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鵬, 馬龍祥,孟 旭,史松卓
(東北林業(yè)大學 交通學院, 哈爾濱 150040)
隨著諧振型的聲表面波(SAW)技術的日益成熟,因其具有小型、高可靠性、多功能及高頻特性等優(yōu)點,SAW傳感器成為傳感器中重要的分支之一[1]。早期的SAW傳感器由于延遲線的結構比較簡單,設計時側重考慮基片的材料、切向選擇對傳感器的穩(wěn)定性及靈敏度的影響,所以大都采用延遲線型SAW傳感器[2]。近年來,由于性能上的優(yōu)勢,SAW諧振器越來越引起研究人員的重視。因其結構的復雜性以及原理上的不同,SAW諧振器設計比延遲線要復雜得多,所以制作實物前的仿真是不可避免的[3]。最初,人們采用δ函數(shù)模型、脈沖響應模型對傳感器的頻率響應進行粗略的預計,但是這些模型不能把叉指換能器(IDT)內反射、端口阻抗的影響也包含進去[4]。20世紀后期,人們廣泛應用LCR等效電路模型進行深入研究。雖然LCR等效電路模型對帶內的頻率響應仿真比較準確,但是對帶外的頻率響應仿真相對較差。根據(jù)模態(tài)耦合仿真模型假設條件少、相對精度高、自身具有透明性等特點,本文提出了諧振型SAW傳感器的初值條件、邊界條件,采用模態(tài)耦合模型對諧振型SAW傳感器進行理論分析和模型建立,仿真、實驗結果表明:利用模態(tài)耦合模型對諧振型SAW傳感器進行分析是可行的。
從設計和仿真工具的角度來講,由于 Pspice軟件不能仿真復阻抗,還需采用Foster理論再進行一次電路等效,建模的復雜度明顯增加[5]。采用Matlab對傳感器進行建模,具有自由度高、可操作性強、簡單、快捷等特點,所以本文采用Matlab對SAW傳感器的頻率響應進行分析。
模態(tài)耦合模型是對波在周期性介質中傳播研究的一個分支,最早是由Suzuki等[6]提出。20世紀90年代末,Abbott等[7]提出了基于鉭酸鋰晶體的聲表面波模態(tài)耦合模型的理論參數(shù)。模態(tài)耦合模型是將整個聲表面波器件分為3個不同的矩陣,包括3×3的IDT傳輸矩陣、2×2分別反射柵聲波傳輸矩陣以及IDT與反射柵極之間的傳輸線傳輸矩陣。
一個3×3的傳輸矩陣與每一個叉指換能器(IDT)電極的聲電參數(shù)相關,傳輸矩陣[T]可用式(1)來表示。
(1)
圖1 IDT的電端與聲端的示意圖
式(1)中的IDT矩陣如式(2)所示
(2)
式中s為對稱參數(shù),在IDT中根據(jù)電極對數(shù)為奇數(shù)還是偶數(shù)確定:為奇數(shù)時設s=1,偶數(shù)時s=-1。將式(2)分解成聲端和電端兩個子矩陣,可以分別表示為:
[Wi-1]=[ti][Wi]+ai[τi]
(3)
(4)
式中:ai為第i個參考平面的輸入電信號;[ti]為聲波子矩陣,它的組成如下:
(5)
式中τi為電信號子矩陣,具體形式為:
(6)
從IDT的分散矩陣可得得式(2)中的詳細組成[5-2]:
(7)
假設電極反射效應可以忽略,輻射電導Ga和輻射電納Ba可以分別表示為:
(8)
(9)
式中G0=8K2CSf0是機電耦合系數(shù),為輻射電納。將這些值代入式(9)中運算,就可以求出IDT的頻率響應圖形。由傳輸矩陣方法可以很容易求出聲表面波器件的頻率響應[8]。
(10)
(11)
(12)
設計聲表面波諧振器時,需要一個2×2的矩陣,這個矩陣用來表示分離IDT與金屬柵極之間的傳輸線
[W(d)]=[D][W(0)]
(13)
式中[D]復數(shù)矩陣的成分為
(14)
其中:d為延遲線長度;β=2π/λ。
諧振型SAW傳感器分為單端口諧振型SAW傳感器和雙端口諧振型SAW傳感器。單端口諧振型SAW傳感器由1個放置在中間的IDT和兩邊對稱放置的反射柵組成,如圖2所示[9];雙端口諧振型SAW傳感器由1個輸入IDT和1個輸出IDT及兩組反射柵組成[10],如圖3所示。
圖2 單端口SAW諧振器
圖3 雙端口SAW諧振器
為了降低插入損耗值、提高反射信號的能力,在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時要考慮能否準確反映損耗值。單端口諧振型聲表面波模態(tài)耦合模型(如圖4所示)的全聲學矩陣可以用一系列矩陣相乘來描述 :
[M]=[G1][D1][T1][D2][G2]
(15)
式中:[G1]、[G2]為反射柵傳輸矩陣;[D1]、[D2]為傳輸線矩陣;[T1]為IDT傳輸矩陣。
如圖4所示,假設將外界激勵進來的瞬間記作起始條件,顯然可以得到a1不為0,b1=0,考慮到反射柵之外沒有聲波到達,邊界條件為W0-、W1+不為0,W0+=W1-=0;假設將信號反射出的瞬間作為最終條件,則b1不為0,a1=0,邊界條件仍然為W0-、W1+不為0,W0+=W1-=0。
圖4 單端口SAW傳感器矩陣元模型
雙端諧振型聲表面波模態(tài)耦合模型(如圖5所示)的全聲學矩陣可以用一系列矩陣相乘來描述:
(16)
式中:[T3]和[T5]為IDT傳輸矩陣;[D2]、[D4]、[D6]為傳輸線矩陣;[G1]和[G7]為反射柵傳輸矩陣。
圖5 雙端口聲表面波諧振器矩陣元模型
由IDT傳輸矩陣的定義可以得到
[W2]=t3[W3]+α3τ3
(17)
對雙端口諧振型SAW諧振器仿真時不僅要考慮聲波沿基片傳播的帶來的影響,而且考慮IDT的起始條件。如圖5所示,假設將外界激勵進來的瞬間記作起始條件,那么a3不為0,b3=0,考慮到反射柵之外沒有聲波到達,邊界條件為W0-、W7+不為0,W0+=W7-=0;假設將信號反射出的瞬間作為最終條件,那么b5不為0,a5=0,同樣不考慮反射柵之外的聲波,邊界條件仍然為為W0-、W7+不為0,W0+=W7-=0。由以上條件可以得出輸入端
(18)
由于T3、T5分別是輸入和輸出換能器,在輸出換能器處的傳輸矩陣可以寫為:[W5]=[D6][G7][W7],可以得到整個諧振器輸出電壓和全相位響應為
(19)
仿真選取兩種不同基底材料、不同切型,不同中心頻率的諧振器分別進行仿真,采用CS36110A數(shù)字標量網絡分析儀(如圖6所示)對仿真結果進行驗證。
圖6 CS36110A數(shù)字標量網絡分析儀
仿真及驗證1:選用單端對諧振器型號為R433.92,中心頻率為433 MHz,基底材料為石英,切型為ST切型。叉指換能器為鋁電極,叉指寬度p=1.7 μm,指間距和叉指寬度為1∶1,孔徑寬度是W=680 μm,叉指對數(shù)Nt=65。使用Matlab軟件對諧振器輸出響應進行模擬,得到的頻率響應如圖7所示。
圖7 R433.92諧振器輸出頻率響應
為了驗證模型仿真的準確性,設置R433.92型諧振器等效電路為:電感L=80.788 5 μH;電容C=1.666 9 fF;電阻R=19 Ω;電容C0=1.95 pF。等效電路如圖8所示。圖9為其頻譜特性,即輸入頻率為其諧振頻率時獲得的最大增益倍數(shù)。
圖8 R433.92等效電路
圖9 R433.92頻譜特性
仿真及驗證2:選用的諧振器型號為F8310,中心頻率為815 MHz,基底材料及切型為YZ-鈮酸鋰。使用Matlab軟件對諧振器輸出響應進行模擬,得到的頻率響應如圖10所示。
宣傳的形式比較單一,內容沒有貼近社會、緊扣時代脈搏;宣傳形式單調化、形式化、表面化,宣傳方式呆板單一,缺少創(chuàng)新和亮點,喜聞樂見的方法不夠多。如一些單位一搞宣傳活動,就擺幾張桌子,拉幾條橫幅,放一段視頻,發(fā)幾張資料,貼幾張海報等,缺乏新鮮的、富有趣味、易于為群眾接受的新形式、新花樣,不少老百姓對此熟視無睹,毫無參與興趣,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圖10 F8310輸出頻率響應
R8310型諧振器等效電路為:電感L1=98.781 9 μH;電容C0=C1=2.5 pF,C2=0.340 5 fF;電阻R1=99.5 Ω;電容、等效電路如圖11所示。圖12為其頻譜特性,即輸入頻率為其諧振頻率時獲得的最大增益倍數(shù)。
圖11 F8310等效電路
圖12 R433.92頻譜特性
模態(tài)耦合模型本質上講是一種能量模型,其模型的建立關鍵在于正確提出其初值條件和邊界條件,從而保證仿真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對SAW傳感器的每一結構分別建模,提出了基于模態(tài)耦合模型的單端口諧振型SAW傳感器和雙端口諧振型SAW傳感器模型,進行Matlab頻率響應仿真,驗證了模態(tài)耦合模型用于SAW傳感器仿真的可行性。最后選用型號為R433.92的單端口諧振器和型號為F8310的雙端口諧振器,根據(jù)諧振器參數(shù)建立兩種諧振器的等效電路,利用等效電路模型對仿真結果進行實驗驗證。實驗結果和仿真結果相吻合,從而證明了應用模態(tài)耦合模型對諧振型SAW傳感器建模的準確性、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徐繼輝.應用于船舶傳動軸扭矩檢測的聲表面波傳感器設計[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3:48-53.
[2] 李化鵬.高性能聲表面波器件AlN/Diamond基片制備及分析[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0:7-8.
[3] 朱琳.梯形聲表面波濾波器設計[D].天津:天津大學,2010:10-12.
[4] 曹亮.聲表面波濾波器技術及發(fā)展[C]//中國電子學會元件分會.中國電子學會第十四屆電子元件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電子學會元件分會,2006:10.
[5] 朱琳,李鏘,劉開華.基于ADS的聲表面波單端對諧振器建模[J].壓電與聲光,2012,34(2):169-172.
[6] 潘峰.聲表面波材料與器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7] 吳佚卓.高頻無線無源聲表面波傳感器的仿真與測試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07.
[8] 徐晟.金剛石襯底上壓電薄膜的制備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05.
[9] 童銳.聲表面波扭矩檢測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6:7-9.
[10] 樊尚春,陳晨,邢維巍.單端口靜電激勵/電容檢測諧振器的諧波分析[J].振動.測試與診斷,2013,33(4):653-65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