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前蘭 劉豐林 舒劍萍 杜?!∥葫i程
摘要:影像藝術以其獨特的思想性、審美性與娛樂性充分調動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動機制,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論述了影像藝術賞析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并對其存在問題提出思考與對策。
關鍵詞:影像藝術賞析;心理健康教育;應用;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0-0037-02
為有效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方法、模式上做了很多積極的探索與研究,但就目前而言,其教學效果仍存在以下困境:多數老師仍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易讓學生感覺晦澀平淡而產生厭倦;少數教師雖嘗試課程手段創(chuàng)新,又易讓學生感覺理論知識不夠深入而產生抵觸。鑒于此,筆者結合新時期大學生特點與心理需求,嘗試將影像藝術引入課程教學,采取自主式、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生動、豐富、形象的立體教學,提升心理素質,凸顯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一、影像藝術賞析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
1.情境創(chuàng)設。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教學中更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優(yōu)秀的影像藝術是人類心理世界的投射,寄托著人類真實而美好的情感世界,所以教師借助影片設計活動情境,更能讓學生在影片中與未知的自我、未曾發(fā)現(xiàn)的世界相遇,激發(fā)學生“不吐不快”的情緒,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在生命教育中,為了讓學生真切體會時間的寶貴與生命的不可復制性,教師截取美國電影《時間規(guī)劃局》中一個關于心理體驗的片段,讓學生觀影后摸著自己的脈搏,閉眼感受:如果生命只有倒計時30秒,你的內心感覺是什么?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無一例外地參與其中,無形中激發(fā)了探索欲望,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思考。
2.情緒表達。優(yōu)秀的影像藝術會對人的內心世界產生一定的沖擊,正如羅伯特·麥基所言:“諸多電影故事高手為我們提供了我們渴求的雙鋒際遇。首先,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我們不知道的世界?!拖褚幻范械牧种刑诫U者,我們瞠目結舌地步入一個未曾觸及的社會,一個破除了陳規(guī)俗套的領域,在其間腐朽化為神奇,平常變成非凡。其次,一旦進入了這個奇異的世界,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我們自己?!彼裕攲W生進入教學情境氛圍后,教師還需適時適地讓其表達感受,覺察他人的情感世界。如在引導學生處理失戀危機時,教師截取愛情電影《失戀33天》中黃小仙覺察自己男友已移情別戀的片段,沒有直接播放其內心痛楚與委屈的畫面,而是先讓學生體驗:當你處于這樣一個情感狀態(tài),你的內心會發(fā)生什么?讓學生體會劇中人物與自己的內心世界,促其主動表達真實情緒。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學生的內心真實體驗被表達后,感受、認知與思維能力也隨之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3.覺察反思。影像藝術往往通過人物一系列的困惑、痛苦與成長等塑造人物性格、表現(xiàn)深刻主題,讓人們在影像中自覺地與人物發(fā)生情感碰撞,進而影響自身心理活動。如在引導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獨特自我、成就最好自己時,教師選取青春勵志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中安迪因穿衣風格遭到同事嘲諷的片段,引導學生通過“影片中哪個情境、哪句話讓你有所觸動?”、“哪位同學的發(fā)言讓你印象深刻,你的內心在發(fā)生什么變化?”的分享,體會安迪對自我質樸誠實形象的認可,更從交流中看到不一樣的視角,共同探索人生問題,學會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教學中,教師可從事實與感受層面兩個維度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感受世界、覺察自我,豐富生命體驗。
4.凈化提升。優(yōu)秀影像藝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力量,能讓觀影者看到世間百態(tài),并賦予人們一定的觀看視角,進而影響觀影者的信仰、習慣和情緒狀態(tài)。如為了引導學生學會在困境中實現(xiàn)自身人生價值,教師選取勵志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成東青因開辦英語學習班面臨被學校開除、采取獨特教學模式壯大學校兩個片段,讓學生在體驗人物內心世界基礎上,用“你覺得自己從主人公身上學到了什么?”、“如果你內心深處也有這樣一個角色,你會對自己有何新認識?”等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不僅體會了我國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的文化背景、社會觀念、人物命運等,更學會了如何憑借堅忍不拔與拼搏進取等優(yōu)秀品質實現(xiàn)人生、社會價值,在對話中幫助學生形成新感受、新認識與新思考,促其學會通過心理調適賦予生命新活力、新境界與新意義。
5.改變認知。優(yōu)秀影像藝術往往具備積極的教育意義,人們可以通過觀影感受人物內在優(yōu)良品質,激發(fā)自身潛在的強大力量。如為了讓學生獲得壓力應對方式,教師選取《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在雷雨交加之夜從漫長下水管道中爬出的片段,通過引導學生思考,使其反思自身思維模式,聚焦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獲得新感悟,嘗試改變過往固化的行為模式。教學中也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作業(yè),促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不斷學習、嘗試、行動中改變認知,獲得自我覺醒與完善。
二、影像藝術賞析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思考與對策
雖然影像藝術賞析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課堂教學效果起到了很多積極作用,但在應用中仍存在作品選擇不太適當、教師把控課堂能力不夠、硬件條件受限等帶來的問題。為充分發(fā)揮影像藝術的育人優(yōu)勢,筆者認為教師除了需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高綜合素質外,還應側重培養(yǎng)以下能力:
1.影像的選擇與運用能力。選擇切合教育目標的影片是決定教學效果的前提,教者首先要準確把握影片選擇的價值與貼切原則,即選擇的影片不僅是積極向上、促進大學生深入探索和感悟的,還應貼近學生實際,能引起共鳴。此外,鑒于課堂時間有限性與教育實效性,還需根據教學目標與內容對所選影片做適當安排與截選,考慮哪些影片是學生提前觀看并思考的,哪些是現(xiàn)場調用配合特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思考哪段影片能迅速讓學生聚焦于具體事件的經驗與感受,哪段能巧妙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上課前,教師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片段,切忌不加選擇地運用影片、大段時間播放影片,削弱教育效果。
2.教學節(jié)奏的把握與駕馭能力。影像藝術能否發(fā)揮獨特教學魅力取決于教師是否具備高超的教學水平。所以,教師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課,提升對影片的鑒賞、解讀與思考能力,適時調整教學設計,把握教學節(jié)奏??傮w來說,需做到四個“切忌”:(1)導入:切忌限制思維。在影片放映前可做簡要介紹,但應把握適時適宜原則,不能先入為主表達自己的價值觀與感受,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影響課堂的順利進行,喪失影像藝術賞析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2)引導:切忌感受缺位。一般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一個貼近教學目標的關鍵點進行提問,但不能只注重事實層面引導而忽視感受層面的啟發(fā)。(3)分享:切忌打斷。在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討論氛圍后,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吐不快”的沖動,教師需尊重學生的表達欲望,避免因課堂時間限制打斷學生,導致其體驗不深刻、感悟不到位,錯失自我探索與探索最佳時機。(4)總結:切忌冗長。教師在總結時可引用學生分享的最精彩話語,將其與課程理論要點巧妙連接與提升,力爭精要、深刻、靈動,但不能話語過長,脫離分享實際。
3.與學生對話的能力。影像藝術因其互動性、靈活性、滲透性的特點,可通過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打破傳統(tǒng)的封閉式、灌輸式教育模式,讓學生全身心體驗、多角度思考,實現(xiàn)與自我、他者的對話,達到自我的教育、提升與完善。所以,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審美與文本解讀能力還不夠,還需站在學生角度去感受他們的情緒、困擾,體會他們的態(tài)度與情感,傾聽他們的表達與訴求,與他們同呼吸、共情感,并能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內心情感與智慧調動學生遇見過去與未來的自己,讓學生在對話中去體驗、感悟和反思,享受自我成長的生命樂趣,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的本體價值。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集知識、體驗與訓練于一體的自我教育課程,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互動性與體驗性。影像藝術賞析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通過影像搭建體驗與思考的平臺,在平等對話中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情感的支持,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有效促進了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陸曉婭.影像中的生死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蔣萃.淺論影視欣賞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