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穎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作為一項世界罕見的防御建筑工程,無論是壯觀的北京長城,還是西北邊陲的殘垣斷壁,都讓身臨其境者的內心充滿了對古人的欽佩和對歷史的感懷。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長城巍然矗立在北京西北,每天接待著成百上千的國內外登城好漢,成為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居庸關的歷史脈絡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爭霸,由于戰(zhàn)事需要,各路諸侯大舉修筑長城,但這一時期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筑起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余里”的長城。自秦始皇修筑長城之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時期,為防范蒙古族和女真族的襲擾,朝廷加緊邊陲防御,長城的修筑達到頂峰時期。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連接秦長城,西至嘉峪關,蜿蜒六千余公里,氣勢宏偉,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跡。清朝時期,長城的軍事防御作用弱化,清長城的修建相對粗糙也保存不多,與明代無法相比??傮w來看,我國的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15個省區(qū)市。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護長城,1961年長城整體被列入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居庸關位于北京西北約50公里處,是萬里長城久負盛名的關隘,而“居庸”之名的由來,最早見于春秋戰(zhàn)國的《呂氏春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昂螢榫湃??大汾、井陘……居庸”。秦代時期,秦始皇大舉修筑長城,但居庸關并不在秦長城沿線上。
至漢代,居庸關成為郡縣間的關口,建設得頗具規(guī)模,在西漢淮南王劉安主編的《淮南子》中有:“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山有九山,山有九塞……何為九塞?太汾、井陘、句注、居庸……”兩本書所記九塞雖有不同,但居庸均列入其中,可見其重要軍事地位,但是當時并沒有納入長城的建筑體制中。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時代,居庸關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關口,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到了明朝,為防范外族入侵,朝廷加強邊塞防御,居庸關作為京北門戶,雄峙一方的邊陲雄關要隘,不僅構筑了雄偉的關城建筑和多重城堡、隘口,而且部署了相應的兵力,建立了一整套由朝廷派遣的文武官員組成的軍政管理系統(tǒng)。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修筑居庸關城:“跨兩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關城建筑設施達到了最為完備的程度,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zhèn)(即八達嶺)、上關城、中關城(即居庸關城)、南口共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指揮中心。負責守衛(wèi)關城的士兵稱為隆慶衛(wèi),配有盔、甲、長槍、弓、箭等軍械和火器。關城不僅建筑完備,還設有衙署、倉儲、書館、神機庫、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設施,文化內涵極為深刻。
清末以后,居庸關城建筑逐漸荒廢。這主要是由于清統(tǒng)治者本身就是來自東北的少數(shù)民族女真族統(tǒng)治的地方,所以入關后自然也就沒有來自東北邊境的軍事威脅,再加上清朝統(tǒng)治者和蒙古長年通婚,漠南蒙古已成為清朝統(tǒng)治的得力助手。清康熙帝曾說過:“本朝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為屏藩耳?!?/p>
1992年昌平縣十三陵特區(qū)辦事處為保護文物,對居庸關建筑進行了全面修復,修復長城4142米,比較完整地再現(xiàn)了古代居庸關城的建制設施。
居庸疊翠
“居庸疊翠”的美景聞名天下,并被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吟詩作賦來贊美。筆者認為明代學者胡廣在《北京八景圖詩序》中的描述最是全面精煉:“居庸關去北京九十里,在昌平縣西北三十里,關之中延袤四十余里,兩山夾峙,一水傍流,騎通連駟,車行兼輛,先入南口,過關入北口。關中有峽曰彈琴,道旁有石曰仙枕。兩崖峻絕,層巒疊嶂。又有石城,橫跨東西兩山,南北設二門,敵臺十二,置軍衛(wèi)守之?!痘茨献印吩疲禾煜掠芯湃?,居庸其一焉。南眺臨軍都,亦謂之軍都山。以茲山蒼翠秀麗,故曰‘居庸疊翠”。
800多年前金代的燕京八景,“居庸疊翠”居首。明代列為北京八景之一。清代為燕京八景之一?;实矍《啻斡斡[,作詩、題字“居庸疊翠”,刻于碑上,現(xiàn)已無存?,F(xiàn)在的“居庸疊翠”碑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溥杰題寫。
云臺
云臺,坐落在居庸關城南城門內稍北處,是元代修建的過街塔臺基,現(xiàn)塔已不存,僅存基座。當時建造該塔的目的,除祈求福利、益國安民外,還有“皈依佛乘,普受法施”的宗教宣傳意義。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和云臺內精美的浮雕,是元代石雕藝術中的杰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研究價值。
云臺是用大理石砌筑而成,云臺浮雕是元朝藏傳佛教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規(guī)模宏大、雕琢細致,佛教圖案異常精美、豐富,包括用梵、漢、蒙、藏、維吾爾、西夏六種文字雕刻的《陀羅尼經咒》等經文,喇嘛教中的各種天神,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動物、龍、云等造型,都帶有濃重的“梵式”風格。券洞兩壁兩端的四大天王是整個浮雕群中最醒目的部分,各高2.75米,寬3.65米左右,身材魁梧、氣勢威猛。從整體來看,居庸關云臺浮雕對人物的刻畫細致入微,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不僅是元代石雕藝術的珍品,也是中華民族多民族相互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歷史印記。
居庸關長城,仿佛一條俯臥在群山中的巨龍,一塊塊巨石記載著歷史的滄桑,一座座烽火臺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今人修復的汗水。登上高高的長城,既有追古思今的感慨,又充滿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敬畏與贊美。
不到長城非好漢,登城請來居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