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摘 要:幼兒習得性無助是指幼兒在經歷了一系列不可控的事件之后,在出現(xiàn)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時出現(xiàn)思想、感覺和行為的缺陷。影響幼兒習得性無助的因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兩種,外因主要包括家長的自身示范以及教師的管理策略;內因主要與個體的歸因方式以及以往的失敗經驗導致的心理障礙有關,要想解決幼兒的習得性無助主要有以下教育策略:營造自由寬松的家庭氛圍;樹立公平教育理念,客觀評價兒童行為;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樹立正確的歸因方式,培養(yǎng)恰當?shù)淖晕倚芨小?/p>
關鍵詞:幼兒;習得性無助;影響因素;解決策略
習得性無助是青少年時期很容易出現(xiàn)的一種心理障礙,它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兒童的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更有甚者會導致兒童抑郁癥的產生??墒窃谏钪?,我們大部分的家長和教師都會感到困惑,兒童的這種習得性無助是什么時候產生的呢?導致它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呢?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預防和對兒童進行教育呢?其實從幼兒出生開始,習得性無助感就開始潛移默化的在幼兒身上形成,所以對習得性無助進行研究應該追根溯源,從對幼兒的研究開始。
一、幼兒習得性無助的概念
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Seligman提出,他將動物在經歷努力后無法逃避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不能領悟到偶然成功反應和表現(xiàn)出明顯情緒性的這一主觀現(xiàn)象稱為“習得性無助”。[1]這種習得性無助是在后天學會的,在之后的黑特的一系列實驗中都表明這種現(xiàn)象在人的身上也存在,并且具有遷移性。
所謂幼兒習得性無助,是指幼兒獲得某些無法控制的外部經驗后,在面臨相同或類似的情境時出現(xiàn)思想、感覺及行動上的缺陷。[2]當在我們與幼兒交往時,發(fā)現(xiàn)幼兒面對一件事物,在還沒有開始嘗試之前,就喜歡說:我不會,我不行的時候,你就應該考慮幼兒這種表現(xiàn)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如果這項任務對幼兒來說的確是有難度,那幼兒產生這種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情有可原,但是當幼兒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挑戰(zhàn)都開始說“不”時,那幼兒的習得性無助就開始形成。同時,具有習得性無助的幼兒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低成就動機,對于他們來說在以前的嘗試中他們都以失敗而告終并因此受到了懲罰,所以他們大多傾向于為了規(guī)避失敗和懲罰而選擇不去嘗試新的事物,如果這種低成就動機不能及時的得到緩解,那幼兒追求成功的動機就會被弱化,這會對幼兒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習得性無助感會導致幼兒形成低成就動機水平,消極的自我認知以及抑郁的產生,這種種的危害都提醒著我們要重視幼兒習得性無助感的產生,因為他對幼兒的危害不是一時的而是一生的,那影響幼兒形成習得性無助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習得性無助的影響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長的自身示范。在幼兒心中,家長是無所不能,所以幼兒的很多行為都是對家長行為的一個模仿。因此當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在解決問題時表現(xiàn)出消極、被動時,家長應該從自身找原因,看自己給孩子營造的家庭氛圍是否真正的適合兒童。另外家長也應注意自己是否也存在習得性無助,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給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榜樣示范作用,如果家長經常抱怨自己跟同事的關系處得不愉快是因為同事太自私,那當幼兒與同伴發(fā)生矛盾時他也會認為都是同伴的錯而不從自身找原因。因此家長應對自己有積極的歸因,家長的消極歸因同樣會對幼兒產生不利的影響。
2.教師的管理策略。當幼兒進入學校,教師就成為了繼父母之后的另一重要“他人”,教師的管理策略也對幼兒的身心產生重要影響。古德和布洛菲曾指出,“教師如果對一個學生的具體行為和成就抱有期望,將會對學生有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3]當幼兒感受到教師對自己抱有期望時,他就會更加的努力上進,相反,那些沒有受到教師關注的幼兒就會缺乏自信,懷疑自己做得不夠好,久而久之得不到教師的關注就容易自暴自棄,變本加厲。因此教師應嚴格的遵守師德,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
另外,教師對幼兒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從開始實行鼓勵式教育以來,現(xiàn)在的課堂我們可以隨處聽到教師說:你可真棒?。∧憧烧婀?!……教師的這種不走心的夸獎有時是無力地,甚至是有害的。
(二)內部因素
1.個體的歸因方式。韋納的歸因理論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的原因分析可以分為三維度六因素:內部—外部,可控—不可控,穩(wěn)定—不穩(wěn)定,研究發(fā)現(xiàn)當學生把失敗的原因歸根于內部、穩(wěn)定、不可控時更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這其實是一種不恰當?shù)臍w因方式,我們要引導幼兒進行正確的歸因,不要貶低自己。比如教師教給了幼兒一首比較難的兒歌,大部分的幼兒都沒有學會,如果這個時候,你認為是你的能力有問題,你本身就笨,那這就是進行了一次錯誤的歸因,在這種錯誤歸因的影響下,你就會喪失信心,就很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反過來,如果你認為自己再努力一點就會學會這首兒歌,你把自己的失敗歸因于可控的努力因素時,那你就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這首兒歌,并且在你成功之后,你就會信心倍增,大大減少習得性無助產生的機率。
2.以往的失敗經驗導致的心理障礙。大多數(shù)具有無助感的學生都是在以往的學習或生活中遭受了較多的失敗,喪失掉信心導致的。幼兒本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愿意去嘗試新鮮的事物,但是在嘗試之后沒有體會到成功的滋味時,幼兒就會產生退縮性行為,不敢輕易的做出嘗試。發(fā)展到后來即使有的問題幼兒可以解決時,幼兒也會認為我不行而選擇放棄。
三、習得性無助的教育策略
(一)營造自由寬松的家庭氛圍
首先,父母應盡可能的創(chuàng)造一種民主型的家庭模式,在這種家庭模式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平等,幼兒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幼兒面對困難時,家長應盡可能的鼓勵幼兒去勇敢的嘗試,在有必要的時候給予幼兒一定的幫助,跟幼兒一起克服困難,幫他們做出客觀的歸因,避免幼兒因歸因的錯誤而喪失挑戰(zhàn)新事物的勇氣。
其次,父母應該起到一個榜樣示范作用,幼兒在很多時候都是通過觀察來模仿父母的行為的,如果父母在面對困難時就表現(xiàn)得很膽小、畏懼,那當幼兒面臨困難時,他同樣也會為自己的退縮膽小找借口。
最后,家長要時刻關注幼兒的狀態(tài),在幼兒未出現(xiàn)無助感時,可以對幼兒進行一定的挫折教育;在幼兒已經出現(xiàn)無助感時,可以給幼兒多營造一些較簡單的情境,讓幼兒體驗成功,培養(yǎng)恰當?shù)淖晕倚芨校厮茏孕拧?/p>
(二)樹立公平教育理念,客觀評價兒童行為。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幼兒。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中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是聰明,但聰明的范疇和性質存在差異,我們不能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價每一個學生,在某一領域的差生可能會是另一領域里面的天才。所以教師要用賞識和發(fā)現(xiàn)的目光去看待學生,改變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標準,做到正確的引導和挖掘。
(三)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生活和學習中,教師和家長都要對幼兒進行一定的挫折教育,不能讓幼兒覺得生活是一帆風順的,都是跟著他的想法走的,這樣一旦幼兒稍一遇到點困難就會想要放棄,不愿意做出一點改變。但是成人要正確地了解什么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是對幼兒進行懲罰和辱罵,而是給幼兒設置一定的困難情境,讓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的挫折,從而激發(fā)幼兒的潛能,是教育者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
(四)樹立正確的歸因方式,培養(yǎng)恰當?shù)淖晕倚芨?/p>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預估。如果教師在其成功的時候更多的是贊揚他能力方面的因素,在幼兒失敗時更多的是強調努力等非智力因素,那么幼兒就會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只要自己可以多做出一些努力就一定會成功,那他們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在他們失敗時,他們更多的是會進行積極的歸因,進行積極的心理建設。教師應將這種積極的歸因貫徹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給幼兒營造一個正能量的生活環(huán)境,做好幼兒的榜樣示范。
總之,習得性無助形成的原因還有很多,成人在生活中要密切關注幼兒的行為,采取正確的措施進行積極的預防,而對于已經表現(xiàn)出無助感的幼兒,成人應適當?shù)母深A,給予一定的引導和糾正,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幼兒,可以采用游戲、創(chuàng)造情境等方式創(chuàng)造成功的體驗,增強幼兒的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溫清霞.習得性無助研究述評[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4,20(1).
[2]馬妮蘿.對幼兒習得性無助緩解策略的思考[J].教育導刊,2016.
[3]James D.Brown.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向海英.成就動機的歸因理論與教學改革[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