。
四、相對人的民事責任
冒名頂替實施法律行為中的相對人是否作為善意第三人,而取得不動產所有權。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其一、不動產的善意取得源于不動產登記公信力。善意第三人是因信賴不動產登記簿的公信力,不知不動產登記簿的登記已經錯誤而與無權處分者發(fā)生交易,不動產發(fā)生善意取得的前提應當是無權處分與已然的登記錯誤,而不是現行交易中的登記錯誤。 其二、從登記行為具有民事性質的角度來講,冒名頂替者冒名出售他人房屋并登記過戶的情形下,買受人作為民事主體理應審查交易對方的身份情況,交易及登記過戶的合意是由相對人自己達成的,過戶登記也是相對人自己辦理的,相對人未盡審慎地審查義務被騙,應當承擔責任。與毫無責任的被冒名頂替者相比,相對人可以審查也可以防范,因此相對人應當承擔責任,作為善意第三人而受保護是不應當的。當然,登記機構在此次登記行為中,若未盡審查職責,也應當承擔責任。
參考文獻:
[1]梁慧星著:《民法總則》,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2]馬俊駒、余延滿著:《民法原論》,法律出版社 2010 年版.
注釋:
王澤鑒著:《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51 頁.
楊立新:《論不動產善意取得及適用條件》,載《判解研究》2009 年第 2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