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的高考語文,對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考查應該會明顯加強。比如高考作文,以往強調文體的規(guī)范性,立意的準確性,材料的充實性,而今后的高考作文則會更多地強調事理分析能力,此亦即前之所言“深刻”。而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因為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就議論文寫作而言,“思考”是一個關鍵詞,它是讓議論文深刻起來的前提和出發(fā)點,“分析和解釋”則是它的延伸,而“思考”與“分析和解釋”的對象,則是“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是“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和中外文化現(xiàn)象”?!缎抡n程標準》的確擊中了議論文寫作的要害,因為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對思考的重視。
如果說思考的深刻性尚需時日去歷練與積累,那么言其操作性,我們不妨首先從以下三把標尺入手。
標尺一:概念的準確性
思考的過程必須借助于概念、判斷和推理。一個人要會正確地思維,第一步就是要弄清各種概念。倘若對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不甚了解,思考時概念含混,聲東而擊西;表達時轉移命題,言此而意彼,如此便偏離了議論文寫作的底線,更遑論深刻了。
不妨舉個例子:2009年廣東卷作文題是“談談你生活中與‘常識有關的經(jīng)歷或你對‘常識的看法”,江蘇卷是以“品味時尚”為題作文。這里就分別涉及兩個概念: “常識”和 “時尚”。而何謂“常識”,何謂“時尚”?這是審題時繞不開的問題。不少考生首先以對“常識”與“時尚”下定義開篇,所謂下定義,即是對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進行界定。而一旦該定義出現(xiàn)偏差,建立在其上的文章就會出現(xiàn)整體性的偏差,也就離題了。
要做到準確性,這里給出一個細節(jié)性的提醒是:不要輕易下定義,慎用 “‘××是‘××”的句式。切勿小看了這一簡單的判斷句式,因為這種通常用“被定義概念=屬概念+種差(屬概念就是被定義概念所屬的大類,也就是歸類;種差就是在大類之中,被定義概念與同類相鄰概念間的主要差別)”表達的公式,定義的是事物的本質特征,在下定義時很容易錯誤百出。倘若只是文中一個局部性概念的偏差,則失誤不大,若事關全局,問題就嚴重了。應對之法,除慎用下定義之外,還可以作詮釋替代下定義,這樣確定下來的概念便寬泛許多。
標尺二:思辨的縝密性
這里所說的“思辨的縝密性”,對應于判分標準中“說理深入透徹”這一項,這是對議論文設立的一個很高的標準。在更多的情況下,老師強調的是“觀點統(tǒng)帥材料,材料說明觀點”,這是“說理深入透徹”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議論文寫作的另一條底線。
遺憾的是,我們經(jīng)??吹竭_不到觀點與材料基本關系要求的文章。常見錯誤有二:一是雖有聯(lián)系但模棱兩可,似是而非;二是觀點與材料相分離,或者在多項材料中,某些材料可以說明觀點,而某些材料卻不可以。前者的失誤常在于將材料的偶然性、個別性誤解為典型性和普遍性;后者的失誤常在于列舉材料時敘述角度的選擇出現(xiàn)偏差。如果用于駁論,以上兩點正好是對方尋得破綻的著力點。
當“觀點統(tǒng)帥材料,材料說明觀點”這一底線要求基本達到了,另一個缺點往往又凸顯出來了,即對材料欠缺必要的闡發(fā)、分析,或者雖有闡發(fā)、分析卻流于簡單膚淺,僅以事例的簡單羅列敷衍成篇。要想讓材料充分證明觀點,就必須通過分析,把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證明給評判者看。相對于堆砌花里胡哨的詞語和濫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格這些老套方法而言,一針見血的觀點陳述,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絲絲入扣的邏輯推演,難道不是議論文更高層次的美嗎?
標尺三:觀點的獨到性
如前所述,就議論文寫作而言,“思考”是一個前提性條件,“分析和解釋”是思考的具體化,而觀點與見解的形成,則是思考的最終成果,它應當是支撐一篇議論文的核心,是議論文價值的主要生成點。議論文,本質上考驗的是一個人思想的深度和厚度?;诖?,我們將觀點的獨到性視為議論文的最高標準。
判分標準所言“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其實也是觀點的獨到性產(chǎn)生的效果。具體來說,或觀點新穎獨到,使人看后豁然開朗;或觀點全面辯證,使人讀后加深了對某個問題的認識深度;或觀點雖不全面,但使人讀后隨之引發(fā)對某一問題其他角度的思考,拓展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廣度等,這些都可稱之為啟發(fā)作用。
這提醒我們,首先要在審題環(huán)節(jié)開動腦筋——發(fā)散思維,回避熱點,另辟蹊徑,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陳詞濫調,避免空談泛談,使文章在內(nèi)容上與別人的文章區(qū)別開來,區(qū)分度越大越好。
當然,底線仍然是有的,那就是在立論時把握分寸,褒貶要適度,注意避免絕對化和片面化。我們經(jīng)??梢詮膶W生的議論文中看到思想的簡單化、片面化、絕對化,甚至看到許多與現(xiàn)代思維格格不入的思維方式。
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科學的思維方式——“三反對”,即反對片面地、靜止地、孤立地看待問題 ;“三提倡”,即提倡全面地、動態(tài)地、聯(lián)系地看待問題。