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娜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一個"導"字上,即導學、導問、導思、導法、導行,做一個學生學習的出色策劃者、組織者,做一個導演。學生必須進行大量語言實踐,這是老師的講授哪怕是精講所代替不了的,老師要為學生的這種實踐多創(chuàng)造契機、提高效率。當然,素質(zhì)教育是一個全新的系統(tǒng)工程。要尋求一個最優(yōu)化的教學模式,還有待廣大語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語文學習;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077-01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fā)現(xiàn)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nèi)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fā)現(xiàn)學習中,學習內(nèi)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xiàn)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tǒng)學習方式過分強調(diào)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fā)現(xiàn)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fā)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tài),把學習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diào)發(fā)現(xiàn)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因此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
1.關于初中語文教材的思考
教材,又稱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課本。記得從前有一篇課文叫《珍貴的教科書》,講的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人們?yōu)榱私炭茣冻錾鷥r的故事??梢娏私滩膶τ跓釔蹖W習的人們來說,是多么重要!然而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fā)展,"教材"的形式甚至含義也有了相應的變化。將那三五本或薄或厚的書本當作一字千金的教材,并把它化作緊箍咒牢牢套在學生的頭上,那么造就的頂多是"孫行者",絕不是"孫悟空"。人們常說: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實只說對了一半。死的教材造就不了活的人才,教材也必須是活生生的。何謂活的教材?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編出富有生命力的教材。以"四書五經(jīng)"取士的封建統(tǒng)治者不明白這一點,即使明白了也不可能改變它,因為他們需要的是城批的奴才。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是各行各業(yè)的人才。幾套"教何況初中學生風發(fā)正茂,他們有的是活力,有的是激情;如果用死的教材去扼殺活的"青春",語文教學豈不是走向了自身的反動?所以,初中的語文教材無論是國編的,還是地方編的,都只是"素材";只有結合學生實際編定的才是真正的教材。初中的語文教材可以取舍,可以自編,前提是能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鄧總設計師有句名言:管他黃貓黑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語文作為一門靈活性極強的學科,它的教材又何須千篇一律?據(jù)說某私立中學采用四大古典名著為教材,學生在會考中語文成績居然名列前茅。當然就算此事屬實,也不過是個特例。對于初中學生而言,語文還是應有基本的教材,教師在此基礎上又作增刪取舍,以適應教學實踐的需要。
2.師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學
針對教師教學滿堂灌的影響,教師要自己努力走出這個模式并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應該只是教師的一味講,還應該給予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講臺或者課堂就是一個大舞臺,教師和學生都是其中的參演者,那么就應該雙方互相配合,才能最終完成教學。在這個舞臺之中真正的主角應該是學生,教師只是一個站在臺子邊緣的導演。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給予學生自信來展示他們的才華。我曾經(jīng)嘗試讓學生來講臺之上代替教師講十分鐘的課程。最初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害怕這十分鐘被浪費了,甚至還擔心學生根本不可能講出什么東西來。但是學生在十分鐘里的表現(xiàn)十分出色,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所以我們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絕對是可行的,并且能在教學中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時刻滿足學習的成就感和成功欲望,而成為課堂的參與者,就能很好地滿足他們這個心理階段的需求。一些成功展示自己才華或者展示潛能的學生在其后的語文學習中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學習情趣。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說,教師不過是一個知識的串講者。而教師如果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知識串講者必須給予學生信任和鼓勵,通過喚醒或者激發(fā)學生潛能來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
3.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培養(yǎng)了很多會做題的學生,雖然現(xiàn)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但是如何考查出一個人的素質(zhì),還不能很好地完全展示。對于考試而言,還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革,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語文知識轉化為能力,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里建議各位教師應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情況設計不同的題目。這些題目要有不同的層次和針對性,當然還需要階梯性。這些題目需要教師用心設計,有的教師為了完成任務實行題海戰(zhàn)術,大范圍的題海只會把好不容易激發(fā)的學生學習興趣給消滅掉。教師在設計題目時也要考慮學生的能力提升,根據(jù)不同的發(fā)展或者成熟狀況來設計題目,以給予學生成長的空間。
以上筆者只是簡單地指出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如何來解決。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素質(zhì)教育深入人心,這是一個教學改革和解決教學積弊的良好時機。筆者認為隨著教學經(jīng)驗的增加,以及對教學的理解,教師會更加有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的糾結,如何很好地擺脫出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是我們在解決初中語文教學積弊中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