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琰
成昆鐵路的修建在人類歷史上是一次向大自然的進軍,沿線崇山峻嶺,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地勢陡峭,創(chuàng)造了世界鐵路建筑史上的奇跡,與美國的“阿波羅11號”飛船帶回的月球巖石、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斯普特尼克”,被聯合國并稱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
穿行在“地質博物館”中的成昆鐵路孕育了成昆精神。成昆鐵路承載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豪邁氣概。當年,筑路大軍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魄,不畏艱險筑路成昆;今天,有這樣一群青年人以“治山斗水保暢通,堅守實干創(chuàng)一流”的斗志,獻身成昆,創(chuàng)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奇跡,詮釋著“堅守實干,創(chuàng)新爭先”的新時期成昆精神,為確保成昆鐵路的安全暢通做出了青春貢獻,為西南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帶來了強大動力。
成昆鐵路建成后,響應黨的號召,成千上萬的有志青年懷著“中華兒女志在四方”的雄心壯志,明知剛建成的成昆鐵路困難重重,卻主動放棄了留在大城市和條件優(yōu)越的鐵路單位的機會,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奔赴荒僻的成昆鐵路。從那時起,“青年突擊隊”就成為了成昆線上一張響亮的名片。他們中有的長眠在沿線的22座烈士陵園里永遠守護著這條用青春與熱血鑄就的鋼鐵大道,留下了一段段讓人永難忘懷的故事;有的將自己的終身事業(yè)都堅守和奉獻在成昆鐵路,并一家三代、四代同堅守,將成昆精神一代代傳承下來?,F成昆鐵路成都至攀枝花段青年突擊隊共有成員256人,其中沙馬拉達車站站長薛東旭就是第四代鐵路人、第三代成昆人,自2004年入路起就一直堅守在成昆線條件惡劣的小站上,5年前來到緊鄰全線長度最長、海拔最高,被稱之為“風之站”的沙馬拉達隧道。站上冰雪期長達4個月,平均氣溫低于攝氏0度,夜間作業(yè)居多。環(huán)境雖差,但作業(yè)標準絲毫沒有降低,車站實現安全生產7969天。西昌工務段陳月忠算是一名老突擊隊員,曾獲2012年集團公司首屆“十大青年標兵”,入路19年來一直扎根在成昆線最艱苦的山區(qū),在取得第三屆全國鐵道行業(yè)職業(yè)技能競賽線路工綜合技能競賽團體和個人第一的雙項冠軍后,他放棄了相對優(yōu)越的工作選擇,來到了環(huán)境艱苦、設備復雜的樂武基地,堅持用自己的業(yè)務優(yōu)勢和技術專長來培養(yǎng)青年人才,帶領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青年突擊隊,扎根成昆、建設成昆、傳承成昆。像薛東旭、陳月忠這樣的青年突擊隊員在成昆沿線還有很多。每年清明節(jié)前夕,隊員們都會帶著鮮花來到沿線烈士陵園祭奠英烈,面對團旗重溫入團誓詞,時刻銘記前人的光輝事跡,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傳承不朽的成昆精神,在西南鐵路現代化的發(fā)展中將成昆精神鐫刻進自己的職業(yè)理想、職業(yè)規(guī)劃和人生軌跡中,在實干、創(chuàng)新中描繪青春畫卷,建立不朽功業(yè)。
竣工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成昆鐵路,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隨著西南鐵路現代化建設,隨著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材料、新站房,以及新管理模式的投入使用,也不斷發(fā)生著新的變化。青年突擊隊以“新線爭章”的高標準要求,不斷投入到成昆鐵路各項改造,以及成昆二線的建設中。西昌供電段的“遠動技術革新服務隊”平均年齡只有28歲。這支隊伍堅持以“創(chuàng)新、引領、服務”為理念開展工作,立足遠動電氣設備維修,同步推動遠動技術革新,切實解決遠動設備管理中存在的難題,同時輻射接觸網、變配電、電力、軌道車、給水等專業(yè),提出了“改變現有接線方式和個別斷開二路電源”的建議,研制“UPS死機后自動啟動”裝置提升遠動設備運行效率和可靠性,兩年多的時間里,維修了電力遠動箱變不間斷電源(UPS)、真空斷路器CM模塊、雙電源切換開關、牽引所直流屏采樣板和機車信號發(fā)碼器等16種鐵路遠動設備共132臺次,在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老線運營注入了新的動力。新建中的成昆二線有別于其他新線建設,有線設備維護和新線建設并駕齊驅,青年突擊隊員們放棄了更多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到新線建設中。青年突擊隊中有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成都電務段彭山信號團隊,在負責的100多公里成昆二線建設線路中,平均一個月要開通2個站點,本著“一點都不能差,差一點也不行”的工作理念,頂著夏日白天的烈日和夜晚的暴雨聯鎖試驗,也被冬天深夜的寒風吹得刺骨的疼,但他們絲毫沒有怨言和退縮,最長連續(xù)作戰(zhàn)三個月未休息,最終14個站點、15個區(qū)間順利開通。無論是老線改造,還是新線建設,在青年突擊隊員的共同奮戰(zhàn)下,成昆鐵路又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擔負新的歷史使命,迎來更大的發(fā)展。
收藏在聯合國的成昆鐵路象牙雕奇峰聳立,樹木蔥蘢,橋梁高架,列車飛馳,生動藝術地展現了成昆鐵路的卓絕風采。成昆鐵路因為地形和地質極為復雜,曾被多國專家斷言為:在修路“禁區(qū)”修筑鐵路,即使建成,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堆廢鐵。然而,崇山峻嶺間的每一名青年突擊隊員就是一名沖鋒在前的戰(zhàn)士,以山為家,以石為伴,集結成昆,扎根成昆,奉獻成昆,以奉獻升華平凡,以堅守詮釋忠誠,以治山斗水的斗志戰(zhàn)天險,以磐石不移的精神護成昆。
來自山東聊城的鄭利杰、孫如凱夫婦在成昆鐵路上建立了自己的小家,自從堅定了要在大山深處堅守,他們就下定了為山區(qū)鐵路建設貢獻青春力量的決心。一位是整備車間儀表鉗工,四年來,經她所修理的機車1100余臺、儀表5400余只,從未發(fā)生過一件因檢修質量問題而造成返修的事件;一位是整備車間趟檢二組專檢工長,用汗水和辛勞保障了成昆鐵路線客貨機車的行車安全。作為技術能手,兩人在集團公司及全路的技能競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誓將青春獻成昆。同樣來自山東的90后青年突擊隊員王崇騰,扎根成昆線五年多來,勤學苦練,憑借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業(yè)務水平,從一名高職生成長為成都車輛段攀枝花運用車間副主任,但依然不忘加入青年突擊隊的初心,不管春運、暑運,還是防洪關鍵時期,都和年輕隊員一起奮戰(zhàn)在一線,帶領解決車電方面的各種疑難雜癥,確保地勢險峻的成昆線上旅客絕對安全。無論是峨眉車務段甘洛車站青年突擊隊員在服務第一線為重點旅客提供各類幫助,還是西昌機務段西昌救援青年突擊隊員在關鍵時刻做到響應及時、出動迅速、應急有序、處置得當;無論是西昌車務段“雙語服務隊”苦練彝語為當地老百姓出行提供便利,還是西昌工務段喜德線路車間的隊員們每一個雨夜都行走在成昆線的大山深處,孤寂的背影換來了一次次險情發(fā)生時果斷、及時攔停列車,確保成昆鐵路的暢通和行車安全……每一名青年突擊隊員們都扎根于蜿蜒山川中,行走于縱橫鐵道間,立足方寸職場,堅守點線崗位,詮釋著山區(qū)鐵路青年青春的責任與擔當。
成昆鐵路運營后,為涼山經濟社會帶來持續(xù)快速發(fā)展。2016年12月15日,成都鐵路局與涼山州人民政府在西昌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持續(xù)助推涼山經濟發(fā)展,助力國家“精準扶貧”戰(zhàn)略實施,特別是一直開行著方便山區(qū)人民群眾出行、推動地方經濟發(fā)展的慢火車,沿線人民群眾親切稱它為“駛向希望的慢火車”“虧損中的公益和諧號”“脫貧攻堅的助推器”。阿西阿呷正是“小慢車”5633/4次列車長,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旅客至上”的服務理念,推出了“情、親、真、引”工作法,取得了明顯成效,常年乘坐該趟列車的彝族旅客都親切的叫她“阿呷車長”。她帶領著6名平均年齡僅23歲的彝族列車員,幫助找回離家出走的彝族小孩,在列車上主動關心并資助才失去丈夫的孕婦吉瓦阿英,幫下車忘記帶行李物品的彝族老鄉(xiāng)尋回失物送回,調解車上愛喝酒的彝族老鄉(xiāng)的紛爭,在列車上為彝族婦女搭建臨時產房生產……這樣的事件不勝枚舉,他們用關愛凝聚著溫情,真誠服務沿線彝族旅客,讓這趟滿載溫情與愛的“和諧號”列車帶著大涼山深處的彝族旅客奔向幸福。
“鐵警朱東愛心助學聯盟”成立于2013年西昌鐵路公安處,由處團委和愛心民警朱東共同發(fā)起,組織青年干部民警廣泛加入、參與,開設助學網頁,在捐助人和受助學生間發(fā)揮聯系紐帶作用,直接讓資助者與受助者進行“一對一”“面對面”資助并讓雙方建立聯系方式,同時不經手任何資助款,確保所有資助金直接匯款到受助人個人或法定監(jiān)護人賬戶,將社會的愛心洪流匯聚在了大涼山鐵路沿線貧困學子身上,已在越西縣境內普雄鎮(zhèn)、爾賽鄉(xiāng)、古二鄉(xiāng)、白果鄉(xiāng)等多所中、小學校長期開展“一對一”資助、物資捐助、學校援建、愛心支教、助學調查及書屋建設等活動。在聯盟發(fā)起人朱東及青年民警們的共同努力下,彝區(qū)因貧輟學、失學兒童人數大幅減少,受捐贈學校教學質量和兒童學習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有力服務了大涼山助學扶貧事業(yè)。他們是成昆鐵路成都至攀枝花段青年突擊隊,也是“橙心橙意”關愛聯盟的成員,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在西南山區(qū)扶貧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