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云
摘要:勸誡是一服苦口的良藥,那么,如何用詼諧幽默的話語,巧妙指出學生的錯誤,用"潤物細無聲"的語言藝術(shù),讓學生"笑納"錯誤,用"良言"打開學生的心門,正確引導他們的言行呢?
關(guān)鍵詞:勸誡;暖人心;悅耳動聽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242-01
勸誡是教師轉(zhuǎn)化學生思想常用的武器,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經(jīng)常都會用到,如果運用恰當會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融洽師生關(guān)系;如果運用得不恰當,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往往還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師生關(guān)系緊張。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勸誡教育要講究藝術(shù)性。勸誡既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教育藝術(shù)。為人師者在勸誡學生時要體現(xiàn)愛心,講究勸誡的藝術(shù)和策略,讓勸誡真正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下面談談我在工作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1.潤物細無聲——勸誡的話也要暖人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只有像對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樣,懷有真誠、理解、尊重、信任和愛護學生,才能使學生親近、信任教師,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批評和指點。
教師勸誡學生時,要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用訓斥、威脅的口氣,也不要用斬釘截鐵的語氣,那種瞪眼睛、拍桌子,大聲叫嚷等發(fā)怒的表情都是要不得的,易使學生產(chǎn)生對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損于教師的形象。每個學生都有較強的自尊心,教師在勸誡學生時要用平等和氣的態(tài)度,講究委婉含蓄,考慮環(huán)境條件,時間、場合,設身處地為接受批評的學生著想,盡量不在全班同學面前點名批評某某同學,可以點事不點名,表明批評是對事不對人,這樣既成全了被批評學生的面子,也起到教育其本人,同時教育大家的作用。老師滿懷愛心,滿懷理解,用平等和氣的態(tài)度點明學生的錯誤,真情感化學生,使之產(chǎn)生自我批評的意識。
2.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的勸誡同樣具有威懾力
在某些情況下,當學生的問題行為出現(xiàn)時,我們教師可以不必喋喋不休地講很多很大的道理。我們自己帶頭做一下,可能就能達到勸誡教育的效果。
在一定場合,教師有意識的沉默也是一種有效的勸誡方法。沉默不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而是用眼神、表情等無聲語言來批評、責備或提醒。一言不發(fā),能使人產(chǎn)生一種心理壓力,并在自我反省中領悟到自己的不足或過錯,從而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在工作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學生正在課堂上小聲說話或在做與課堂無關(guān)的事情,教師突然停下正在進行的授課,讓學生感覺出一種異樣,進而停止講話或正在做的動作。這便是沉默--無聲藝術(shù)的運用。沉默可以避免和學生的沖突,發(fā)揮出教育語言所達不到的效果。
3.詼諧幽默——勸誡的話也可以悅耳動聽
幽默被稱為人際關(guān)系的"潤滑劑"。在運用勸誡藝術(shù)的時候,適當?shù)丶狱c"潤滑劑",會讓生澀的勸誡變得順暢自然,容易為人所接受。所以,幽默的教師能夠在勸誡學生的時候適時適度地加入"潤滑劑",從而淡化批評中的火藥味。這種幽默有時候不需要很復雜,也不需要喋喋不休地說很多話。比如說,有個老師在上課時發(fā)現(xiàn)有個男生把腳從鞋子里拿出來,晾在外邊,旁邊的同學受到臭味的襲擊,又不好意思說,課堂氛圍受到了影響。這個老師走到學生身邊,趴到他耳朵邊上悄悄說:"你的鞋真好看,但是,鞋里邊的內(nèi)容就不要拿出來展覽了嘛!"這個同學馬上知趣地把腳放了回去。批評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幽默是智慧的表現(xiàn),它可以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幽默批評是重語輕說,一語中破,讓學生在詼諧、愉快中接受批評,改正缺點。適當?shù)剡\用幽默可以在批評與被批評之間形成一種和諧氣氛,使后者對此形成心理相容,在心理上比較容易接受批評意見。有一次,我剛進教室,就聽到一個學生在罵人。我沒有馬上大聲的批評他,而是幽默的說道:"今天早上那位同學忘記刷牙了,以后可要注意口腔衛(wèi)生啊。"這樣的批評效果比直接批評好的多。試想,假如我"怒發(fā)沖冠"地上前指責他,很可能出現(xiàn)僵持不下的局面,在給雙方帶來難堪的同時,又影響了教學秩序。
4.喋喋不休不如簡潔明了——勸誡要讓人心服口服
有位學者說過:"一萬打空洞的說教,還不如一個實際行動。"很多時候,過于冗長的講話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如果刺激過多、過強的話,就會讓人引起心里極度煩躁。在勸誡教育時,力求點到即止,留有余地,給學生一個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機會。這樣,學生易于接受,又對老師的寬容產(chǎn)生負疚感,從而有利于他們不斷鞭策自己,盡量少犯或不犯錯誤。
要教育好學生,簡單的說教,粗暴的指責,野蠻的干涉,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勸誡要注意藝術(shù)性,要做到忠言不逆耳,良藥不苦口。勸誡的話,巧妙地說,既能醫(yī)治學生不正確的言行,又能使學生樂于"笑納",消除抵觸情緒,真正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從理解到行動》 楊九俊 吳永軍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8
[2]《情感教育論綱》 朱小蔓著 人民出版社。
[3]《現(xiàn)代心理教育》 盧秀安主編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4]《教育心理學》 邵瑞珍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