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景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031-01
新課程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更加關注發(fā)現與發(fā)展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堂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這對傳統課堂教學理念提出了的挑戰(zhàn)。面對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多樣性,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這一問題成為了新課程必須解決而不能回避的問題,有效性教學的實現正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途徑。
真正意義上有效性教學必須實現從"應試型教學"向"素質能力型教學"理念上的轉變。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制約著中國教育的發(fā)展,給有效性教學的具體開展設置了重重障礙,中國教育面臨著"應試型"教學和"素質能力型"型教學的抉擇,這種選擇是伴隨著當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的沖突而產生的,兩者利弊并存,關系到教育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無論偏向何方都會對學校和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隨著中考和高考改革的推進,新課程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考試選拔功能側重對學生基本能力考核就是明證,"讀死書"、"高分低能"的學生將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政治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應試型教學"與"素質能力型教學"兩者的關系,尋求兩者有效的結合點,立足發(fā)展實際,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性教學。
第一、巧妙的導入加快學生進入高效學習狀態(tài)的時間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必要前提。
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運用效率,即學生掌握知識、形成和提高能力的作用力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千方百計提高課堂上有效時間的利用率。有效性教學取決于學生進入高效學習狀態(tài)的總體時間。因為從老師一走進教室,從學生思想松散到高度集中的過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存在著緩沖,這時教師一言一行的實效性將會成為學生快速提升注意力的助推器,為有效性教學的展開創(chuàng)造條件。要想縮短學生進入高效學習狀態(tài)的時間教師必須在全面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設計出好的教學導入,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使之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第二、從大量習題入手和易錯點入手進行教學設計變"學教材"為"用教材"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有效途徑。
傳統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是知識和權威的化身,教師始終處于領導地位,傳統教學往往過分重視課文知識的傳授,加強鞏固練習,大搞"題海戰(zhàn)術";表面上看,學生可掌控的學習時間很多,但實際上學生真正主動學習的時間較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題海戰(zhàn)術"中的選題不具代表性和重復性,大大的降低了課堂學習的效率,不利于學生實際能力的提高,這種做法也是與當代中、高考改革背道而馳的。近年來政治中、高考試題更加關注社會的重大問題,并注重把這些重大問題"拉近"到考生身邊,轉變角色定位,突出試題的體驗性,這表明國家今后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向是 "能力型人才"而"非應試型人才",如果教學中繼續(xù)一味強調課文上的固定知識點而忽視能力訓練,這無疑是對有效性教學實施的重創(chuàng)。因此課堂上教師應適當地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反饋、思考,這才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提高學生能力的良策。
第三、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競爭的學習氛圍是有效性教學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交流、合作、競爭的學習氛圍為當代,思想品德考試題常常會以現實生活中的重大時政熱點為背景,充分體現了思想品德學科所具有的時代性和問題立意的命題思想,側重考察學生綜合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良好的交流、合作、競爭學習氛圍能給予學生更為廣闊的空間,放飛思維的翅膀,提供展示個性的舞臺,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歸納演繹知識能力、比較能力、綜合邏輯思維的能力,形成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F代社會最需要的不再是僅僅擁有個體上優(yōu)秀或某方面特質的"狹義"的人才,而是能夠全面適應21世紀競爭需要的在個人素質、學識和經驗、合作與交流、創(chuàng)新與決策等不同方面都擁有足夠潛力與修養(yǎng)的"廣義"的人才。有效性教學正是實現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教師的調控下合理運用"矛盾探究、討論、互動活動等"方式,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交流和協作,高效地提煉和運用新知,分享成功的喜悅,這對學生形成21世紀人才所應具備的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傳授學生政治學習方法促使其養(yǎng)成科學的學習習慣是有效性教學成功的關鍵。
教師是有效性教學成功的主導因素,教師的"導"固然重要,但是缺少了"學"的因素的有效性教學則就變的不完整了。教師"教"的再好學生"學"的不得力,有效性教學的最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教育應辨證的看待有效性教學,在強調教師"教"好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的因素。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低與其自身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息息相關,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學習效率。古語說的好"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在強調加強自學能力的今天,自學能力的高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意義非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能在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中能進一步提升自學能力促使人的質變。因此思想品德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入手,在夯實基礎知識上,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培養(yǎng)時政意識和問題意識,使學生形成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人生的習慣;并且精練巧練,掌握解題技巧。同時學校班級管理上應引入新的監(jiān)控機制,如建立學生錯題本匯集機制,解題互助機制,晚修獨立自學機制等,促使學生科學學習習慣的形成,為有效性教學的高效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外學校、年級組、備課組、班級應該更加緊密的協作建立系統的統一戰(zhàn)線,在有效性教學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合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筑就嚴謹的班風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