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民,王 越
(1.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00; 2. 東北大學 資源與土木學院, 遼寧 沈陽 110819)
地震時框架柱破壞的原因可歸到柱的延性問題上,如果結構柱延性不足,則在遇到地震時,就可能會破壞,造成整個結構的坍塌,在震害面前,大型建構筑物的整體抗震穩(wěn)定問題急需研究。王慶利等[1]通過試驗研究碳纖維鋼管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受彎、受壓及扭轉)。尹志雨[2]在鋼管混凝土拱橋地震響應上做了研究。顧威等[3-5]對碳纖維鋼管混凝土的穩(wěn)定性分析及其受破壞進行加固等開展了研究。
本次試驗是在鋼骨-鋼管混凝土柱研究的基礎上[6-12],提出一種新型碳纖維鋼骨-鋼管混凝土柱形式并對其進行擬靜力試驗,介紹了試件的設計和制作,通過觀察試驗現象,記錄了試件的破壞過程,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在不同軸壓比、鋼管直徑、碳纖維層數及混凝土強度下構件的極限荷載值及整體穩(wěn)定性。主要研究了軸壓比對此類柱在軸壓力和往復荷載下抗震性能的影響。同時,利用有限元軟件建立了9組碳纖維鋼骨-鋼管混凝土柱模型,對混凝土強度、軸壓比、鋼管直徑以及碳纖維層數分別進行了定量控制分析比對,研究不同參量的變化對構件抗震性能的影響。為科研人員與設計人員提供參考與借鑒[13-17]。
現場試驗共制作3根構件,各試件尺寸相同,柱高L:1.5 m,截面尺寸(B×H):0.2 m×0.2 m,構件截面及內部型鋼布置見圖1。均采用C50混凝土,通過3組數據測分析得出混凝土立方體的平均抗壓強度值為52.2 MPa。鋼材:Q345級,鋼管型號:D133×5,鋼骨型號:∠50×3的等肢角鋼,綴板:150 mm×30 mm、t=3 mm,間距100 mm沿柱縱向布置;構件外側設置環(huán)向碳纖維。材料力學指標,見表1。試驗主要參數,見表2。表中試件編號T代表碳纖維,G代表鋼骨,U代表鋼管,H代表混凝土,數字代表試件編號。
圖1 碳纖維鋼骨-鋼管混凝土柱截面及內部型鋼布置
表2 試驗研究參數
試驗加載裝置見圖2。在試件基礎雙側各放一根工字鋼梁。工字鋼梁固定在地溝內,防止構件基座產生偏移和滑動。豎向千斤頂連接滑板保證柱頂是平移的邊界條件,水平位置伺服液壓機加載系統(tǒng)與構件相連,水平通過作動器對試件施加循環(huán)荷載,試驗數據及結果均通過計算機進行實時傳遞。
1-反力墻;2-反力橫梁;3-水平千斤頂;4-傳感器;5-構件柱;6-反力縱梁;7-滑動板;8-豎向千斤頂;9-壓梁;10-螺栓
圖2試驗加載裝置圖
本試驗的加載方式:先控制力再控制位移的交叉控制加載法(見圖3)。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控制固定的軸壓比,在構件上加載至設計值N,使軸向壓力保持不變,同時在柱側施加循環(huán)荷載。
(2) 取設計屈服荷載的1/3倍,2/3倍,1倍加載,每級循環(huán)1次;試件在循環(huán)荷載下的荷載值為屈服荷載Py,與之對應Δy為屈服位移;構件屈服后,用位移控制,取1.0Δy、 2.0Δy、 3.0Δy、 4.0Δy、5.0Δy,…,依次加載,每級循環(huán)3次。
(3) 當荷載達到構件的承載力峰值荷載的85%或靠近允許的最大位移時,停止加載。
圖3試驗加載制度
試件破壞形式(見圖4)。
在加載初期,構件變化不明顯,當施加荷載達到一定時,柱表面開始出現細微裂縫,CFRP表面出現白色紋路;荷載逐漸增大,CFRP布隆起,橫向應變迅速增大,出現斷裂現象;當荷載繼續(xù)加大至構件屈服,CFRP脫離混凝土表面,裂縫數量急劇增大。進入位移控制階段,隨位移逐步增大,角鋼周圍混凝土出現裂紋,且裂縫寬度逐漸變大;當位移繼續(xù)成屈服位移倍數增加時,試件裂縫由柱根部向上逐漸發(fā)展;當水平荷載達到極限荷載,CFRP、綴板的應變及裂縫寬度急劇增大。
通過現場實驗滯回曲線結果見圖5。由圖5可以看出:不同軸壓比構件滯回曲線形狀大致相同,滯回環(huán)均由彈性變形時的直線發(fā)展成為梭形,最后過度為弓形;不同軸壓比時,滯回曲線均存在良好的穩(wěn)定性,在達到極限荷載后,軸壓比較大的曲線下降較快,同時強度降低相對較大。
圖4 試件的典型破壞形態(tài)
圖5滯回曲線
三種構件的骨架曲線見圖6,由圖6可知在加載初期荷載位移呈線性變化,屈服時有明顯的屈服平臺,構件達到極限荷載后,加載力均逐漸下降,曲線降低相對比較緩慢,證明有比較好的塑性能力。可以看出,構件的軸壓比在一定范圍內越大,試件的極限承載力越低,試件后期越容易出現快速破壞的情況。
根據圖7所示的軸向變形曲線可知,在初期加載時,構件軸向變形相對比較穩(wěn)定,未產生較大的突變。當加載位移逐漸提高后,構件出現屈服階段,當位移施加到5倍~8倍的Δy時,軸向變形明顯改變,試件逐漸進入破壞階段。
圖6不同軸壓比下的骨架曲線
圖7軸向變形曲線
通過現場試驗加載,三種試件的延性試驗計算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屈服荷載、極限荷載、極限位移值、延性系數及相對極限位移角均隨構件軸壓比的增大而減小??梢钥闯?,構件的軸壓比越小,其抗震性能越好。
網格的劃分原則對計算速度和結果起很大作用,在建模時必須用合理的方法確定網格密度。圖8給出了碳纖維鋼骨-鋼管混凝土柱模型的截面網格劃分圖模型單元數8 400,節(jié)點數10 200。
表3 試驗結果
本次模擬設置9組試件。構件截面參數為:截面尺寸0.2 m×0.2 mm,構件高度均為1.1 m,以構件的其他指標進行變化和對比。鋼材本構關系是在塑性變形時考慮包辛格效應的影響下,將鋼材的塑性變形階段與強化階段用一條斜直線簡化代換。試件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50、C60、C70三種,鋼材均采用Q345級,鋼管直徑選為89 mm、108 mm、133 mm,t=5 mm的鋼管,綴板選用150 mm×30 mm,t=3 mm的鋼板,以間距0.1 m沿柱縱向放置;構件外側環(huán)向設置碳纖維。具體見表4。
圖8網格劃分圖
表4 模型參數一覽表
注:B為截面寬度;H為截面高度;D為鋼管直徑;t為壁厚;L為柱長度;fcu為混凝土抗壓強度;fy為鋼管屈服強度。
從圖9所示的應力云圖可看出,應力較大部位集中在試件底部。從鋼管外混凝土的應力云圖可知,外部混凝土底面均為高應力區(qū);對鋼管內混凝土,中部為高應力集中部分;從鋼管的應力云圖可知,底面兩側為高應力區(qū)。
從圖10所示的曲線可以發(fā)現,不同碳纖維層數試件的荷載-位移曲線在彈性階段基本一致,斜率大致相同,這表明試件的初始剛度幾乎沒有改變。隨著碳纖維CFRP布層數設置的增大,曲線的極限荷載值有所提高。
圖9各構件應力云圖
研究表明隨著鋼管直徑的變大,荷載-位移骨架曲線形狀和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對不同的鋼管直徑的構件,骨架曲線彈性階段大致相同;試件的極限承載力隧鋼管直徑的提高而逐漸變大,曲線并未出現明顯的下降段。
圖10碳纖維層影響下滯回曲線及骨架曲線
混凝土強度在一定范圍內提高,曲線的峰值會相應的提高,當混凝土強度為C60、C70時,兩條曲線近乎重合,可以看出混凝土強度在一定范圍內提高,對整體的極限承載力有影響,當混凝土提高到C60以上時,混凝土強度的提高對整體的承載力影響不大。
其他構件的參數不變的情況下,隨軸壓比的變大,曲線峰值有下降的趨勢,表明構件的極限承載力有所下降;軸壓比為0.3、0.4時,加載的后期骨架曲線并不會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表明構件的軸壓比在一定范圍內越大,構件后期越容易出現快速破快情況。
(1) 在一定范圍內,混凝土強度、碳纖維層數、軸壓比和鋼管直徑四種因素改變其中一種時,構件的荷載-位移滯回曲線受變化不大,曲線形狀基本一致。
(2) 隨著碳纖維層數的增多,試件的初始剛度基本不變,曲線的極限荷載值有所提高。
(3) 構件內部鋼管直徑變大,曲線的峰值變大,試件的極限承載力有所提高,滯回曲線及骨架曲線并未出現明顯的下降段。
(4) 混凝土強度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使整體的極限承載力有增大,當混凝土提高到C60以上時,混凝土強度的提高對整體的承載力影響不大。
(5) 構件的軸壓比在一定范圍內越大,試件的極限承載力越低,試件后期越容易出現快速破壞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王慶利,馮立明,屈紹娥.圓鋼管混凝土軸壓短柱在長期荷載—氯鹽腐蝕耦合作用下的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5,48(S1):48-52.
[2] 尹志雨.大跨度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地震響應分析[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7,15(2):128-132.
[3] 顧 威,李宏男,孫國帥.CFRP加固受損鋼管混凝土軸壓柱試驗研究[J].建筑材料學報,2013,16(1):138-142.
[4] 孫國帥,顧 威.CFRP約束鋼管混凝土核心柱承載力簡化分析[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7,15(4):74-78.
[5] 王吉忠,劉連鵬,葉 浩.鋼管-混凝土組合柱在我國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4,12(4):143-149.
[6] 徐亞豐,趙敬義,張世憲,等.鋼骨-鋼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鋼結構進展,2009,11(3):4-11.
[7] Xu Y F, He F, Xiang C Y. The conceptual design and innovation of the structure[J].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and Hybrid Structures, 2006(38):512-517.
[8] Blake M A, Larry A F, Song J H. Ductility capacity models for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9,65(8):1712-1720.
[9] Sui W N, Wang Z F. Ealsto-plastic behavior of doubler plate reinforced tubular T-joints[J]. Advanced Material Research, 2011,250:1297-1300.
[10] Ouyang L J, Ding B, Lu Z D. BFRP and its application review in structural strengthening[J]. BFRP Reinforced Plastics Composites, 2010,30(3):84-88.
[11] Zheng H, Fan J, Cai Y J.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axially compressed FRP confine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07,37(S1):483-486.
[12] Georgios G, Dennis L. Axial capacity of circular concrete filled tube column[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4,60(7):1049-1068.
[13] Qian J R, Zhao Z Z, Peng M Y, et al. Experiments on flexural behavior of steel twisted box-section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Stadium[J].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2007,28(2):112-119.
[14] 徐亞豐,趙敬義,張世憲,等.鋼骨-鋼管混凝土柱滯回性能試驗研究[J].工業(yè)建筑,2009,39(7):107-110.
[15] 陳 忱.FRP鋼管混凝土構件抗沖擊性能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6.
[16] 孫鵬舉,徐亞豐.鋼骨-鋼管混凝土框架節(jié)點滯回性能有限元分析[C]//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學術期刊雜志社,2011(10):23-24.
[17] 王 越.碳纖維鋼骨—鋼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與有限元分析[D].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4: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