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方興
1
姓名:王明
年齡:26歲
坐標:紹興
老家:安徽
歷程:離開上海,去紹興
人才爭奪手段:實施優(yōu)秀高校畢業(yè)生集聚工程,明確要引進各類人才55萬名,新增就業(yè)大學生28萬名。發(fā)放購房補貼,報銷來往面試路費。
我在上海實習時,是在一家劇院做文化創(chuàng)意,說白了就是做廣告。當時工作壓力真是大,每天要做的事情能寫滿一張A4紙。
辛苦不說,找工作時落戶也難。更無語的是,一些單位面試時問我會不會說上海話,我說不會,就直接把我拒絕了。
于是人就這么懸著,心想著走一步看一步。直到2017年,有次去見一個朋友,她是紹興的,我們都喜歡看書,她常常跟我說,紹興的“南方書店”很好,旁邊就是秋瑾故居。而且正巧我們都喜歡一首達達樂隊的歌《南方》,歌詞里唱“南方,那里總是很潮濕,那里總是很松軟,那里總是很多瑣碎事,那里總是紅和藍”。朋友說南方書店也給人這樣的感覺,所以我臨近畢業(yè)時去了一趟紹興,也是想散散為找工作發(fā)愁的心。
紹興給我的第一印象很好。作為南方人,我天生對水和橋沒有什么抵抗力。紹興的水多、橋多,走在哪兒都是橋,而且都有年頭了,橋兩邊還有江南水鄉(xiāng)一貫的古風建筑。我當時還跟朋友開玩笑說,走在這樣的城市里就想喝茶。后來沒想到,喝茶真成了我在紹興的一大愛好。
我們從南方書店出來,在秋瑾故居旁邊的咸亨酒店吃了頓地方特色飯,正好聽見人談論落戶紹興、紹興引進大學生之類的話題,我當時心里咯噔一下,心說對啊,為什么不能在紹興工作呢?
我當時就跟朋友一起查了下資料,很有趣地發(fā)現(xiàn)了紹興在打“人才招引戰(zhàn)”,一方面是要引進大學生,給予面試補貼之類,另一方面是要留住大學生,給買房和租房補貼。其實這些錢倒是無所謂,關鍵是態(tài)度讓我覺得比較暖心。
回家想了一番,也跟爸爸媽媽打了許多通電話。他們原先不理解,覺得我一個985的大學生,不應該在上海找不到工作。但找到工作和融入城市是兩碼事,我能嗎?我自問很難。
到了紹興工作后,最開始很不適應,跟上海相比,生活節(jié)奏太慢了。當?shù)厝嗣刻?1點就要吃午飯,下午5點吃晚飯,晚上8點就開始歇息了。當?shù)氐牟铇潜菿TV還多,談事情都是去茶樓里,一邊喝茶一邊談。我一個二十出頭的人,也買了套茶具,沒事在屋子里泡茶喝,感覺提前過上了養(yǎng)生的生活。
不過紹興和上海也有相似之處,就是感覺不容易融入當?shù)氐娜ψ?。紹興人普遍有一種優(yōu)越感。作為一個“外地紹興人”,由于語言不通,和土生土長的當?shù)嘏笥殉燥?,他們常常自顧自地說起了紹興話,之前在上海也有類似的遭遇,這讓我常感尷尬。這一點沒辦法,只能靠時間來磨了。
2
姓名:蘇小幾
年齡:25歲
坐標:南京
老家:河北
歷程:留學歸來,選擇南京
人才爭寄手段:40周歲以下本科生可直接落戶南京,凡外地高校本科以上應屆畢業(yè)生來南京參加企業(yè)、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社會團體面試的,政府將發(fā)放每人一次性補貼1000元。
選擇在南京生活之前,我在許多城市待過。
我以前在新加坡念大學,也去香港住過一段時間,聽起來很洋氣,感覺其實不太好。因為生活節(jié)奏太快,所有人都是腳步匆匆,臉色冷漠??赡苁巧顗毫Ρ容^大吧。
后來回國在北京工作了一年。這座城市給我的感覺也很匆忙,每個人走路的速度和臉上的表情,和新加坡如出一轍。不過空氣和交通要糟糕許多。
我并不是一個畏懼挑戰(zhàn)的人,但同時覺得沒必要把自己逼太狠。在一線城市總讓我覺得焦慮和發(fā)愁,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常常是淺嘗輒止。城市里機會太多,有些同事剛認識沒幾個月,就跳槽去了別的地方。
有一次來南京出差,走在中山路上兩側的法國梧桐遮天蔽日,聽當?shù)亟哟呐笥阎v,南京城有很多梧桐樹,都是當年蔣介石送給他的妻子宋美齡的,頓時感覺很浪漫。
那一天,我在長長的中山路上走著,從中山陵到民國建筑群,最后走到了喧鬧的新街口,有種時空穿梭的感覺,但沒有絲毫違和感??諝庵新詭駶?,也不干燥,我慢慢地走了一天,行人也神情淡然,就像歌里唱的那樣,“車、馬、郵件都慢”。當時就想,要是能來南京生活會很好。
不過,我覺得自己不能說是“逃離北上廣”,只能說是“離開北上廣”吧。確實覺得跟自己合不來,強扭的瓜不甜,人如此,城市也一樣。
到了南京,正趕上南京政府吸引大學生的優(yōu)惠條件,本科以上畢業(yè)生就能申請租房補貼,一個月能領600塊錢。雖然錢不多,但是感覺很溫馨啊,很有人情味。今年又多了一個面試補貼,外地來南京面試的大學生還能再領到1000元,在我待過的這么多城市里,是第一次見到。
我的工作正好有一部分是看和對接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他們都是初創(chuàng)團隊,如果沒有在行業(yè)里存活過兩年,一般來說資本是不會投這樣的企業(yè)的,所以完全屬于政府扶持。他們都是像我一樣選擇在南京生活的大學生,各地的都有,我都幫他們申請了“創(chuàng)業(yè)南京”的人才計劃,也落戶成功了。
在南京,我周末去玄武湖劃船,紫金山爬山,雞鳴寺燒香,夫子廟賞燈,南京眼散步。
不過南京也有不好的地方,雖然收入水平比北上廣要差一大截,但房價也在3萬塊錢左右了,買房依舊還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呀。
3
姓名:張小峰
年齡:31歲
坐標:杭州
老家:廣西
歷程:離開北京,去杭州
人才爭奪手段:實施“青藍計劃”“雛鷹計劃”等多個計劃;針對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留學生創(chuàng)業(yè)、文化創(chuàng)意項目、科技計劃項目等不同項目分類,給予無償現(xiàn)金資助。
決定離開北京、去杭州定居并不容易。北京待了4年,已經待出了感情,雖說還是住在租的20平米的房子里,但買了車,搖到了號,也算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心想著以后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在北京,你是掙多少錢都不夠花,畢竟房價那么高,光靠自己是沒有指望的,還得一家人共同出力,甚至可能還要加上未來媳婦的那一家人,兩家共同出力才行。這對我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讓我不斷有工作的動力和壓力,壞事是讓未來的生活變得比較脆弱,如果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那么整條鏈條都會出問題。
對于錢,我并不太在乎,覺得夠自己花就行。對戶口什么的,剛畢業(yè)的時候,我也不太在乎,要戶口有啥用?難道就為了十幾年后孩子讀書高考?那也太遙遠了。不過后來的事實證明,我還是太年輕了,原來不只是孩子高考,就連孩子上公立幼兒園都要北京戶口。我有些北京本地朋友說,他們孩子想進幼兒園都很費勁,更不用說沒有北京戶口的外地人了。
工作的年頭越久,這些問題就會變得越來越現(xiàn)實。
轉折點在于我的女朋友,她是杭州人,讓我去了幾趟杭州后,跟我商量說,要不然去杭州工作生活吧。當時跟北京的同事一說,他們都覺得我瘋了,說你工作這么努力,難道不是為了留下來嗎?連老板都急了,私下里跟我說,本來今年準備提拔我的,后來忙著做個大項目就推遲了,說如果我不走,明年肯定給我升職。
這真是巨大的糾結。那時,杭州的工作,我也聯(lián)系得差不多了。杭州這個城市,雖說不是北上廣但沒想到工作機會還是挺多的,不少大的企業(yè)都在杭州。我是做影視策劃的,以這幾年的工作努力程度和資歷來說,找工作其實很容易,加上我女朋友在當?shù)剡€有人脈。
沒想到,真正驅使我做決定的不是別的,而是我的生日。2017年我剛好滿30歲,人一到30歲,感覺整個人變了一種狀態(tài),開始想很多別人的事,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想自己。我會想女朋友在北京不好找工作,會想到我的孩子未來在北京是一個“外地人”還會想自己無論收入和職位如何提高,也擺脫不了“北漂”的命運,就有些沮喪。
我還是作出了決定。杭州這兩年創(chuàng)業(yè)形勢好,地理位置也很便利,創(chuàng)業(yè)熱度不亞于北京、上海,未來的發(fā)展也有很大空間。
我花了一年時間適應新的工作、生活節(jié)奏。一開始極不習慣,在北京,同事們之間談的都是未來的發(fā)展、工作的進度之類的,再不就是談談國家大事。來到杭州,周圍同事全在聊買什么理財產品,誰家又買了個什么車之類的,頓時感覺自己格格不入。加上工作節(jié)奏極度緩慢,上午不來單位都沒事,下午4點多就下班了,總讓我有一種提前養(yǎng)老的感覺。
自我調整的方式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開始熱愛上了在西湖邊跑步、烹制西湖醋魚或者出去攝攝影,生活也開始慢慢充實起來。現(xiàn)在想來,生活可以有很多種方式,選擇北上廣只是其中之一。
我最近常常被人問,北京和天津都一樣是霧霾,為啥不留在北京要去天津?。?/p>
簡單,因為天津搶人了。我們公司在北京和天津都有項目和辦公地點,總體來說收入相差不大,在北京的公司工作,工資可能要略高一點,因為會多一些交通補助。但是天津濱海新區(qū)去年出臺了新政策,對于大學畢業(yè)生發(fā)放人才補貼,本科畢業(yè)生每年可以領1萬2,碩士畢業(yè)生每年可以領2萬4,可以連續(xù)領三年。
還有這種好事?這在以前,我看到諸如“引進人才”之類的話題,完全不會聯(lián)想到自己身上來,我不過就是個小小的碩士畢業(yè),話說中國現(xiàn)在畢業(yè)的碩士難道還少嗎?在我仔細看過了天津濱海新區(qū)發(fā)布的文件之后,發(fā)現(xiàn)這確實是真的。
4
姓名:陳沛
年齡:28歲
坐標:天津濱海新區(qū)
老家:山東
歷程:離開北京,選擇天津
人才爭奪手段:創(chuàng)新企業(yè)引進人才落戶政策;實行引進人才“租房落戶”政策;30周歲(含)以下高職院校畢業(yè)的外省市畢業(yè)生,可在津就業(yè)井申報落戶。發(fā)放“人才補貼”。
說實話,我對北京印象不錯。畢竟自己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就在這里,我覺得一個人在北京是永遠不可能餓死的,因為機會實在是太多了,但過得幸不幸福,生活得舒不舒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我擠在下班地鐵人堆里時,尤其容易冒出這種念頭,我的未來是繼續(xù)擠在地鐵里,還是堵在地面上呢?總之不外乎就是這兩種可能。這種時候往往最容易動搖。
直到天津濱海新區(qū)出了政策。于是二話不說,我就遞交了去天津濱海新區(qū)公司的申請,沒想到我前面已經有3個人了,我是最后的一個名額。我想,畢竟沒人愿意跟錢過不去。北京現(xiàn)在進京指標給得很少,加上買車搖號基本跟買彩票差不多,買房更是壓力山大,所以在“人才補貼”的誘惑下,我很快就“屈服”了。
因為工作的關系,我之前去過十幾趟天津。地理位置上,北京和天津是鄰居,對我來說其天津靠著海,空氣不那么干燥。我還專門去天津濕地看過遷徙來的候鳥,有天鵝、灰鶴,站在淺水里曬太陽,這在北京很難遇到吧。
天津和北京來往確實方便。有時我去天津辦事,同事開車送我到北京南站,過了半小時,我這邊都到天津了,他的車還堵在二環(huán)上。
這些年,人們總說“逃離北上廣”之類的話題,其實我覺得自己不算“逃離”。因為其他城市里一樣會有很多機會,而我是主動選擇去那里的,何況人家還很歡迎呢。
來源:每日人物(微信號:meir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